「有時候遇見一個人,你突然被打開了另一個世界」電影以女主角季微這句獨白作為開頭,畫面是他們站在教育部前,不畏風雨奮力抗爭的模樣。電影想傳遞的反抗訊息相當明確直白,且隨著主角走進更深的故事時,觀影者會發現電影說的不只是一個時代被翻轉,更是主角個人掙脫過往生命軌跡的歷程。這是部由外影響到內,再從裡影響到外的「解嚴」故事。
《青春並不溫柔》(英譯:Who'll Stop the Rain)是部2023年上映的台灣劇情片,此片入圍金馬獎與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及最佳攝影,且在台北電影獎由演員葉曉霏榮獲最佳新演員獎。故事原型為「文化大學罷課事件」,講述美術系新生季微因受到系主任的威權壓迫,在心裡埋下對體制疑惑的種子。恰逢學長姐們不滿系上評分標準而發起一連串對校方的質疑,進而進行罷課,季微內心的反叛就此萌芽。反抗的路上她結識了魏青、阿光,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隨著時間拉長,季微反而在「自由」與「愛」的定義中迷惘了。釐清這些並不如想像中簡單美好,透過這些不溫柔的歷程,季微長出了真正的自己。
-「我原本以為我們有一樣的訴求。但後來才發現,好像所有人的想要的都不一樣。」
甫踏入抗爭的季微,所遇所見之處都很新鮮。在從沒起過波瀾的平靜湖面,第一顆石子造成的漣漪意義不同凡響,它所帶起的激情與嚮往,給了季微過往沒有的勇氣。她積極參與活動,卻也逐漸發現每個人的目標其實是不同的。最初大方向的一致將大家聚合,要走到終點的路卻比想像中分歧。
然而何謂「終點」呢?大家對抗爭的定義是如此不同,結束方式也不可能契合。改革體制的主旨下,即使沒有明言,每個人都默默下了自己的副標。阿光渴望拉住主導權,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魏青看來是對學校體制抗爭,反抗的實則是威權父親與無法接納同性戀的社會框架;季微身為這部作品中最純粹的角色,她想要生活更不受拘束,以及不因系主任刻板印象而阻礙創作的科系。多樣訴求下要走向結束,不免發生衝突,也令人不禁重新思考「自由」之於自己的意義。
在季微向母親說明疑惑時,我非常喜歡季微母親的反問。人人渴望的自由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自己怎麼想」。三名主角為了目標,都有不自覺變得「自私」的過程,他們既有的道德價值觀與自私互相衝撞。這份因自私引來的徬徨,我認為正是這部電影最珍貴之處。自由終將是回歸「自己本身」的議題,只有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守護的是什麼,以及想前往何處,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 抗爭都是不會結束的
電影中除了學校體制上的抗爭,還有情感上的解放。在解嚴方結束的年代,大家尚未從獲得自由的衝擊中緩過來,更遑論去好好處理內心的性別傾向。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時常為他們的對話感到鬱悶,直到電影結束才想起那正是那年代的特徵。無法直面情感,導致言語上的曖昧隱晦,每一句都像在把人推離,其實在向對方索要一個擁抱。
導演受訪時說到,魏青這個角色的原型是著有《鱷魚筆記》的邱妙津。這個形塑相當成功,觀看時我在魏青身上看見了那股文藝、抑鬱又渾身是刺的影子,電影結束許久都難以從腦海抹滅。魏青看似在每個環節都能奮不顧身的前進,但真正走到最後一步時她又會退縮。即使社會框架已然敞開,要走出內心的牢籠卻不容易。魏青在內心與自己的枷鎖爭鬥,正因她還沒準備好要愛自己,所以認為自己無法愛人。季微的角色就像魏青心門的鑰匙,她或許還不懂愛,但她在愛人這件事上是果敢的。即使知道會受傷,她仍毅然決然決定站在魏青身邊。
觀影時,季微的純粹簡單時常令我感動,在她身上明白很多情緒的理所當然,還有每個人無須多餘的定義都理應被愛。季微對愛的直接彷彿是這部電影中的一道光,與他人的閉俗明顯不同。雖說她所歷經的並不溫柔待她,受傷後她卻仍選擇愛這個世界、愛她所知的魏青,即便她還沒完全讀懂對方。戰勝未知與傷害,便是季微自己的抗爭。所以說抗爭永遠不會結束,因為抗爭不只存在於世代間,還有自己曾經建立的每個信仰。與過去的瞬間抗爭,才最矛盾難解。或許我們一輩子漫漫長征,都在做這件事。
青春正盛的思想綻放,在最美麗的時節尋找自己,即使蛻變的生長痛從來不溫柔。
電影結束後,我發現腦袋都是魏青的名字,即使最令我感動的角色分明是季微。這才想起季微在故事中無數次呼喚魏青,而魏青卻鮮少叫過季微。如果有機會,也想聽聽魏青的呼喚,好好奇她會用什麼樣的語氣與方式,說出這個她心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