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夜無伴守燈下 春風對面吹...」,這首由鄧雨賢所作,從日治時期便流傳至今的台灣民謠《望春風》,想必旋律一響,大家都能有所感觸。而這一首個,從來就不只是個過時的時代經典,而是隨著時代演進,同樣的歌名,卻衍生出不一樣的旋律與意義。
從第一首《望春風》被唱起,就注定了這首歌與台灣歷史流變密不可分的命運。《當我們望春風》特展以《望春風》作為核心,述說著自1933年《望春風》錄音為唱片後,90多年來的演變。從唱片、電影到雜誌、小說等,望春風在台灣史上,遠遠不是單純的一首歌而已,從這首歌的傳唱、演出、內涵與應用,可以聽到創作者、歌者、聽眾的互動,乃至整體社會文化的豐富脈動。
當我們《望春風》,我們在望什麼?有人望的是原曲傳唱中的緣分;有人望的是對故鄉的思念;有人望的是軍國大捷的期盼;有人望的則是反共愛國的情懷;也有人望的,是殷殷期盼的民主自由。這首歌隨著大時代流變,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傳唱,甚至出現在不一樣的載體,讓人大感訝異。
說實在,在此之前我只覺得《望春風》是一首傳唱很久的經典老老歌,但沒想到走進台灣歷史博物館環狀的展場內,才發現《望春風》更是時代的最佳見證,跟著時序走到近代,一個個《望春風》相關的展品與歌曲,反映出了政治氛圍、社會文化、藝術流行。
《當我們望春風》展覽最酷的,莫過於蒐集了至少80種望春風的錄音版本,配合歌詞依照年代呈現,讓觀眾找尋自己的「春風」。
從最初始的純純到後來的鄧麗君、鳳飛飛,再到近代的陶喆、周杰倫,不論年紀為何,好像都能在這場展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望春風》。除了走到不同年代展區,頭頂的音響會自動響起當時代表性《望春風》版本,在展區中央,更以AI方式,湊合三位不同時代的經典歌手—純純、文夏、紀露霞,輪番唱出《望春風》,他們當紅時並未有錄影畫面,重現寶島歌王歌后演唱的風華樣貌。透過最新科技,讓傳統復刻,完美甚至超越性的呈現於觀眾眼前。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
認識台灣史的方法有很多,我想這場展覽,就是一個能輕鬆趣味又深刻認識的方式,透過一首首不同的《望春風》,我們聽見的,不只是那個時代經典,更是一個個世代的故事。
展覽名稱: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2024/1/1,週二至週日 09:00 - 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