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被虐待,聽來格外刺耳的死囚吶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年震驚全台的台南殺警案,兇手林信吾持刀偷襲員警涂明誠及曹瑞傑,兩警各中17刀和38刀殉職。本案於10月31日台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檢察官建議求處死刑。全案審理1年多後於11月23日出爐,林信吾一審被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全案仍可上訴。

大快人心?完全沒有,畢竟我們只是解決問題,但沒有預防問題的發生。事實就是暴力衝突還是一再出現,馬路上也持續有開車的棒球隊。KTV裡還是有人不好好唱歌反而拳腳相向甚至舞刀弄槍。我常常在想,會不會因為監獄或是法律的嚇阻力不夠?才會讓台灣儼然成為一座高譚市?

廢死聯盟親揭監獄慘況

廢死聯盟於2021年底開始對現存的38名定讞死刑犯執行深度訪談。描繪這些待死之人的下半生,包括獄中的薪資、飲食、生活環境和家人的相處等。希冀能讓外界透過這些紀錄,用另一種角度看看這些受刑人的生活。也能同理這些等待死亡之人的悲苦。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死刑犯是什麼樣的人?

死刑犯的年齡層廣,平均犯案年紀約在30歲左右,學歷大多不佳,僅有一人有大學學歷。至於家庭背景,大部分的死囚都出生於倫理破碎的家庭。可能經歷過家暴、單親、至親過世、隔代教養或體罰等狀況。不少死囚更是早早出社會就業,甚至逃家。其中也有不少死囚年輕時蹲過少年觀護所等設施,但這些機構內的軍事化甚至打罵教育反而更助長了暴力傾向。

死刑犯的生活?

有時候生活缺錢花用時,可能會笑稱去偷個東西吃免錢牢飯。但牢飯真的好吃嗎?

點開法務部矯正署的專頁,可以看到每月受刑人的膳食。仔細一看發現菜色還算豐富多元,且獄中的菜單更經過營養師設計,確保受刑人健康。才怪!許多受刑人表示這些菜色連豬都不吃。寧可自掏腰包買泡麵或是請家人送會客菜,更曾有受刑人吃飯吃到鋼刷、免洗筷的包裝袋。另外有慢性病或素食的犯人也無法客製菜色,對於飲食狀況大呼不滿。

監獄的水源更是一大問題,自來水的使用有時間限制,地下水則可能含有微生物和細菌。許多囚犯都有皮膚病的困擾,而監獄內的環境狹小潮濕,久而久之健康狀況便每況愈下。

至於監獄中的開銷都得自掏腰包,但腰包中的錢怎麼來,只能透過監獄提供的打工來換取微薄薪資。死囚能做的只有摺紙蓮花,連供應生活的基本所需都大大不足…。遑論奉養父母和賠償家屬了,因此不少死囚更表示希望能自力更生努力工作,賠償被害人的同時也維護自己的尊嚴。更希望能為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或許這也能反應監獄的教化可能有其效果。

別忘了那些冤獄事件

冤獄一直以來都是廢死團體最有力的訴求,想想江國慶、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徐自強、盧正、鄭性澤、邱和順、謝志宏和王信福等。看到這些冤案,這些被刑求、被逼供、被強迫認罪的人們。有的死不瞑目、有的關在暗無天日的監獄中白費數十年的光陰。縱使翻案後賠償大筆金錢,但自由豈是能用金錢購買的呢?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廢死不願面對的真相

洋洋灑灑寫了一長串,我都快把自己洗腦成廢死團體了呢。不過平衡論述的重要性我自然不會忘,來看看這幾則故事吧。

  1. 有殺人未遂前科的男子周建良,隨機砍殺88歲李姓老翁27刀斃命,後遭最高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2. 有殺妻前科的黃賢正,因與獄友有金錢糾紛,遂持槍殺死獄友。另外更因其女友與另一女過從甚密,將情敵綑綁後以膠帶纏住整個頭部,使被害人窒息身亡。六天內連殺兩人,最後遭判處兩個死刑後於2012年年底伏法。
  3. 戴文慶在24歲時殺害女計程車司機,被判處無期徒刑。關押13年後首次返鄉探親,途中又先後性侵殺害兩名女計程車司機,其中一名謝姓女司機雖有反抗但仍不幸被水果刀刺死。背負了3條人命的戴男於2014年伏法。
這些是廢死團體永遠不敢告訴世人的故事,死囚的生活確實困頓、悲慘、使人同情。但被奪去生命的人呢?他們連讓自己過的困頓悲慘的機會都被剝奪了。
  • 監獄的菜色很糟,連豬都不吃。但被殺死的人連抱怨食物難吃的機會都沒了。
  • 監獄的環境很差,不少人都生病了。但被殺死的人連生病的機會都沒了。※註1
  • 監獄賺不到錢,很難奉養父母。但被殺死的人也有雙親或孩子,誰來顧?
  • 監獄中沒有尊嚴,想對社會有所貢獻。但被殺死的人的尊嚴呢?他們生前或許都對社會有所貢獻。

看了不少廢死的論點,包括國家殺人論、報復論、合理化殺人等。其實我的立場很簡單,我認為死刑的存在不是為了報仇、不是為了大快人心。死刑要做的事只有一個,就是掐熄犯罪的火種,將再犯率降到0%。對不要懷疑,就是0%,如果一個法官沒有辦法確保一個犯人100%不會再犯。哪怕只有0.01%的再犯機率,都不該給予自由。畢竟人被雷擊的機率有萬分之一,機率可比一個殺人犯再犯的機率低多了。

台灣支持死刑的人口數目前還是大於廢死的,而政府現階段打算往廢死的方向修正。雖然這麼說,但每到選舉,刑場就會多一條伏法的亡魂。我認為死刑不該是掠取選票的工具,更不該是政治人物安全下庄的手段。回歸本質,這些死刑犯們也象徵著一條生命,就算以防範他再次殺人的名義,也不該與任何選務活動掛勾。選舉快要到了,希望接下來的兩個月,我們不用在深夜聽到刑場傳來的槍響。

 ※註1

可能有人會問被殺的人沒有機會體驗生病不應該是好事嗎。其實不少有過瀕死經驗的人分享,瀕死後對於人生的體驗充滿感激,甚至能用正面的心態來看待身體的缺陷和疾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梁知-avatar-img
2023/11/29
文筆非常好。可能和您相反,我是支持廢除死刑的,廢除死刑是人類社會到了某個階段或者高度必然出現的產物,象征著人類社會走向更文明的階段。再者,如果死刑判決裡面存在冤案,如果被判死刑的人被處決了,就算冤案平反了也很難挽回什麼了。基於尊重生命的原則,廢除死刑是大方向。雖然立場不同,但是我尊重您的觀點。期待您今後的作品。
金麟生命-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1/29
梁知 其實就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您的立場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加上預防冤案的發生。而我的觀點則是著重在完全性的預防再犯,如果台灣能同時解決納稅人供養犯人+防止犯人再犯(長期監禁又或是集中犯人並給予其工作)+受害者家屬的原諒這三個問題。那廢除死刑我是絕對贊成的,因為我其實也認同以命償命和報仇的論點。
廢死=聖母我覺得廢死聯盟其實很不尊重民主,口口聲聲說要大家多些同理心,卻忘了要尊重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你又怎麼能強迫大家接受你的觀點?我想裡面大多數成員應該都是“老師”吧!
金麟生命-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1/30
林燃(創作小說家) 同情他們,但也得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台灣的司法體制尚未完整,是否廢死還需要更長時間的商議,不是歐盟或國際組織隨意施壓就擅自廢死,每個國家國情不同,還需要朝野多加協商找出最適合台灣的方式才是
avatar-img
金麟生命的沙龍
47會員
122內容數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金麟生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Thumbnail
2025/04/25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Thumbnail
2025/04/24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Thumbnail
2025/04/24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Thumbnail
2025/04/17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Thumbnail
2025/04/17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2年震驚全台的台南殺警案於10月31日台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檢察官建議求處死刑。全案審理1年多後於11月23日出爐,兇手林信吾一審被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全案仍可上訴。死刑的存廢一直都是熱門議題,廢死聯盟與民眾的網路衝突也時常上演。
Thumbnail
2022年震驚全台的台南殺警案於10月31日台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檢察官建議求處死刑。全案審理1年多後於11月23日出爐,兇手林信吾一審被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全案仍可上訴。死刑的存廢一直都是熱門議題,廢死聯盟與民眾的網路衝突也時常上演。
Thumbnail
1946年5月25日,臺中縣參議員施江西在鹿港警察派出所遭到所長許宗喜下轄的義警毆成重傷,當場肋骨斷裂,不省人事。「臺中縣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先於調查後發現許宗喜任用流氓為義警,在施江西遭到義警毆打時亦不制止,認為許宗喜處事無能,要求政府給予懲戒,後臺中縣政府將許宗喜調回臺中縣警察局,而毆
Thumbnail
1946年5月25日,臺中縣參議員施江西在鹿港警察派出所遭到所長許宗喜下轄的義警毆成重傷,當場肋骨斷裂,不省人事。「臺中縣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先於調查後發現許宗喜任用流氓為義警,在施江西遭到義警毆打時亦不制止,認為許宗喜處事無能,要求政府給予懲戒,後臺中縣政府將許宗喜調回臺中縣警察局,而毆
Thumbnail
文 / 莊旻璇 台南殺警案引發全台高度關注,也使「廢死」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許多網友紛紛要求廢死聯盟出來面對。本集節目邀請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談論廢死倡議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與攻擊。
Thumbnail
文 / 莊旻璇 台南殺警案引發全台高度關注,也使「廢死」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許多網友紛紛要求廢死聯盟出來面對。本集節目邀請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談論廢死倡議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與攻擊。
Thumbnail
同時我也是執法者,是個修習法律且粗解司法心理的執法者,我懂人在盛怒下未經思考所做出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只能抑制翻騰的情緒,等待官方給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到底、為什麼、兩名員警、會就這樣、被殺害?」
Thumbnail
同時我也是執法者,是個修習法律且粗解司法心理的執法者,我懂人在盛怒下未經思考所做出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只能抑制翻騰的情緒,等待官方給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到底、為什麼、兩名員警、會就這樣、被殺害?」
Thumbnail
打開電視,各大新聞媒體都在報導這宗命案,網路上的討論聲量也是非常高。 兩位員警應公殉職,究竟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讓林姓兇嫌痛下殺手?? 關於報導的內容大致統整一下: 1.林姓兇嫌自外役監脫逃,逃亡8天,花光身上積蓄,想偷車搶超商,不料最後 犯下殺警命案。 政黨的口水仗也從沒停過
Thumbnail
打開電視,各大新聞媒體都在報導這宗命案,網路上的討論聲量也是非常高。 兩位員警應公殉職,究竟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讓林姓兇嫌痛下殺手?? 關於報導的內容大致統整一下: 1.林姓兇嫌自外役監脫逃,逃亡8天,花光身上積蓄,想偷車搶超商,不料最後 犯下殺警命案。 政黨的口水仗也從沒停過
Thumbnail
前一陣子中崙派出所發生的事件,不禁讓人覺得當個警察當到被黑的搞成這樣,如此狼狽樣讓人覺得「靠!吃我稅金的都是這麼丟臉的東西嗎?」 不過要論及丟不丟臉,絕對不能靠新聞報的表面來簡單評判。
Thumbnail
前一陣子中崙派出所發生的事件,不禁讓人覺得當個警察當到被黑的搞成這樣,如此狼狽樣讓人覺得「靠!吃我稅金的都是這麼丟臉的東西嗎?」 不過要論及丟不丟臉,絕對不能靠新聞報的表面來簡單評判。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7506&fbclid=IwAR2DVJtTeWk9BZEYIE854AmmhH9S10Sh3czMWpNX5yUHbAb3PwsrRaDmB3E 74年前的今天,因著查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7506&fbclid=IwAR2DVJtTeWk9BZEYIE854AmmhH9S10Sh3czMWpNX5yUHbAb3PwsrRaDmB3E 74年前的今天,因著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