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耀之山》-山岳文學的不朽之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強卡邦峰,位於印度加爾瓦區,海拔6864公尺,在喜馬拉雅山區或許稱不上高,但它那尖聳如「鯊魚利牙般插入天空」,看似光滑沒有破綻的西壁,在1976年,喬・塔斯克與彼得・博德曼攀登前,都被認為「不可能攀登」,是公認的天險之地。

在彼得與喬組隊攀登「輝耀之山」強卡邦峰西壁之前,兩人都各自完成了兩次聲名遠播的遠征,彼得參加的是由英國登山教父克里斯・鮑靈頓籌組的聖母峰西南壁首登隊;而喬則與迪克・阮修共赴都納吉里峰,在那裡喬拍下了對面的強卡邦峰西壁照片,為他忍受過的磨難「留下一個紀念」。

但不知為何,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的想法在喬的腦海中逐漸成形,所以在1975年12月,他找上了彼得,邀他一起攀登輝耀之山。那時候,彼得正陷在自尊心與成就不匹配的低潮期,縱然他是四位登上聖母峰頂的英雄,但更多時候,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超越百人的系統化大型遠征隊中的「垂直整合人流管制」裡的一分子而已。

回到英國後,彼得疲倦又沮喪,他需要隱私以消化上次攀登聖母峰的經驗,同時,他也想要看看自己能夠把自己逼到什麼地步。所以當喬找上他提出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的計畫時,他馬上就同意了。

在當時,判斷強卡邦峰西壁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們諮詢首登強卡邦峰的前輩登山家意見後,幾乎都得到「爬不上去」、「時間不夠」、「超出可能的範圍」總總反對聲浪,但這些聲音並沒有讓他們打退堂鼓,反而更積極的準備裝備、申請許可。

他們甚至還在喬工作的冷凍庫測試裝備,在冷掉庫睡了一晚,讓渾然不知的早班同事以為那是新型食品。當然,他們也得自己學會緊急醫療,因為他們將處在直升機救援的網路之外。只要有一個人生病或受傷,遠征就得停止。

在當時,印度與中國的關係緊張,為了預防外國間諜假借登山的名義竊取資料,印度政府會派聯絡官來監督並協助登山隊,防止他們進入不該進入的軍事管制區,喬跟彼得處處受限於印度政府慢如牛步的行政效率與聯絡官帕爾塔與他們觀念上的不合,帕爾塔無法理解登山活動,更無法適應山區生活,對喬跟彼得挑三揀四。

一確認他們到了強卡邦峰,帕爾塔便與挑夫們離開,喬與彼得正式開始挑戰強卡邦峰西壁的長征。他們首先將物資搬運到冰磧末端以建立前進營,再爬上巴格尼冰川到山脊以建立一號營。

他們將強卡邦峰西壁以地形粗略分類為屏障區、冰原、上塔、峰頂雪原,再輔以小地標和地形標誌讓讀者能明瞭他們的攀爬進展。攀岩,可以粗略區分為自由攀登與人工攀登兩種型態,前者意指單純以手腳抓握踩踏岩石的天然形貌,而當地形過於平滑陡峭,找不到抓握點與踏足點時,就必須轉為後者,用器械補助攀爬,將岩釘敲入岩縫中固定,將繩梯扣入岩釘,踩著繩梯往上爬,再敲入下一根岩釘,即為人工攀登的其中一種形式。

喬與彼得帶了一條一千英尺長的八毫米特多龍非彈力繩,還有一些舊攀登繩,他們計畫的策略是,輪流當先鋒與確保,用盡所有固定繩索,每天晚上返回營地,等到用完全部繩索後,他們就會帶著全部的餘糧和吊床出發,在上升的同時拉起繩索,從他們的吊床開始幹活,然後再次用完繩索,如此反覆直到登頂。這個計畫看似完美卻差點害死他們。

從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一日,他們在惡劣天氣中根本無法好好安眠,亦無法生火煮飯,差點在冰原區耗盡體力,彼得的三根手指亦在露宿期間凍傷,逼不得已,他們只好下降,撤退回基地營休養生息。在休養期間,他們遇見了美國的都納吉里峰西南脊遠征隊員,從他們那得知了一些外界的訊息。而後繼續挑戰攀登西壁。

他們徹底檢討了戰術缺失,決定在冰原上方再建立一個營地,於是背著帳篷、汽化爐與壓力鍋硬是用冰斧開鑿了一個平台,在狹窄的平台上建立二號營,克服了睡眠與飲食的困難後,攀登似乎顯得順利了很多。他們在一九七六年十月十五日成功登頂,而後順著原路下降,一路取回裝備,並把裝備丟下山(節省時間和力氣) ,其中,因為時間的耽誤,使得他們在天黑後還持續下降,找不到返回一號營的路徑,幸好,彼得靠著觸覺記憶,從岩石的角度,找到了他們之前釘下的岩釘,才能成功脫線。

但下山之後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轉為了空虛,他們發現之前偶遇的美國都納吉里峰遠征隊發生了山難,四人罹難,只有一人倖存。喬與彼得幫忙埋葬與收拾他們的個人物品。而後他們準備下山。

喬先下山,彼得一人留守在基地營,期間他賴以為生的汽化爐發生爆炸,差點炸死彼得。

而後兩人組成堅韌的登山團隊,直到1982年,兩人雙雙消失在聖母峰為止。他們去世後,他們的好友與家人創立了「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用以紀念兩人的文學才華

讀這本書是非常愉快的體驗,雖然是從彼得的視角書寫整個西壁攀登經驗,但中途會不時插入喬的視角,宛如雙人合唱,看著他們一步步克服阻礙,登上旁人皆認為不可能完攀的強卡邦峰西壁,著實非常勵志,書中詳實的紀錄印度人文社會與地理景觀,在攀登過程中看見的光影變化與天氣轉換震撼人心,當中遇上的危機更是讓人緊張不已,彷彿跟著他們一同一步步登上輝耀之山。毫無疑問,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山岳文學。

avatar-img
2會員
7內容數
目前在一家小小的毛巾店工作,也是我成長的家 地址是:高雄市鹽埕區莒光街188號 如果有想要選購毛巾、浴巾、內衣褲,歡迎來店選購 以現場選購為主,也可致電:075512466 ←想稍微幫助家裡生意,故寫在上面 我本人為中文系畢業,熱愛所有書籍,目前正在努力學習英日中文當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雪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NASA太空船新視野號於2015年七月飛掠冥王星(離地球約45億公里),創下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成功在2019飛掠距離地球65億公里的小行星「終極遠境」(Ultima Thule)。 但卻少有人知道,在新視野號榮耀的幕後,是一群堅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實現夢想的夢想
NASA太空船新視野號於2015年七月飛掠冥王星(離地球約45億公里),創下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成功在2019飛掠距離地球65億公里的小行星「終極遠境」(Ultima Thule)。 但卻少有人知道,在新視野號榮耀的幕後,是一群堅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實現夢想的夢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沒有雪巴人,何來登峰樂 前言 陳維滄的第一個極境之旅是到尼泊爾,因為他想「親睹聖母峰之美」。他參加的是跋山攝影的健行隊伍,先搭直昇機到魯克拉機場,然後健行前往聖母峰基地營(並沒有要登頂,只是想要"目睹")來回一百公里,需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從二千五百公尺攀升到五千五百公尺。最大特色是有數不清
Thumbnail
說真的,攀岩就是賭命。 這是《艾力克斯霍諾德的北極之巔》,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一句台詞。由那位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說出這句話,以及在台灣攀登世界遭逢巨變的今天看來,是格外讓人有感而發。 讓我們跟隨他們到世界的盡頭,找尋關於冒險的意義!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本片紀錄攀岩家Alex Honnold(1985-)2017年6月3日徒手攀爬酋長岩的驚險過程。成為徒手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內3000英尺(約900米)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世界最大單體花崗岩)之第一人。清晨5:32開始,9:
01/03/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攀登島峰   點亮了頭燈,背起了背包,我們由基地營出發。 基地營的位置在島峰的南側,我們先向東走,走到島峰的東側後。 就向上直接切入島峰的山頂。   一點鐘出發,五點多走到冰爪地。 前兩天的大雪,讓這段變得較不好走。 這段路是我們這次行程惟一一
01/03/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安普羅布切基地營   我們橫越了康美丁瑪的山谷,深入聖母峰南緣的山谷. 來到這座史詩般的斷崖,嚮導們口中傳說的安普羅布切。 那座隘口就像是聖盔谷堅固的城堡。 5800公尺的隘口,沒有想像中的高聳。 那當然,我們己經在5000公尺的谷地中,走了三天了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沒有雪巴人,何來登峰樂 前言 陳維滄的第一個極境之旅是到尼泊爾,因為他想「親睹聖母峰之美」。他參加的是跋山攝影的健行隊伍,先搭直昇機到魯克拉機場,然後健行前往聖母峰基地營(並沒有要登頂,只是想要"目睹")來回一百公里,需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從二千五百公尺攀升到五千五百公尺。最大特色是有數不清
Thumbnail
說真的,攀岩就是賭命。 這是《艾力克斯霍諾德的北極之巔》,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一句台詞。由那位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說出這句話,以及在台灣攀登世界遭逢巨變的今天看來,是格外讓人有感而發。 讓我們跟隨他們到世界的盡頭,找尋關於冒險的意義!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本片紀錄攀岩家Alex Honnold(1985-)2017年6月3日徒手攀爬酋長岩的驚險過程。成為徒手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內3000英尺(約900米)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世界最大單體花崗岩)之第一人。清晨5:32開始,9:
01/03/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攀登島峰   點亮了頭燈,背起了背包,我們由基地營出發。 基地營的位置在島峰的南側,我們先向東走,走到島峰的東側後。 就向上直接切入島峰的山頂。   一點鐘出發,五點多走到冰爪地。 前兩天的大雪,讓這段變得較不好走。 這段路是我們這次行程惟一一
01/03/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安普羅布切基地營   我們橫越了康美丁瑪的山谷,深入聖母峰南緣的山谷. 來到這座史詩般的斷崖,嚮導們口中傳說的安普羅布切。 那座隘口就像是聖盔谷堅固的城堡。 5800公尺的隘口,沒有想像中的高聳。 那當然,我們己經在5000公尺的谷地中,走了三天了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