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中國公路車熱潮,是屬於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看好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本篇是講中國的公路車市場現況,會引用大量的中國用語。

請大家見諒,因為我個人在生活、寫作方面是會儘量留意不用中國用語的。

大家就理性看待分析市場文吧。(其實最不理性的就是我XDD,因為我算是台x獨 頑固份子)

中國市場一車難求?

中國公路車現在有多火?

其實這個現象從去年2022年底就出現了端倪。

因為中國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國家解封的要來得晚。

大約是在白紙運動之後(2022年11月)後,才開始陸續解封的。

然後也就在中國解封前後期,約莫是2022年的第四季期間。

中國自行車市場,特別是他們所說的中、高階自行車就開始出現一車難求的情況了。

除了需求增加之外,中國在疫情期間的封控也造成了供給短缺。

進口的中高階產品,在2021~2022期間是大量的出貨到其他市場。

例如歐洲、台灣與東南亞等地的組車廠。

等到中國組車廠開始要零件的時候,訂單的調整與轉移也沒有辨法那麼快的反應。

所以在去年,我就不時會聽到有業界將庫存(成車與零件)給銷到中國的消息。

外銷不成,只好想辨法創造內需

然後因為中國外銷的萎靡,中國的自行車製造業只能將重心放在國內市場。

再透過中國特有的“網紅直播帶貨”方式,來將自行車給炒得更火紅~

而這風潮在經過了快一年,仍未見衰弱。

在厲害了我的國,啥東西都要靠直播帶貨賣。

在厲害了我的國,啥東西都要靠直播帶貨賣。

中國中、高階自行車的銷售成長。

也反應在中國雙十一的結果。

根據天貓最新發佈的雙 11 消費榜單。

中國內地男性消費力首次超過了「寵物狗」,顛覆了常年「男人消費不如狗」的消費觀點。

排在男性消費者前三的分別是公路自行車、電競產品和衝鋒衣(這也是近幾年被中國人帶起來的詞,到底為什麼Jackets會被翻成衝鋒衣啊?)。

成為繼 2022 年的茅台、釣魚和始祖鳥以後,中國男人的「新三寶」。

題外話,講到始祖鳥,有多人知道始祖鳥其實是中國鳥?

這個品牌早在2018就被中國的安踏(Anta Sports)買下來了。

啊~更正確的說法是,Anta Sports買下Amer Sports,然後Amer Sports擁有始祖鳥這個品牌。

Amer Sports 也有Enve Components這個高階自行車品牌喔。

他們之前也曾有過Mavic……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258 字、7 則留言,僅發佈於馬許桑的不負責自行車產業觀點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22會員
221內容數
極度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自行車上的思考家、中二大叔、日商打工仔、狗派兼頑固台獨份子,這些元素構成了我的思維與價值。 歡迎你的到來,如果我的文字能啟發你的任何想法,並且對你是有幫助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許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Vosper主要是使用Georger Data Services(GDS)的資料。 GDS這間公司是由Christopher Georger於2002所創立的數據分析公司。 GDS 收集了北美自行車品牌的經銷商名單,以了解誰在銷售什麼產品。
銀輪的巨人書中第五章節提到的就是日本是如何將世界第一的自行車生產製造出口大國王位(70~80年代),一步步拱手讓給台灣的。 我認為,台灣在某個程度也正在步上日本的腳步。 應該說,接下來幾年台灣應該好好的思考自已在全球自行車供應鏈的角色與定位。
本文會就目前的台灣成車出口情況,結合國外市場跟相關經濟指標來思考未來的市場走向。 會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Bikeurope的一篇報導,然後再經過進一步台灣出口資料分析後所得出的一些個人想法。
說真的,我從來都不是為了發文而發文。 靠發文來衝訂閱數、瀏覽量不是我寫文章的本意。 更何況本專題的主要受眾都是自行車業界同仁。 如果說我的文章內容只是單純翻譯網路上的新聞,而沒有自已的觀點的話。 這其實對於我的訂閱者來說是很不負責任的。 人家願意花錢訂閱我的專欄,難道是因為看我帥嗎?
這次的台中週,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同仁們。 我不喜歡他們叫我“老大”還是把我當成高高在上的“經理”。 我始終認為我只是比他們早點進公司,經驗比他們多一點,然後剛好掛了個頭銜而已。 年資久的,要承擔的責任相對比較多一些嘛;但是今年都是他們在罩我的。
當我們整天都在說國外行,我們為什麼不行時? 我們要不要先想想自已是否願意為了某個公共事務付出些許個人的心力、金錢或時間?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會付諸任何行動的。 在臉書上分享,罵一罵就是他們願意付出的最大心力與時間了。
Vosper主要是使用Georger Data Services(GDS)的資料。 GDS這間公司是由Christopher Georger於2002所創立的數據分析公司。 GDS 收集了北美自行車品牌的經銷商名單,以了解誰在銷售什麼產品。
銀輪的巨人書中第五章節提到的就是日本是如何將世界第一的自行車生產製造出口大國王位(70~80年代),一步步拱手讓給台灣的。 我認為,台灣在某個程度也正在步上日本的腳步。 應該說,接下來幾年台灣應該好好的思考自已在全球自行車供應鏈的角色與定位。
本文會就目前的台灣成車出口情況,結合國外市場跟相關經濟指標來思考未來的市場走向。 會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Bikeurope的一篇報導,然後再經過進一步台灣出口資料分析後所得出的一些個人想法。
說真的,我從來都不是為了發文而發文。 靠發文來衝訂閱數、瀏覽量不是我寫文章的本意。 更何況本專題的主要受眾都是自行車業界同仁。 如果說我的文章內容只是單純翻譯網路上的新聞,而沒有自已的觀點的話。 這其實對於我的訂閱者來說是很不負責任的。 人家願意花錢訂閱我的專欄,難道是因為看我帥嗎?
這次的台中週,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同仁們。 我不喜歡他們叫我“老大”還是把我當成高高在上的“經理”。 我始終認為我只是比他們早點進公司,經驗比他們多一點,然後剛好掛了個頭銜而已。 年資久的,要承擔的責任相對比較多一些嘛;但是今年都是他們在罩我的。
當我們整天都在說國外行,我們為什麼不行時? 我們要不要先想想自已是否願意為了某個公共事務付出些許個人的心力、金錢或時間?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會付諸任何行動的。 在臉書上分享,罵一罵就是他們願意付出的最大心力與時間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2024年年中,由於中國地區銷售增長,帶動自行車類股股價紛紛創下波段高點;但在9月後中國銷售迅速轉為年減,且較預期更差,呈現雙位數年減,引發失望性賣壓,股價重挫至2024年年初水位,甚至破底。 目前整個市場庫存壓力集中在中低階,高階車〈公路車+高階電動車〉銷售順暢,庫存壓力較小。 自行車
Thumbnail
COVID-19疫情肆虐的漫長三年間,自行車滿足短途移動的需求商機,被極大化地激發出來 致使當時整個自行車產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榮景,普遍業績斐然 這種「蛋塔效應」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一把疫情時期特殊需求解釋為未來常態需求 二是當時貨櫃航運塞港多採取超額庫存政策 這篇就是是目前產業現況的探索
Thumbnail
2024臺北自行車展回顧,市場趨勢保守復甦,產品發展仍以穩定為主,而減碳與綠色設計是主要焦點。其中,裡程碑產品如LCS(傾車控制系統)和SpeedLink Q-Connector液壓萬用快速接頭等讓人印象深刻。同時,智能電動輔助系統的不斷進步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Thumbnail
【內附有聲文音擋】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過好奇心,為什麼中國好像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甚麼鋼鐵產能過剩、太陽能板產能過剩乃至於到今天的電動車出口傾銷受到歐美各國的關稅壁壘抵制? 好像只要哪個產業被中國給盯上了,那麼那個產業就注定走入紅海市場,價格殺的深不見底?
Thumbnail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已有超過50年的歷史,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尤其是台中、彰化和南投。2023年,台灣擁有986家自行車製造商,提供了42,000個就業機會,產業總產值達1,881.7億元,平均每人產值為448萬元。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和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的統計,202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3月全市場衰退5.54%,但慶幸Q1「小紅收盤」成長1.38%。全球車市「成長不易(uneasy progress)趨向」開始吹向台灣?(文/張維) 據了解,2024年3月轎車銷量3萬4,537輛,同期衰退5.54%,國產轎車1萬5,612輛,同期衰退10.38%,進口轎車1萬8,92
Thumbnail
2024年1月台灣轎車市場開出好景氣、雙位數字成長紅盤,不同於中國、美國的欲振乏力,也為2024年Q1展開好兆頭。(文/張維) 開出紅盤!2024年1月台灣轎車總銷量、國產車、進口車都是雙位數字成長。 據了解,2024年1月台灣轎車總銷量3萬7,720輛,同期成長28.91%,國產車
Thumbnail
財報亮點:前三季毛利率 19.7%,主因來自匯率、中國內銷暢旺,中國銷售額 YoY +65%。 產能狀態:目前進行降載,預計 2024 年 3 月逐步退場。 Q2 產業庫存有望去化完畢。 產業庫存:還需再 6 個月時間去化。 產品別庫存:高階的公路車、電動自行車沒有庫存,反之中低階車庫存皆高。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2024年年中,由於中國地區銷售增長,帶動自行車類股股價紛紛創下波段高點;但在9月後中國銷售迅速轉為年減,且較預期更差,呈現雙位數年減,引發失望性賣壓,股價重挫至2024年年初水位,甚至破底。 目前整個市場庫存壓力集中在中低階,高階車〈公路車+高階電動車〉銷售順暢,庫存壓力較小。 自行車
Thumbnail
COVID-19疫情肆虐的漫長三年間,自行車滿足短途移動的需求商機,被極大化地激發出來 致使當時整個自行車產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榮景,普遍業績斐然 這種「蛋塔效應」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一把疫情時期特殊需求解釋為未來常態需求 二是當時貨櫃航運塞港多採取超額庫存政策 這篇就是是目前產業現況的探索
Thumbnail
2024臺北自行車展回顧,市場趨勢保守復甦,產品發展仍以穩定為主,而減碳與綠色設計是主要焦點。其中,裡程碑產品如LCS(傾車控制系統)和SpeedLink Q-Connector液壓萬用快速接頭等讓人印象深刻。同時,智能電動輔助系統的不斷進步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Thumbnail
【內附有聲文音擋】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過好奇心,為什麼中國好像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甚麼鋼鐵產能過剩、太陽能板產能過剩乃至於到今天的電動車出口傾銷受到歐美各國的關稅壁壘抵制? 好像只要哪個產業被中國給盯上了,那麼那個產業就注定走入紅海市場,價格殺的深不見底?
Thumbnail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已有超過50年的歷史,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尤其是台中、彰化和南投。2023年,台灣擁有986家自行車製造商,提供了42,000個就業機會,產業總產值達1,881.7億元,平均每人產值為448萬元。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和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的統計,202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3月全市場衰退5.54%,但慶幸Q1「小紅收盤」成長1.38%。全球車市「成長不易(uneasy progress)趨向」開始吹向台灣?(文/張維) 據了解,2024年3月轎車銷量3萬4,537輛,同期衰退5.54%,國產轎車1萬5,612輛,同期衰退10.38%,進口轎車1萬8,92
Thumbnail
2024年1月台灣轎車市場開出好景氣、雙位數字成長紅盤,不同於中國、美國的欲振乏力,也為2024年Q1展開好兆頭。(文/張維) 開出紅盤!2024年1月台灣轎車總銷量、國產車、進口車都是雙位數字成長。 據了解,2024年1月台灣轎車總銷量3萬7,720輛,同期成長28.91%,國產車
Thumbnail
財報亮點:前三季毛利率 19.7%,主因來自匯率、中國內銷暢旺,中國銷售額 YoY +65%。 產能狀態:目前進行降載,預計 2024 年 3 月逐步退場。 Q2 產業庫存有望去化完畢。 產業庫存:還需再 6 個月時間去化。 產品別庫存:高階的公路車、電動自行車沒有庫存,反之中低階車庫存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