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甲美術館

含有「鳳甲美術館」共 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篇文章探討了展覽#無相形所呈現的多元族群故事和身份認同。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在身份認同和族群記憶中,每個個體獨特的生命旅程,以及互動與反思的空間。文章涉及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重點圍繞社會設計、身體、性別與身份的探討,強調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郝譽翔的北投經驗(文本)中,疊加了藝術家葉偉力所形成的攝影展《北投複寫本》、丘智偉在福利社所展出的《河邊的巨大之物》用不同方法形塑這紀念碑的邊緣和日常性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Thumbnail
你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有這種感受嗎?很想點開、觀看各種有趣的影片重新獲得能量、刺激、創意、靈感和啟發,但又覺得一直滑手機好像有點膩煩⋯⋯。如果是這樣,或許你可以去參觀小型美術館,用全身感官來體驗與欣賞與眾不同的錄像作品。
Thumbnail
謝謝FANG一系列仔細的文化介紹,很具啟發的分享!
散步乍聽是隨性且隨處可做的活動,不過若是在建築內,散步的漫無目的性似乎會被牆壁侷限。當然如果空間夠大,大到人們無法一次意識到所有邊界的存在、產生一種能無止盡前進的錯覺,似乎可行,不過鳳甲美術館並沒有那麼寬敞,因此在這裡的步行體驗之於散步,大概可説是到大海潛水之前的所做的泳池實習。而參觀過程中那些能讓
Thumbnail
巴黎的畢卡索美術館今年特別邀請英國時尚設計大師Paul Smith策畫畢卡索逝世五十周年特展。Paul Smith對他揮灑強烈色彩與大膽裝潢的作風解釋: 是為了希望吸引年輕族群,畢竟年輕人已經對畢卡索很陌生了。
Thumbnail
我們或可基於對兩地之某種命運樣態的東西之熟稔,去映射地具結對某曾經發生的事之更寬闊的閱讀,但我以為更重要的到底是,這每一樁朝向原本已關閉的儼然的時間之直面對峙。人是歷史的一部份,歷史卻也由人所寫就,由人之選擇/建構,並經歷了每一幢關係,甚且是自此些關係之外邊投過來的凝視,終於落定。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