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亂時,鄭玄已經六十好幾了。
之前的故事請看前一篇,基本上他就是一個何進召不來,袁隗請不到的鄉下大師。
《後漢書》寫得有趣。
「董卓遷都長安,公卿舉玄為趙相,道斷不至。」
首先是,董卓在被關東諸侯逼退之前,並沒有打算召募這個關東大師。
一召又不入朝廷,搞了一個趙相。
這位置,十有八九跟袁紹有關。
而道斷不至,也可以有兩個看法:給鄭玄的任命書到不了他的手上,或是他真的要前往趙國但去不成。
道路不通很好理解,但鄭玄對於老袁家,似乎看起來比較友善?
也或許,鄭玄就是想走。
你知道,孔融被派來北海,就是為了討伐殘餘的黃巾賊。那討成什麼樣大家也很清楚,太史慈單騎走平原去跟劉備請救兵了。
在這段期間,鄭玄的兒子也「為國捐軀」,老玄子西去不行,索性向南逃跑。
三國演義的老好人,三國志中的心機鬼軍閥,陶謙陶恭祖怎麼會錯過這個機會?當下好生接待。
還好我知道這個八卦:陶謙對於當初錯過袁紹的討董聯盟,一直耿耿於懷,這時就準備再發起一個新的復仇者聯盟。
盟主選了朱儁,聯合了自己人的二千石(太守國相),再加上鄭玄聯名上書。
沒錯,這邊很值得一看的就是,雖然鄭玄在表末,但那就是按官職排。老玄子活脫脫一個無冕太守,無地軍閥。
三千弟子恐怕是有的。
順便說一下,陶謙不要臉的地方這裡又加一筆,他是以「師友之禮」來款待鄭玄的。單看沒什麼不妥,但你看北海相孔融,就差沒有趴在地上了。
鄭玄又不是傻,哪裡分不出誰真情誰假意?
其實我覺得啦,陶謙就是這點失敗。他太自以為是把自己擺在很高的地方,像這個第二次討董聯盟失敗,也是因為他沒先跟朱儁聯絡好啊。
朱儁看一下,左手是討賊檄文,右手是朝廷徵召,想想就回歸朝廷了。
人家好歹江東小布商出身,什麼賺什麼賠也是略懂略懂,陶謙這樣擺明拿他當槍使,風險也太高。
耶?那鄭玄不懂嗎?
這就說到,鄭玄雖然很「隱士」性格,但也是有為國為民的部份。除了確實有打算到地方報到,當他聽聞誅殺董卓的王允被幹掉,也是感嘆了一番:「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身為匡扶漢室派的一員,鄭玄跟匡漢皇叔劉玄德,也是有交會過的。搞不好小流氓劉備就是給我們鄭大師感化了也說不定。
不是,劉備的故事誰不滾瓜爛熟,這麼人生轉捩點的事情說吹就吹啊?
這個推測是來自於,劉備手下三小編,最小最不出名但是玩遊戲最有用的孫乾,就是鄭玄在徐州「舉薦」給劉備的。
鄭玄不是徐州的官(他在北海有給孔融當官),舉薦官員給劉備不是他的事,基本上小玄子去拜訪過老玄子的機會超過八成,大約就像是去見水鏡問到臥龍鳳雛那樣的戲碼。
欸,不要想說鄭玄比水鏡弱太多,只推了一個小肉腳。
司馬徽只是講幹話說諸葛亮跟龐統很棒,他連推薦的資格都沒有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知道。
鄭玄的學說,為「反漢」人士所重。但他自己本身是匡漢……匡扶漢室的思想擁護者。
矛盾不僅於此,事實上,隨著劉備為呂布敗走,鄭玄也決定離開徐州,返回北海。李傕郭汜呂布,甚至曹操所代表的新漢室,都不是鄭玄在政治上的選擇。
嗯?干曹操屁事?
時間,已經來到建安元年。
原本為禍青州的黃巾餘黨,這時遇上了回鄉的鄭玄,竟也紛紛下拜,相約退出高密縣。
老鄭玄不明所以,我們未來人的天眼可清楚:這時的青州賊,早已背上了「兵」的招牌。
他們,是曹操的青州兵。
年近七十的鄭玄,身體越來越差,生了一場大病,決定停下寫集注的嗜好,改寫家書。
讓我們來看看。當然,大致上就是之前提到的故事。
我們家以前是很貧窮的,而我的父母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不管弟弟們,讓我到鄉裡找了份工作,更供我往關西遊學。
我走遍幽州(比河北更北),并州(山西),兗州(山東西側),豫州(河南),見到了許多達官貴人,以及隱士大儒。
正因為從他們身上得到許多有形跟無形的財產,我才能夠觀覽這各式各樣的經典書籍。
四十歲之後,我回家供養父母,跟人租田耕作,早晚以讀書作注自娛。
不幸遇上宦官當政,將我打成黨人,褫奪公權了十四年。
後來得到大赦,蒙大將軍與三公垂青,召募我入京幹事。
我自己覺得我不是那塊料,只想把過去先聖先賢的思想重新整理……這件事就已經耗盡我的才幹啦,所以我就裝死不去。
然而,黃巾賊危害我們的家鄉,以致我們流離失所,如今歸鄉,我也七十歲了。
「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案之禮典,便合傳家。」(不知道該怎麼翻,自品)
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我已經老了,接下來就是你們的事了。
我會閑居深思安養天年,完成我的工作。
反正我不是吃朝廷的飯,也不是看家族的臉色過日子,接下來我想幹嘛就幹嘛了。
本來就是獨自一人的我,一生鑽研追求的,就是君子之道。
我接近權貴,不是為了他們的威儀,而是想親近有德之人。
光榮,都可以送給朋友,只求己志無愧於德。
若是有人稱讚我,也不需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心上啊。
(注:其實鄭玄很放在心上啦)
我雖然沒有實際的官位勛爵,但也有推辭過的高潔德行。
用以自娛的集注,想來也不會讓後人蒙羞。
人生最後所不能平的,就是我沒能為亡故的雙親蓋墓。那些陪我大半輩子的藏書,也都要腐壞,沒能謄出來傳給需要的人。
太陽已經要下山了,還來得及嗎?
(這是比喻他自己的人生要走到盡頭了)
我們家現在的狀況比以前更差,你們要更努力,節省衣裝跟飲食,讓我不要留下太多遺憾。
「若忽忘不識,亦已焉哉!」
最後一句我會解成,要是想要斷絕關係,那就到這裡可以了。
因為,我認為《後漢書》誤解了:這篇家書不是寫給鄭玄兒子的。
鄭玄僅有一子,早就死了。這篇文不論是寫給孫子,寫給門人,還是寫給媳婦,人倫都沒有一百分維持的必要性。更何況,文中已經很明顯表述到,鄭玄他們家也是「破門」的。並不是跟著家族主宗在走。
鄭玄的一生,便是如此的充滿矛盾。
雖學儒,但行止並不合禮。欲扶漢,但學說終究給人拿來亡漢。滿腹經綸,門生滿天下,卻沒有一個真正傳承他的弟子。
對,我會認為這才是鄭玄寫家書想要靠杯的重點。
或許也正因此,鄭玄在人生的最後,終於應了召。
袁紹的邀請,鄭玄去了。
附帶一提,他的老同學盧植也去了。
酒宴上,鄭玄最後一個到。
雖然已經七十多,這個俊眉朗目的山東老大漢,還是精神抖擻。
然而,袁紹並不是要辦一個鄭玄學會。相反的,他在搞的是學派大會串,像稷下學宮那樣的東西。各方宗師與會,那是誰也不服誰。
結果你當然也猜到了,老鄭玄技壓群雄,一個接一個給你辯倒。
開玩笑,你們是一代宗師,老玄子是自修獨孤九劍欸。
袁紹本來就是要辦鬥雞大會,雞王出爐當然要褒獎啦。
不過鄭玄沒興趣,一樣來個告病還鄉。
數年後,官渡之戰開打,袁紹要袁譚扛也得把鄭玄扛出來。
(袁譚時為青州刺史)
不過就算扛出來,鄭玄也走不動了。
途中,病逝。
我不確定鄭玄如果去到前線,會對戰情產生什麼影響。但我想應該沒人注意過這件事。
當年四月,關羽刺顏良,曹軍延津斬文醜。接下來並不是曹操軍高歌猛進。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八月,紹連營稍前。」
鄭玄逝於六月。
「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縗絰赴會千餘人。」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袁曹雙方的「後勤」都受到了重大的影響。這一千人裡面只要有一成是縣長縣令,那袁曹雙方的地方行政馬上掛掉給你看。
最有趣的是,片面看來,曹操軍受到的影響應該是更嚴重。因為袁紹在喪失兩大將的情況下,這幾個月都是推進的。
學者,文官,行政官員在三國的地位,就是這麼美妙。
他們不是英雄,卻在勢力底下流動,交流。往前連結到政治,連結到戰場。向後連結到世族,連結到地方。
他們留下的文字,更左右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