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困擾我很久,就是,我想問:
如果我們把「以前」稱作是「古典」,「現在」是「當代」,那「未來」就會是盡頭嗎?因為如果「現在」是當代,應該往後的每個時刻也都是當代?
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的終點,這樣的話,人類算是在預言自己的盡頭嗎?
當「當代」過了之後,我們要如何稱呼我們現在所說的「未來」?因為當我們過渡了當代,去到了未來,那未來還是當代嗎?還是未來的時候,未來還是未來?
那假如未來已經在指涉時間軸線的末端,那這樣的話,當我們過渡了當代的時候,是不是就是在準備迎接盡頭?
有朋友回應我說,「未來不應該是超現代嗎?」、「可能就是後現代,或是後後現代吧」。但我還是覺得很困擾,不知道是哪裡卡住了,還是有什麼理論、其它現象可以解釋或類比嗎?
因為我覺得很奇怪、想不通的地方是,如果有前中後的時間軸線去做劃分,那如果稱作是後現代、後後現代,就表示我們把時間軸線刻定在了現在這個現在。
而如果有時間軸線性的劃分,那「後」不就表示是末端了嗎?
會有前面階段一、階段二的混亂,是因為我昨天看了哈利說(IG:harryspeakers_)的一則 reels,他提及了費米悖論,也提及了任何物種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一種「大型過濾器理論」來讓該物種走向滅亡。「過濾器」就像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可能是一個真相,而當發現這個真相,就會走向滅亡。
然後我最近因為寫論文的因素,開始接觸現象學,包括從影片、書籍學習基礎概念,而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的看到「古典、當代」這兩個字眼;週末跟朋友聊到藝術話題的時候,他又提及了「當代」。
以上種種都讓我感覺是,我們「最存在」的時刻,就是當代。胡塞爾說,「意識流」存在,客觀事實的「世界」才存在,「我」才會存在。
那如果說,我意識到未來在時間軸的末端呢?還是說意識流無法意識?可是沒有限性也不會有意識流?!
這時候朋友回覆我說:「意識本身應該是超越時間的存在」嗯,說的挺不錯的。但這句話先讓我放入括號裡(笑)(現象學存而不論的方法)。
每個時刻的現在,都是現在。那如果現在是當代,未來某個時刻的現在,不是也是當代嗎?
古典跟現在的劃分應該就是某個很大風格的轉變,或是某個技術的革新,所以需要用不同的名詞來定義,去做劃分。
所以說,如果我們把現在稱作當代,當未來的某個時刻,又革新了,我們就進入到下一個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時期,那那個時期又要叫什麼?
階段一預言的意思是想表達說,我們是不是認為再下一個時期,就是最後的突破?
然後我看到了這段文字。
我在想,所以可能就是因為「當代」相對於過去來說已經過得太幸福??所以我們的存在狀態就是當下,所以就把現在稱作了當代?是因為文字傳播、科技進步,讓我們能夠很容易、很快速的去做定義,而後分享嗎?
接著朋友問了我一句:「所以你覺得當代都是幸福及正面的?」我停頓了一個小時,跑去吃晚餐,冷靜一下。
我回覆:「或許是。」
每個時期的人事物,當然都是主體。但是,過去沒有直接用「當代」來當作時期界定。
為什麼不是在古典的那個時期,那時候的人類發明了「當代」來作為指稱?為什麼不是五十年後,AI又更躍進的時候,才想出「當代」這個詞?為什麼是現在的思想叫做「當代」?
我覺得我想問的問題,好像已經不是最初想問的問題了。我覺得我的問題應該變成了:「為什麼生活在當代的我們,那麼把當代當作主體?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有了主體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