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04年

2023/12/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好快,一年又要結束了。不同於去年的寫書、登玉山、小蓁蓁誕生、心理師考試…等等,一波又一波的事件接連地發生,今年彷彿一直處於整理內在心境的狀態。仔細想想,就表面上來說,其實今年並不比去年失色多少。書籍的印製完成,乃至一連串的演講、分享,網站的製作等等。然而,凡此種種皆只能算是書寫之後的延伸與反思。圓夢之後,當自己試圖想去創造出更多的夢想與可能時,卻愕然驚嘆,找不著原所以為的自己。於是乎,若更深一層地去挖掘這一年的底蘊時,遇見的便會是迷亂與慌張。

整理著自己記錄的書單,沒想到這一年下來,竟然一口氣讀了一百多本書。也許,那不斷閱讀的渴望像是想抓取些什麼,想去找尋更多遇見自己的線索。也許,那不斷渴求力量的過程,是源於自己懂得需要更多的能量去面對自己的困境。十一月,終於決定離開生命中的第一個工作。旁人無法理解地質疑這過程的匆促,但其實這念頭整整醞釀了近乎半年。「動與不動」有著很多的顧慮與考量,有著很多的不捨與擔憂。可是就在十月時,一次書寫記錄內在心靈的過程中,剎然浮現的一句話,著實讓我震撼不已。

「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在寂靜的黑夜裡,一個人靜靜地望著螢幕上的這句話,有著一種很深很深的悲哀。我不知道為何字幕上會顯現出這句話,我只知道順著思路不斷地書寫的過程中,這句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心頭。至今仍深刻地記得那個夜晚,一直記掛著想要遇見自己的渴望。卻在遇見之時,那麼赤裸裸地傷害了自己。那一晚的遇見,其實,除了情緒的拉扯,除了流淚,我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做。只是心裡頭依稀浮現著,我想要去改變些什麼,想要去做些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一味地讓自己去接納眼前的困局。因為,心裡頭知道,如果沒有改變什麼,也許以後會更難去遇見自己。於是乎,我選擇了離開工作的崗位。

原以為離開是一份放下,原以為那份放下得以重新去找回生命的方向。卻在離職後才發現,離開並不等同於放下,甚至於更想抓取些什麼。因為,離開之後緩緩地醞釀而生的一股潛在不安,正不斷地煽動著心緒。更驚訝的是,離職後就像是自己少掉了某種虛幻的身份,面對著那樣的失去,是種茫然。原以為那是一個重新賦予存在意義的機會,而不是像過往一般盲目地在身份中尋求認同。卻忽略了,意義的賦予需要清明與勇氣,可是這兩者在之前內心拉扯的過程中,早已被消磨得所剩無幾。於是乎,遇見自己依舊渺然無蹤。

沒有想過,離職後的第一趟攝影之行,竟是選擇了好美里濕地。一個好久不曾浮現腦海的名字,一個滿載著研究所回憶的地方,一個透過生態教導我深入探究真相而非自甘蒙蔽於表象的導師。由於,幾年前的大興土木,使得潛在的想法中總試著去忽略這個不論在現實抑或是在心靈深處的美麗角落。而讓人驚訝的是,這名字在整理相機準備出發之時,竟然就這麼堅決地盤據在腦海中。原本帶著哀悼與緬懷的心境,重臨舊地,卻再次地遭到自然這位老師的當頭棒喝。因為,原所以為水泥堤防所將引發的生態浩劫,卻在不遠處的海濱看見了整個生態系統遷移的景象。當看見了無數生物在環境驟然巨變的情境裡仍能找到生存之道,那不單單是一種感動,其更是一份領悟,對於生命潛在力量的領悟。也在那一刻,突然卸下了離職後不斷盤旋於腦海中許許多多關於是與非的想法,只是轉而去相信,相信生命的韌度,相信自己的可能。

幾個突如其來的因緣聚合造就了生日的墾丁行旅,即便只是短暫的停留卻仍感激不已。夕陽餘暉中,靜靜地看著浪濤的來去,過去所深信的撫慰,依然深刻。只是,感受有些不同,因為這撫慰回應著生日的渴求,更因為這撫慰多了些故鄉的情意。也就在那潮來潮去的過程中,找回了關於疼惜的想望。更在海水的滋潤下,滌清了原所混沌的感官。也許,就因為找回了疼惜,心底才終究願意重新去感受,感受生命的起伏。

冬天的阿里山,迥異於櫻花季的人山人海,偌大的森林裡渺無人煙。走著走著,索性離開了步道,進入森林裡倚靠著樹根仰躺了下來。時近中午,聽不見鳥鳴,在加上完全沒有人聲,於是乎整個森林出奇的寂靜。四周樹影扶疏,陽光透過縫隙穿透而下,撒落一片生機。抬頭仰望,高聳的林木像是支撐著天空,支撐著那一片暈染開來的藍色。雖是靜默,卻鋪陳著擁懷天地的幸福。此情此景,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鄭愁予所書:「擁懷天地的人,有簡單的寂寞。」當寂寞二字,閃入腦海,隨即點燃了心底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那樣的點燃,彷彿照亮了這段期間的處境。

因為孤獨,不單單是心境,更是籠罩著自身存在的氛圍。離職以來,面對著旁人的責難與質疑,總是或多或少地夾帶著不被瞭解的孤獨;而有苦難言的困境,則蘊藏著自絕於外的漠然;更有甚者,心底對於決定的疑惑,孤立著敏銳而易感的心靈。因此,在那與孤獨的遇見中,整個思緒紛亂而飄飛。原以為其釀就了存在的苦汁,卻在不經意中喚起了曾與孤獨為友的那段日子。流浪與放逐,成就了生命中的勇敢與決斷。可如今,卻在人世的牽掛中慢慢地遺失了。就連原所認同的承擔,都變成畏畏縮縮。想著,不禁笑了,帶著淚的笑,因為感激。透過摯友「孤獨」的牽引,竟然遇見了曾經彳亍獨行的自己。即便被他指責著:「為何好不容易學會的特質都被弄丟了。」卻仍感到欣慰不已。因為遇見,因為懂得,就在冬天的阿里山群樹中,承諾了重新學習的努力。也在那孓然一身的孤獨中,喚醒了沈睡已久的另一個自己。

還記得當離職的念頭確定後,便有一個計畫,即想利用沒有工作的這段期間,重新看一遍日劇「海灘男孩 (Beach Boys)」。想藉此,重新思考對於生涯的意涵。離職後,不管是想給自己思考的空間抑或是想要延長觀看時的幸福,每天最多只看半個小時,而且詳細地記錄著每一段的精彩對白。原以為最晚十一月底就會看完,沒想到最後竟延遲到十二月中以後。然而那樣的延遲,卻像是冥冥中刻意的鋪陳。因為從好美里、墾丁到阿里山,每一個階段的領悟,剛好到「海灘男孩」的結尾,予以總結。

當看見劇末海都語重心長地告訴廣海說:「你知道我為什麼會到這裡的嗎?我啊!我是想來看看你這種男人而已。當我遇到你的時候,不管是遇到什麼事都說:『有什麼關係嘛!反正現在是夏天!』我就想說,原來世界上還有這種人,那時候我很不甘心。像你這種人,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人生。所以,我也想要經驗一下這樣的人生。老實說,我很害怕,因為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可是我現在可以這樣告訴你,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對的。不管將來遇到什麼樣的事,我都不會害怕了。我有自信,就算未來失去所有,可是我還是有自信,可以從頭再開始。」

總覺得,離職的日子,其實是一種對於自信的強烈挑戰,或者該說那是一種對於自信的消磨。當無法享受失去工作的自由時,隨即而來的便是對於己身的懷疑。總覺得那是一段拉扯,從某個面向來說,那像是試著正向看待生涯的歷程、試著穩固原有的自信;但相對的,從另一個面向看來,其又存在著沒有工作所衍生的疑惑、或是對於「我是不是夠好」的一番挑戰。即便心裡懂得,那樣的拉扯極端耗費心神,往往最末陷入了自我懷疑的境地。可卻無法避免,只能不斷地提醒自己,除了拉扯,還有別的生命意涵等待著去發現與感受。

其實,少掉了工作上的回應,對於自信確實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不再有讚美、不再有認同,而面對著那樣情境下所衍生的恐懼,反而得以看見不斷渴求旁人眼光的自己。回到原初的想法,卸下的決斷不過是單純地為了找回自己、遇見自己。可若「關於自己」仍然陷在外求的情緒裡,那麼存在的便只是對於己身的否認,遇見自己便更加渺茫。看見海都的害怕,像是允許了自身的恐懼,也在允許之中漸漸找回了關於自己的接納。唯有接納,才有機會在看見的過程中,肯定自身,也在那情境裡逐漸構築關於自信的點滴。

回首這段期間,從好美里的願意相信、墾丁海濱的找回疼惜到阿里山森林的靜默偶遇,最末回到戲劇裡的誠摯接納,生命的曲目像是安排好了一般。重新思索著關於「自信」的意涵,重新看待遇見的自己,重新開啟塵封已久的感官,重新體驗關於生命中的活著。這兩個月以來從茫然、恐懼而今漸漸地開始感激起這段日子,因為其打開了更多的門扉。如何而能創造出更多的可能,便在於自己的努力了。加油吧!Beach Boy!


24會員
36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