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進入本文的主題。
即使在 ❙萬帕諾亞格❙ 族人的幫助下,❙朝聖者❙ 們並沒有任何繁榮可言。他們僅有的是《五月花號公約》。他們有律法和憲章,但沒有繁榮。
我們的問題是: 為什麼?
以下是講這段歷史時通常被省略的部分。
毋庸迂迴曲折,讓我們直入正題: 1620年出航 ❙新大陸❙ 的102名 ❙朝聖者❙/❙清教徒❙ 注定是共產主義者。
在41名 ❙朝聖者❙ 簽訂 ❙五月花號❙ 上的《五月花號公約》之前,全102名 ❙五月花號❙ 乘客 (也是 ❙朝聖者❙) 在 ❙荷蘭❙ 簽訂了另一份合約。他們是有贊助商的。這些贊助商由 ❙倫敦❙ 和 ❙荷蘭❙ 的一些商人組成。❙朝聖者❙ 們的確親身冒險橫渡 ❙大西洋❙,但他們並非獨自完成這趟歷程。他們得到贊助商的資助,條件是 ❙清教徒❙ 在 ❙新世界❙ 生產的所有產品都規定進入一家共同的「店鋪」,類似一家「中央銀行」,而 ❙朝聖者❙ 社群中的每一名成員都有權利分享一個份額。
怎麼說?
根據他們與 ❙英國普利茅斯公司❙ 簽訂的合約條款,在抵達 ❙新世界❙ 的 ❙普利茅斯殖民地❙ 之後,❙朝聖者❙ 必須以公社形式共同工作。在此期間,凡通過貿易﹑販運﹑貨車運輸﹑勞動﹑捕魚或任何其他方式獲得的所有利潤和收益均歸於公社的庫倉 (國有資產)。然後,由此轉換而得的所有金錢收益均要與 ❙英國❙ 的投資者分享。
註: ❙普利茅斯❙ (Plymouth) 是英國西南岸的一個海港城; ❙普利茅斯殖民地❙ (Plymouth Colony) 是 ❙北美洲❙ ❙新英倫❙ (New England) 的第一個永久「英屬」殖民地。
這份合約對當時捉襟見肘的 ❙朝聖者❙ 來說實屬上天的安排。同時,由於他們都是受 ❙英國教會❙ 迫害的 ❙清教徒❙,並以早期的 ❙基督教❙ 社會都是「財產共有」為例,信仰上便認為「私產」屬個人的貪婪,為不敬虔的行為。因此,從一開始,他們便否定了「私產」的念頭。
這批 ❙清教徒❙ 本質上建立了一個公社 —— ❙馬克思❙ 的父母還沒有出生—— 比 ❙蘇聯❙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人民公社早了三百多年。
❙倫敦❙ 和 ❙荷蘭❙ 的投資人毫無疑問關心的是追求利潤,但這僅僅是資本主義的表面。他們設訂的合約的安排卻是共產主義的實質 —— 政府對工人 (❙朝聖者❙) 及他們的勞動資產中央化,即對經濟活動的整體控制。
在這個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式的經濟操作下,每個家庭平均分攤勞動,所得全歸於「國家」(屬於投資人的庫倉),然後每個家庭從「國家」手上獲得平等的利益份額。
20世紀的共產主義實驗所出現的問題幾乎全數發生在 ❙普利茅斯殖民地❙ 上。
由於結果平等 (Equality of outcome; 即今日 ❙美國❙ 左派口中的「equity」 —— 均等),有能者失去創作和勞動的誘因,因為就結果來說,多做與少做並無分別,每家所得等同。比較具體的情況是每個新住民的家庭狀況有別: 有的人數多,有的人數少; 有的家庭成員比較年輕,有的比較年長; 有的家庭成員比較壯碩,有的比較體弱。尤其在第一個寒冬過後,很多家庭都變得零落參差。共產主義式的「均等」反而變成一種不平等。
❙普利茅斯殖民地❙ 的第二任總督 ❙威廉‧布拉福德❙ (William Bradford) 的日記說: 當時的公社充斥混亂和不滿,大家不願意工作﹑相互間缺乏尊重,普遍覺得被奴役和不公正。[這裡]
換言之,這場先於 ❙馬克思❙ 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驗澈底失敗了。
但一些左派歷史學家如 ❙喬治•蘭登❙ (George Langdon) 則將1620-1621年間 ❙普利茅斯殖民地❙ 的失敗歸咎於「極端剝削性的資本主義」。
然而「繳稅」給 ❙大西洋❙ 彼岸的資本家並非問題的源頭,因為繳付出現困難乃由於士氣低落及前面 ❙布拉福德❙ 日記中提到的問題。此外,❙布拉福德❙ 的日記還有這樣的記載: 造成諸多困難的並不是 ❙朝聖者❙ 為為投資者工作,而是 ❙朝聖者❙ 有時要為其他 ❙朝聖者❙ 工作。共同財產 —— 即非多勞多得 —— 引發衝突,因為勤勞的人被迫補貼懶惰的人。強者 —— 因而勞動量更大 —— 沒有比弱者更多的食物和衣服分配。年長的男人覺得與年輕的男人「勞動平等」是對他們的不尊重。[這裡]
這基本上否定了 ❙普利茅斯殖民地❙ 的失敗原因在於「極端剝削性的資本主義」的說法。
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經濟操作模式扼殺了工作 —— 人們缺乏勞動的動力,結果是人們不願意工作,因而沒有工作。
1621年3月22日,❙普利茅斯殖民地❙ 的第一任總督 ❙約翰•卡弗❙ (John Carver) 與 ❙萬帕諾亞格族❙ 的族長 ❙馬薩索伊特❙ (Massasoit) 簽訂了和平與相互保護條約後,於4月 (一說5月) 一天在田間因過勞而心臟病發病歿。他的妻子數週後亦去世。
❙卡弗❙ 去世後,年約30歲的 ❙威廉•布拉福德❙ 接任成為 ❙普利茅斯殖民地❙ 的第二任總督。在1620-1621年間,布拉福德目睹第一個冬季奪去54人的性命。然後第一任總督及其妻子亦相繼去世。整個「公社」的氣氛沉鬱而無活力。冬天過後,生產力依然低落。[這裡]
由於 ❙朝聖者❙ 只剩下一半,在下一個嚴冬降臨之前,事態變得迫切。
❙布拉福德❙ 毅然下了一個決定。他給每一個家庭分配一幅土地。他們可以隨意使用該幅土地,按他們的方式管理該幅土地。他們可以在該幅土地上種植玉米,也可建立驛站,讓它荒廢亦無不可。土地的所有權屬於那個家庭。
這可能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私有產權」概念的首次實踐,地點是 ❙普利茅斯殖民地❙。
在 ❙布拉福德❙ 的新政策下,此時實行的是的機會平等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即經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平等 —— equality),而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即今日左派後中的「自由主義」或「進步主義」) 的結果均等 (equity)。
❙布拉福德❙ 的決定其實是釋放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力量。
那麼,結果如何呢?
❙布拉福德❙ 的日記繼續報告: 新政策使所有人都勤奮起來,種植的玉米亦因而更多。引入利潤後,繁榮的機會相繼出現,勢如破竹。 這時,新住民開始設立貿易站,與印地安人交換貨物,因此而引入更大的利潤。[這裡]
❙普利茅斯殖民地❙ 的繁榮是這樣開始的。
❙感恩節❙ 故事的背後訴說的是一個早期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驗的失敗和一個建基於古典自由主義私有產權概念的資本主義的成功。
這個故事被 ❙馬克思主義❙ 歷史學家所強調的種族矛盾和衝突的敘事 (narrative) 掩蓋了。
20世紀各個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驗相繼失敗,到了21世紀的今日,❙馬克思主義❙ 依然死而不僵,惹人深思,因此有必要重述 ❙感恩節❙﹑❙五月花號公約❙﹑❙普利茅斯殖民地❙ 和 ❙朝聖者❙ 背後的另一個歷史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