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本姓李,西漢末期元帝時的官員。其著作《京房易傳》,影響了接下來近兩千年的易學研究。而且不是死後幾百年才給人挖出來。
京房在當代就是知名的學者,通過對災異的預言,很年輕就進到了政治權力中樞。
他對當時的皇帝,漢元帝提出建言。
要解決國家當前面對的災害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官員體制的改革。
雖然因果很迷信,但即使現代人都會想支持他。
自然,既得利益者就想阻止他了。
京房面對的,是以中書令石顯為首,鬥垮前朝麒麟閣名臣,如今大權在握的派系。好不容易,京房得以在漢元帝面前死諫,而漢元帝也痛下決心,要展開改革。
漢元帝要京房推薦幾個,深明京房所規劃新版考核制度的弟子,來協助變法。
京房推出了任良跟姚平兩人,並建議皇帝,讓他們兩人前往地方擔任刺史,跟待在皇帝身邊的京房保持聯繫,以確保這次考核試辦不會被人從中弄鬼。
想法很好,但石顯不是石頭做的,這邊掌權派立刻來個聯名上書,認為地方試辦,刺史的權責不夠,該由太守來主持。
任良跟姚平的資歷不足以擔任兩千石的太守,不如皇上開特例拔擢京房,由京房親自主持更好。
漢元帝之前想推廣,大家都反對。這次既然有戲,那還不「從善如流」?就開了一個八百石的特別魏郡太守,讓京房去實際執行新的考課辦法。
明眼人都知道,掌權派是想讓京房遠離皇上。
京房也明白,可他能怎麼辦呢?只好加上幾條但書。
一,不隸屬於刺史底下。
二,京房可以任用魏郡以外的人來當幫手。
三,年底皇上要派專車來接他去述職。
先說第二點,其實我們光看三國都知道,刺史可以招募當地的人士,來當什麼從事啊主簿啊,自己組成一個小組織。
以前不明白,現在才知道是被限制只能用當地人的。基本上整個架構是由先秦卿大夫演變過來,就不說太細了。
州刺史本身是監察職,真要說起來,對於太守沒有強制力。但光是收報告這件事,京房就很感冒。
很明顯我們都看得出來,京房不怕做不好,就怕訊息到不了皇帝那邊。
判斷的基本原理:「正因為有人會闖紅燈所以才需要闖紅燈的罰則。」
其實京房提出的三條,包括一開始的提議,間接就表示了他當時的困境。不論地方還是中央,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幫他,而且隨時會阻斷他跟皇帝之間的溝通。
但事已至此,京房也只能去了。
出發前,京房先寫了一篇奏摺試試水溫。
「辛酉以來,蒙氣衰去,太陽精明,臣獨欣然,以為陛下有所定也。」
「然少陰倍力而乘消息。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臣竊悼懼。」
「守陽平侯鳳欲見未得,至己卯,臣拜為太守,此言上雖明下猶勝之效也。」
「臣出之後,恐必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願歲盡乘傳奏事,蒙哀見許。」
「乃辛巳,蒙氣復乘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己卯、庚辰之間,必有欲隔絕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
可以試著看看,看不懂也沒關係。因為正常人不會這樣寫文章。
京房的用字遣詞裡面本身有他的專業特色,那重點除了靠邀京房一直擔心的不能上達天聽,最要緊就是「陽平侯鳳」了。
這誰?元后王政君的哥哥,王莽的阿伯,王鳳。此時以陽平侯身分擔任侍中,侍中就是皇帝跟大臣溝通的管道橋梁。
撇開術語的部分,我只看得懂提到王鳳跟京房擔心專車會被取消。結果這信還沒發出去,王鳳就來拜訪了,跟京房說,專車被取消了喔。
喔幹,我想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事情不妙。
京房自然也是。
到底出了甚麼事?我們先往下看。
京房出發之後,又寫了一封信給皇上。
這次說:我曾經在六月中算了一卦,預言涌水會成災,到了七月果然成真。那時姚平就跟我說,老師你能讓人知道災異,但卻不能讓人相信災異可以預言。如今預言兌現,您卻必須死,這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我跟他說,皇上是非常有仁心的,對我也很好。就算必須死,該說的我還是要說。
姚平又說,老師您這是小忠,不是大忠。過去秦朝趙高亂政,有個名叫正先的人就去刺殺趙高,但失敗了被處死,反而讓趙高更加肆無忌憚。
您看這樣能不能說,秦朝之所以敗亡,都是正先的錯?
皇上啊,臣今天前往守郡,只怕未能報效您就身死。只希望皇上您不要因為我預言了涌水之災,而把我當成正先那樣,這會被我弟子笑死的。
皇上沒有反應,京房的赴任隊伍繼續前行,離開關中之後,他又寫了一封信。
這次京房直接陳述天有異象,就是因為皇上身邊的小人搞事。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派弟子不如派老師,做刺史不如當太守(我沒先看都猜得到)。
京房上書更重要的是告知漢元帝,隨著他越走越遠離長安,天象的異變越來越嚴重。
這些人能夠欺騙其他人,難道還瞞得了老天爺嗎?請皇上明察啊。
不久,朝廷的使者趕上了京房的赴任隊伍。
要召還了嗎?是也不是。
京房當場被拔官,下獄。
以「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的罪名,在市街上處斬。
就京房傳的視角看,抱歉就是這麼突如其來。
其實從第一封未發之信就能看出,京房的身邊有石顯派來的人在通風報信。但不管怎麼說,京房親諫漢元帝,雖被外派執行,現在就是要驗證考課之法啊。只是寫信批評「皇帝身邊有奸臣」,就算被翻出來,石顯也治不了京房。
對,京房一連兩封,其實大致也肯定,石顯不能拿這件事做文章。
但京房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捲入了一樁:「叛國詐欺案」。
此案,源自淮陽王。
淮陽王是漢元帝的弟弟,母親姓張,兩人並非同母。漢元帝的媽媽是許平君喔。
跟元帝比起來,漢宣帝比較喜歡淮陽王。因為淮陽王除了修讀經書,也好法律,這才是大漢天威正道大家都知道。
後來也是幾經波折,宣帝才放棄換太子。
漢元帝即位,就要趕弟弟們去自己的封國了。
這是皇家的習慣,太子跟皇子原則上都是皇帝的兒子,一起待在皇宮OK。可等到老爸死了,大家就得各自分家。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民間,願意扶養弟妹們的大哥,很了不起。
不養?實屬正常。
淮陽王去到封國(術語稱為「就國」),就有三兄弟來認親。不管喜不喜,驗明正身之後,淮陽王還是要打賞一下這些舅舅。
左右無事,就一起來當官啊,好啊,結果三兄弟只來了兩個。
大哥張博說他在守墓,不能去,要留在長安。
淮陽王就有點不爽了。
張博兄弟也不是真的要跟淮陽王鬧,就拿出他們所學的易經陰陽來跟淮陽王聊。
聊到說漢元帝當政,天有異相朝無賢臣,如果能想辦法讓您回歸朝廷,才是讓我大漢中興的機會。
話就是要說得這麼曖昧,懂嗎?
到底是要淮陽王回去輔政,還是回去當天子,這就聽者自己想啦。
然後你應該也看到點子了:張博是學易的。他的老師,他的女婿,就是京房。
張博自己沒有上達天聽的等級,但京房當時正在進行式。
京房常常跟丈人說自己今天工作如何如何不如意,張博也特別問京房一些預言啦或是召見的細節。做啥?張博要寫信給淮陽王,表示今天又見到了皇上了,聊了一些甚麼。
大事可期,只要再多點經費打通一下關節。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始終是京房故事不變的核心主旨。
淮陽王難辨真偽,只是將資金源源不絕送來。
然而,就在京房被「驅逐出京」之後,這件事被石顯知道了。
你京房把皇上的「天子言語」隨便洩漏出去,更被人拿來煽動諸侯王造反?
對西漢而言,兩點都是大忌。
這個很常識又很少人說,就是漢武帝當年發明的機制,是以宦官為主,在內廷先一步處理政事。實際的朝議上,他只要頒布命令就好。
有點像是說,高級的官員,民代,都會讓助理先收集好資料,討論。這樣正式上場的時候,才不會被人家一問就倒。
事先做好準備的皇帝,更能掌控全場。
這個機制用得越好,對於皇帝達成君主集權是越有幫助的。最後到清朝雍正也是搞了一個軍機處嘛,本質上的用意是很接近的。
相對來說,內廷中的最高機密一旦先行洩漏出去,讓卿大夫有了準備,在朝議上倒打皇上一耙,那就很不妙了對吧?
所以京房的行為,可說是大忌。
那京房怎麼這麼不小心呢?
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挑翻內廷啊。
甚至我們可以想見,王莽之所以能崛起,跟卿大夫不希望皇帝有這麼高的權力,絕對是有正相關的。
得不到閹人的合作,跟大司馬大將軍總能談到一塊去吧?
那也許有人就發現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其實就打壓了內廷宦官的部分,可問題到東漢末,在局勢下這件事情再度復活。
於是士人大將軍與內廷宦官的對立,再次重現。
也就是說,漢朝死了兩次,兩次都是同一把刀殺的。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就是中國政治上的兩端,無止境的互相拉扯。(其實我隱約覺得全球通用,但不懂外國史)
京房,在這風口浪尖上,被雙頭馬車扯得四分五裂。
但他的學說,卻打開了一個「澄清政治」的方向,卓然自成一家。
欸這是比較科學說。
迷信點說,京房其實就是打開了「讖文」的新天地。他重新解釋《易經》,對應各種什麼代表預言漢宣帝會先變成平民又成為皇帝,什麼代表石顯等小人作亂。
就算鄉民多是無知無識,朝廷自有能人。
認為京房只是穿鑿附會,或是試圖破解京房的方程式產生新的應用,大有人在。
不論如何,鑒古知今,展望未來的學問,從京房這裡,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