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鬥爭的本質:京房之死】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京房,本姓李,西漢末期元帝時的官員。其著作《京房易傳》,影響了接下來近兩千年的易學研究。而且不是死後幾百年才給人挖出來。

京房在當代就是知名的學者,通過對災異的預言,很年輕就進到了政治權力中樞。

他對當時的皇帝,漢元帝提出建言。

要解決國家當前面對的災害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官員體制的改革。

雖然因果很迷信,但即使現代人都會想支持他。

自然,既得利益者就想阻止他了。

京房面對的,是以中書令石顯為首,鬥垮前朝麒麟閣名臣,如今大權在握的派系。好不容易,京房得以在漢元帝面前死諫,而漢元帝也痛下決心,要展開改革。

漢元帝要京房推薦幾個,深明京房所規劃新版考核制度的弟子,來協助變法。

京房推出了任良跟姚平兩人,並建議皇帝,讓他們兩人前往地方擔任刺史,跟待在皇帝身邊的京房保持聯繫,以確保這次考核試辦不會被人從中弄鬼。

想法很好,但石顯不是石頭做的,這邊掌權派立刻來個聯名上書,認為地方試辦,刺史的權責不夠,該由太守來主持。

任良跟姚平的資歷不足以擔任兩千石的太守,不如皇上開特例拔擢京房,由京房親自主持更好。

漢元帝之前想推廣,大家都反對。這次既然有戲,那還不「從善如流」?就開了一個八百石的特別魏郡太守,讓京房去實際執行新的考課辦法。

明眼人都知道,掌權派是想讓京房遠離皇上。

京房也明白,可他能怎麼辦呢?只好加上幾條但書。

一,不隸屬於刺史底下。

二,京房可以任用魏郡以外的人來當幫手。

三,年底皇上要派專車來接他去述職。

先說第二點,其實我們光看三國都知道,刺史可以招募當地的人士,來當什麼從事啊主簿啊,自己組成一個小組織。

以前不明白,現在才知道是被限制只能用當地人的。基本上整個架構是由先秦卿大夫演變過來,就不說太細了。

州刺史本身是監察職,真要說起來,對於太守沒有強制力。但光是收報告這件事,京房就很感冒。

很明顯我們都看得出來,京房不怕做不好,就怕訊息到不了皇帝那邊。

判斷的基本原理:「正因為有人會闖紅燈所以才需要闖紅燈的罰則。」

其實京房提出的三條,包括一開始的提議,間接就表示了他當時的困境。不論地方還是中央,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幫他,而且隨時會阻斷他跟皇帝之間的溝通。

但事已至此,京房也只能去了。

出發前,京房先寫了一篇奏摺試試水溫。

「辛酉以來,蒙氣衰去,太陽精明,臣獨欣然,以為陛下有所定也。」
「然少陰倍力而乘消息。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臣竊悼懼。」
「守陽平侯鳳欲見未得,至己卯,臣拜為太守,此言上雖明下猶勝之效也。」
「臣出之後,恐必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願歲盡乘傳奏事,蒙哀見許。」
「乃辛巳,蒙氣復乘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己卯、庚辰之間,必有欲隔絕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

可以試著看看,看不懂也沒關係。因為正常人不會這樣寫文章。

京房的用字遣詞裡面本身有他的專業特色,那重點除了靠邀京房一直擔心的不能上達天聽,最要緊就是「陽平侯鳳」了。

這誰?元后王政君的哥哥,王莽的阿伯,王鳳。此時以陽平侯身分擔任侍中,侍中就是皇帝跟大臣溝通的管道橋梁。

撇開術語的部分,我只看得懂提到王鳳跟京房擔心專車會被取消。結果這信還沒發出去,王鳳就來拜訪了,跟京房說,專車被取消了喔。

喔幹,我想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事情不妙。

京房自然也是。

到底出了甚麼事?我們先往下看。

京房出發之後,又寫了一封信給皇上。

這次說:我曾經在六月中算了一卦,預言涌水會成災,到了七月果然成真。那時姚平就跟我說,老師你能讓人知道災異,但卻不能讓人相信災異可以預言。如今預言兌現,您卻必須死,這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我跟他說,皇上是非常有仁心的,對我也很好。就算必須死,該說的我還是要說。

姚平又說,老師您這是小忠,不是大忠。過去秦朝趙高亂政,有個名叫正先的人就去刺殺趙高,但失敗了被處死,反而讓趙高更加肆無忌憚。

您看這樣能不能說,秦朝之所以敗亡,都是正先的錯?

皇上啊,臣今天前往守郡,只怕未能報效您就身死。只希望皇上您不要因為我預言了涌水之災,而把我當成正先那樣,這會被我弟子笑死的。


皇上沒有反應,京房的赴任隊伍繼續前行,離開關中之後,他又寫了一封信。

這次京房直接陳述天有異象,就是因為皇上身邊的小人搞事。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派弟子不如派老師,做刺史不如當太守(我沒先看都猜得到)。

京房上書更重要的是告知漢元帝,隨著他越走越遠離長安,天象的異變越來越嚴重。

這些人能夠欺騙其他人,難道還瞞得了老天爺嗎?請皇上明察啊。

不久,朝廷的使者趕上了京房的赴任隊伍。

要召還了嗎?是也不是。

京房當場被拔官,下獄。

以「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的罪名,在市街上處斬。

就京房傳的視角看,抱歉就是這麼突如其來。

其實從第一封未發之信就能看出,京房的身邊有石顯派來的人在通風報信。但不管怎麼說,京房親諫漢元帝,雖被外派執行,現在就是要驗證考課之法啊。只是寫信批評「皇帝身邊有奸臣」,就算被翻出來,石顯也治不了京房。

對,京房一連兩封,其實大致也肯定,石顯不能拿這件事做文章。

但京房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捲入了一樁:「叛國詐欺案」。

此案,源自淮陽王。

淮陽王是漢元帝的弟弟,母親姓張,兩人並非同母。漢元帝的媽媽是許平君喔。

跟元帝比起來,漢宣帝比較喜歡淮陽王。因為淮陽王除了修讀經書,也好法律,這才是大漢天威正道大家都知道。

後來也是幾經波折,宣帝才放棄換太子。

漢元帝即位,就要趕弟弟們去自己的封國了。

這是皇家的習慣,太子跟皇子原則上都是皇帝的兒子,一起待在皇宮OK。可等到老爸死了,大家就得各自分家。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民間,願意扶養弟妹們的大哥,很了不起。

不養?實屬正常。

淮陽王去到封國(術語稱為「就國」),就有三兄弟來認親。不管喜不喜,驗明正身之後,淮陽王還是要打賞一下這些舅舅。

左右無事,就一起來當官啊,好啊,結果三兄弟只來了兩個。

大哥張博說他在守墓,不能去,要留在長安。

淮陽王就有點不爽了。

張博兄弟也不是真的要跟淮陽王鬧,就拿出他們所學的易經陰陽來跟淮陽王聊。

聊到說漢元帝當政,天有異相朝無賢臣,如果能想辦法讓您回歸朝廷,才是讓我大漢中興的機會。

話就是要說得這麼曖昧,懂嗎?

到底是要淮陽王回去輔政,還是回去當天子,這就聽者自己想啦。

然後你應該也看到點子了:張博是學易的。他的老師,他的女婿,就是京房。

張博自己沒有上達天聽的等級,但京房當時正在進行式。

京房常常跟丈人說自己今天工作如何如何不如意,張博也特別問京房一些預言啦或是召見的細節。做啥?張博要寫信給淮陽王,表示今天又見到了皇上了,聊了一些甚麼。

大事可期,只要再多點經費打通一下關節。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始終是京房故事不變的核心主旨。

淮陽王難辨真偽,只是將資金源源不絕送來。

然而,就在京房被「驅逐出京」之後,這件事被石顯知道了。

你京房把皇上的「天子言語」隨便洩漏出去,更被人拿來煽動諸侯王造反?

對西漢而言,兩點都是大忌。

這個很常識又很少人說,就是漢武帝當年發明的機制,是以宦官為主,在內廷先一步處理政事。實際的朝議上,他只要頒布命令就好。

有點像是說,高級的官員,民代,都會讓助理先收集好資料,討論。這樣正式上場的時候,才不會被人家一問就倒。

事先做好準備的皇帝,更能掌控全場。

這個機制用得越好,對於皇帝達成君主集權是越有幫助的。最後到清朝雍正也是搞了一個軍機處嘛,本質上的用意是很接近的。

相對來說,內廷中的最高機密一旦先行洩漏出去,讓卿大夫有了準備,在朝議上倒打皇上一耙,那就很不妙了對吧?

所以京房的行為,可說是大忌。

那京房怎麼這麼不小心呢?

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挑翻內廷啊。

甚至我們可以想見,王莽之所以能崛起,跟卿大夫不希望皇帝有這麼高的權力,絕對是有正相關的。

得不到閹人的合作,跟大司馬大將軍總能談到一塊去吧?

那也許有人就發現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其實就打壓了內廷宦官的部分,可問題到東漢末,在局勢下這件事情再度復活。

於是士人大將軍與內廷宦官的對立,再次重現。

也就是說,漢朝死了兩次,兩次都是同一把刀殺的。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就是中國政治上的兩端,無止境的互相拉扯。(其實我隱約覺得全球通用,但不懂外國史)

京房,在這風口浪尖上,被雙頭馬車扯得四分五裂。

但他的學說,卻打開了一個「澄清政治」的方向,卓然自成一家。

欸這是比較科學說。

迷信點說,京房其實就是打開了「讖文」的新天地。他重新解釋《易經》,對應各種什麼代表預言漢宣帝會先變成平民又成為皇帝,什麼代表石顯等小人作亂。

就算鄉民多是無知無識,朝廷自有能人。

認為京房只是穿鑿附會,或是試圖破解京房的方程式產生新的應用,大有人在。

不論如何,鑒古知今,展望未來的學問,從京房這裡,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avatar-img
257會員
901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 師從梁人焦贛,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好鍾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 這是漢元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東漢認可的最後一個前漢皇帝。 漢武以降,昭宣之治,元成哀平,更新。懂了之後超好記的,可惜考試不會考。
本班車要繼續開往沒人感興趣的地方。 現在叫做「撼動歷史的學者」系列。 雖是通儒,卻被純儒當成經學大師的鄭玄,絕對影響了之後的三國。 那麼,蜀地學者(沒忘記出發點是他們吧?)必修,管輅也經常提到的「京氏易」,就更是撼動東漢的重要學問了。 京氏易,一直到今天都還是易學的經典。一起來認識這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東漢的墓葬中出土的《七女為父報仇圖》,推測是當時常用的圖畫故事。不過,其中的故事已經失傳。 上面的文字敘述,據說透露出她們要殺的對象是「長安令」。曹操墓也有一份,寫的卻是「咸陽令」。 先秦無長安,兩漢不稱咸陽,所以時間也很難確定。 不過,就是做個引子,來聊聊發生在西漢末年,一個特殊風氣的形成。
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秦始皇大幅的改動制度,且二世與趙高沒有壓緩腳步,反而變本加厲。 引發各國的不滿。 西漢建立後,在蕭何跟呂后的努力下,把整個國家的步調放慢了許多。 這個國家為何滅亡? 直接性的原因當然是「權臣篡位」。 權臣如何產生?
西漢,延伸自春秋戰國時代的傳統,其「后」的地位,在中國歷代中可說是達到了頂峰。 劉邦負責開國,呂后穩固政權治理天下。 而西漢的滅亡,也同樣是皇后開的大門。 這個最關鍵,在《漢書》中享有獨立傳地位的皇后,就是漢元帝的正室。故稱「元后」。 「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射鵰者,是匈奴對於射箭高手的封號。 在兩百年來的西漢時代,只有「飛將軍」李廣的這個稱號,被視為比射鵰者更強的高手。 王牆是誰? 為什麼要說是「射鵰者的終極版」? 在西漢即將結束的此刻,連趙充國馮奉世都已經下台一鞠躬。還有哪個武將能比美「飛將軍」? 好啦看圖也知道不是武將。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 師從梁人焦贛,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好鍾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 這是漢元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東漢認可的最後一個前漢皇帝。 漢武以降,昭宣之治,元成哀平,更新。懂了之後超好記的,可惜考試不會考。
本班車要繼續開往沒人感興趣的地方。 現在叫做「撼動歷史的學者」系列。 雖是通儒,卻被純儒當成經學大師的鄭玄,絕對影響了之後的三國。 那麼,蜀地學者(沒忘記出發點是他們吧?)必修,管輅也經常提到的「京氏易」,就更是撼動東漢的重要學問了。 京氏易,一直到今天都還是易學的經典。一起來認識這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東漢的墓葬中出土的《七女為父報仇圖》,推測是當時常用的圖畫故事。不過,其中的故事已經失傳。 上面的文字敘述,據說透露出她們要殺的對象是「長安令」。曹操墓也有一份,寫的卻是「咸陽令」。 先秦無長安,兩漢不稱咸陽,所以時間也很難確定。 不過,就是做個引子,來聊聊發生在西漢末年,一個特殊風氣的形成。
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秦始皇大幅的改動制度,且二世與趙高沒有壓緩腳步,反而變本加厲。 引發各國的不滿。 西漢建立後,在蕭何跟呂后的努力下,把整個國家的步調放慢了許多。 這個國家為何滅亡? 直接性的原因當然是「權臣篡位」。 權臣如何產生?
西漢,延伸自春秋戰國時代的傳統,其「后」的地位,在中國歷代中可說是達到了頂峰。 劉邦負責開國,呂后穩固政權治理天下。 而西漢的滅亡,也同樣是皇后開的大門。 這個最關鍵,在《漢書》中享有獨立傳地位的皇后,就是漢元帝的正室。故稱「元后」。 「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射鵰者,是匈奴對於射箭高手的封號。 在兩百年來的西漢時代,只有「飛將軍」李廣的這個稱號,被視為比射鵰者更強的高手。 王牆是誰? 為什麼要說是「射鵰者的終極版」? 在西漢即將結束的此刻,連趙充國馮奉世都已經下台一鞠躬。還有哪個武將能比美「飛將軍」? 好啦看圖也知道不是武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