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屁孩的國考攻略》柒、日記—(完)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如果說為了達成最速上榜,「瑜珈」是拿來對付體力、鼻炎跟心魔此三大障礙的護法神功,那「日記」就是我用以雙劍合璧的點滿技能。如果沒有日記這個機制幫助確認自己是不是還在航道上,我早就在備考迷走中發生沈船碰撞。

寫日記對我來說不是件苦差事,因為我從很久以前就習慣紀錄自己的生活,在備考這兩年中,只是稍微將它更格式化:開頭必然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擔保自己記得今夕是何夕,結尾一定用午餐照片畫句點,作有沒有好好吃飯的回憶。

這中間什麼內容都可以寫,唯一限制就是盡量要在23:30就寢時間之前完成,《原子習慣》也提到,要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訣竅就是特意寫得比自己想要的;順便讓我練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輸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某方面也是為了上考場所做的準備。

我記早晚天氣的變化、從建築物倒影觀察陽光角度的每日偏移,或者也寫過某天早上前往K書中心的半途,遇見路人駐足掏出手機拍一隻鳥在人行道上啄葉子嬉戲,我原先還想著,哼哼我們(?)白頭翁可愛了吧~但定睛一看才發現,那片綠綠的根本不是什麼葉子,是隻大螳螂!現場根本對戰狀態!收穫這樣稀奇的畫面。

相反地,如果哪天我連中午吃了什麼都提不起興致評比一番,那就是警鈴大作的時刻,因為對食物喪失熱情的我絕對哪裡出了問題。

總之,寫日記這個任務對我而言有著多重意義,若要詳述將腦中想法付諸文字是如何對我的備考生活有益,大概可以歸納為「紀錄證明」、「打造多元動機」、及「建立反省與複查系統」三種體系:

一、紀錄證明

這章加上先前已累積的4萬2千字,主要內容其實都整理自這兩年的日記。累積出如此龐大的資料庫,讓我覺得不整理成論文還真的有那麼一點可惜w

(一)讀書技巧的儲蓄

越到後期,我就越把日記當作每天最後一遍的複習,把整天下來讀過的東西,試著用自己的話再練習一次怎麼濃縮爭點描述。

但我也非常翔實地紀錄了備考之初如何暴衝、直接挑戰每天讀十多個鐘頭,造成體力不支、精神支離破碎,只能躺在床上一根指頭都沒辦法動的惡果。然後才一點一滴認識自己的斤兩,不斷更細膩地實驗檢討再調整日程表,認真思考整個生活要怎麼跟讀書達成時間分配的平衡。

或者我也記每個老師分享的考試方法,例如賴川老師第一堂課就說,在每個爭點掌握住實務見解與通說見解,是國家要求從事法律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我從此建立起【①爭點描述→②實務見解→③學說見解→④本文見解】的邏輯次序,終於習得如何製作理想的筆記,不用再陷入內容取捨的煎熬。

(二)鼻炎防治的措施

我這兩年同時也是部槍林彈雨火紛飛的鼻炎戰鬥史。最初靠的是每週去耳鼻喉科報到,接著開始測試藥局各品牌噴劑的效果,並且花式補充益生菌,最後發展出三重防護網,第1是氣管的保暖,例如進冷氣房一定戴圍巾、無論春夏秋冬都喝比室溫還要高一點的水。

第2是鼻腔的保養,例如使用吸塵器時記得戴口罩,而找到這篇詳細圖文洗鼻器使用教學簡直如獲至寶,照著做真的不會被嗆到!是說雖然目前醫界大力提倡洗鼻的好,但我自己沒敢太頻繁,因為我洗後通常要做到很高強度的瑜伽,才感覺得到有確實把鼻腔裡的水全部逼出來,而強迫症如我會擔憂身體裡積水不太好,所以對我而言洗鼻是發炎狀況特別嚴重時才出動的非常手段。

在此衍生了第3大主題也就是運動,運動可以幫助鼻腔內血管收縮、緩解黏膜充血。我每次過敏發作都是用瑜伽急救,以及同第陸章所述,目前已經演化到每天做瑜伽當預防,實績是,我在第二年洗鼻器跟空氣清淨機的啟動屈指可數,證明這些努力確實讓鼻黏膜的自我清理功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康復。

(三)焦慮應對的方案

其實我的焦慮某部分與前一項鼻炎息息相關,他們之間的共生關係是這樣的:
1、一旦感到焦慮就可能引發鼻炎
2、鼻塞導致大腦缺氧
3、腦袋轉不起來會影響讀書效率
4、讀書卡卡將有機會觸發新一波焦慮
5、(1~4無限循環)
6、經過八小時筋疲力竭,發現疲憊是另一個鼻炎過敏原
7、晚上鼻塞/缺氧/疲憊三合一勢必產生巨大負面情緒
8、沒有正面能量所以日記老是寫不出開心的事情

所以我的日記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焦慮的故事。例如因為上面這一串觀察心得,也成為我致力研發鼻炎防治措施的緣由。我書寫焦慮,很多很多的焦慮,一靠近考試,就很容易因為有的沒的壓力,讓大腦每分每秒長出千頭萬緒,比如煩惱異地長征認床怎麼辦,或假想自己正式上陣看不懂考題,腦中想法如超新星爆炸,偏偏只有手上正在讀的科目內容好像全忘光,呈現精神上的五馬分屍,嚇死自己。

我也寫失眠,寫鄰近戰場累得邊吃中飯邊打瞌睡,午休半小時卻只能直挺挺、既清醒又混亂地焦慮;明明夜裡疲憊得要命,要嘛一直夢見根本不存在的爭點崩潰彈起,要嘛成為順風耳,彷彿方圓五百哩內掉根針也會發生巨響,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把我驚醒,起床後感覺自己變成半透明,移動只是種飄浮的意境。

瑜珈是我的一個出口,即使COVID-19確診眼窩痛到不行,做運動就是能幫我噴汗排毒好好呼吸,抓緊腦袋裡最後一絲清明,盡可能專心聽函授,不去想進度抵累怎麼辦的問題。伸展解開身體千千結,舒緩肌肉的緊繃更有機會換得一夜好眠,而有眠的人生是彩色的,更能集中注意力在手上任務,避免被腦中失控的千萬念頭淹沒。

日記是焦慮的另一個出口,畢竟我也不曉得還有哪裡比日記更需要誠實面對自己,我需要先承認自己難免有緊張害怕恐慌不確定的種種負面情緒,才有辦法接著思考怎麼做清洗。例如透過日記去確認自己的大腦需要靠手動運行,實驗檢討再調整學堂筆記的精進,打造快速回憶各科爭點的工具,終於比較能擺脫複習時忘掉的比記得的多的心急。

我一直在日記裡學著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得很好」而非不斷強調「我應該做得更好」。但我要真的能「接受現在的自己」,其實也依賴著日記的證明,從無論運動、保健或讀書的持續紀錄中,看出持之以恆就是貨真價實的硬道理,我的確已經走了這麼遠,於是願意讚揚我自己。

二、打造多元動機

做一件事如果只出於一個目的,那就太沒有效率」可說是我的人生座右銘。雖然《原子習慣》否定動機是習慣改變的關鍵,但我確實靠著特別擅長加強動機的這門技藝,打造出堅若磐石的自制力。

比如「製作筆記」是因為我的大腦必須靠手動運轉、作為練習限時輸出腦內知識的方式、打造能快速回復記憶的工具以降低恐慌的機率;「瑜珈日課」培養體力、改善鼻炎、幫助領悟持之以恆終有成果的硬道理。本系列文章通篇是案例,而這些都靠我每天從日記爬梳出來,給任務不斷加碼更多目的上去,讓我覺得這件事自己非做不行。

不過,我有點太擅長把手上的每個任務都變得「非做不行」的同時,我也過於容易陷入追求效率跟完美的執著。

我曾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至上主義最虔誠的信徒。一旦知曉更有效率或更完美達成手上任務的方法,就會鞭策自己立刻做到這個更高標準。不停建立既有任務的SOP,節省出來時間,就再塞一個任務!例如在這次準備考試前,我的生活其實主要環繞在三大任務:工作、追星跟社運。

工作,我出貨的速度比前公司列表機還快。

追星,隨時留意偶像的最新情報,一年前就為活動訂好機票飯店,夜排睡在公園停車場,辦海外手機門號甚至虛擬信用卡。

社運,聽講座,打筆戰,參與遊行,投遞文宣,街頭擺攤收連署,自己組團搞活動,加入別人的團打理監事選戰,出席各種政策說明會工作坊,為關注的議題訪談里民專家學者官方。

就這樣不斷解鎖更高層次表現的“任務優化”無限循環⋯⋯直到倒下。因為我沒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業務量已膨脹超出最初的三倍,還是堅持每天8小時做完準時下班,去“享受”我的追星、社運人生,即使後二者發展的複雜程度也已跟工作不相上下。

當我持續以超高效率處理各種任務,大腦的運作也隨之達到極限,長期下來反而失去分辨輕重緩急的能力,只一味地想著我全部都要。雖然搜集多元動機打造自制力堅若磐石,但我分不清什麼是堅持不懈、什麼又是陷入執念,只曉得越過那條線會換來體力的如卵擊石,任何事情都沒法再進行。

先前就是如此逼死自己才辭掉的工作,而備考期間又重蹈覆徹,尤其第一年剛開始,對讀書效率過度苛求所帶來的緊張跟壓力,直接以無數次腸胃炎的形式壓垮身心靈。

所以,這兩年在致力達成最速上榜的背後,其實埋著隱藏任務,屬於我人生遊戲真正的主線:如何適度地放過自己,戒除「一旦認定是“好東西”就會過量攝取,不知節制,最後引發強大的副作用aka身心混亂」這輩子最大的壞習慣。

三、建立反省與複查系統

《原子習慣》在最後一個章節是關於如何從「A」到「A」的進階策略,其特別提到,應該建立一套反省與複查的系統,作為對自身表現長久保持覺察的方法,這樣才能持續改善與精進每個習慣。而我的系統就是寫日記。

反省與複查讓所有的習慣都能有長期的改善,因為這會讓你意識到錯誤,並幫助你思索可能的改善途徑。少了反省,我們會找藉口,試圖合理化,並且欺騙自己。

先前文章大多著重在建立好習慣,來到這個系列的最後,也該是時候聊聊我怎麼戒除各式各樣壞習慣:

(一)吃宵夜

與喜歡蒐集餅乾糖果的家人同住,每天都被琳瑯滿目的零食勾引,根本不餓但就是嘴饞,明知可能會鬧胃疼晚餐後還是忍不住想吃。

我在日記紀錄自己何時何地又輸給了怎樣的誘惑,例如寫下「7月20日星期二,亂吃一堆零食睡前胃卡卡。」這樣的句子,慢慢將自己的行為模式輸入大腦,幫助矯正偏差。

我也具體書寫不良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實際後果,比如腸胃炎發作「胃皺成緊緊一小團還有幾千隻針往內扎」的感覺,警醒自己注意。

細細拆解分析陷入壞習慣的步驟,試著找到各階段性的改變節點:前文提過,我用運動前刷牙這件事,增加阻力以遏止自己夜間瑜珈後犯戒,事實上,我也靠著在做瑜珈過程中感受到停擺石化的腸胃終於開始健康蠕動,更確信自己晚餐後不適合再吃零食增加身體的負擔。

並且經過多次實驗在日記檢討,發現我活動身體至少要與最後進食時間間隔兩小時以上,等胃裡的食物消化過後再進行,才能更舒適地進行瑜珈,於是宵夜時間從運動完挪到緊接晚餐後。

又例如零食限制只能吃三種然後減為兩種到一種;要吃零食就專心吃,不讀書也不看電視,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事,也因為反覆體驗同樣的感官刺激,導致味蕾疲乏而很快放棄繼續往嘴巴放進去。

最終殺手鐧是,找個只能專心使用雙手的任務插入晚餐後,讓自己沒空去吃零食,而在這個尋覓中,遇到了轉珠手遊。

(二)打手遊

原本是想轉換心情、消減壓力以及戒除宵夜,打著打著就成了癮。

日記換成紀錄「1月14日星期五,電動好危險,時間小偷!彷彿連我腸胃蠕動的時間也被偷走了!剛剛稍微暈眩,趕緊做瑜珈急救⋯⋯」、「又忍不住玩了快一小時電動,趕緊自主瑜珈半小時亡羊補牢」、「玩電動害我忘記休息,而且還要加班趕讀書進度,雙倍精神萎靡。」

在日記立志戒除惡習後,又是不斷思考如何階段性破解的循環,例如設定15分鐘鬧鈴打斷遊興、把手機藏在看不見的位置、狠下心卸載App(殊不知後來挖掘到蝦皮內建小遊戲,整個巡迴再來一次)。

於是我更勤奮搜索各種好看的書,努力忘記手機遊戲,保護容易過度沈迷的自己。但仔細回溯,最終還是開啟夜間的讀書C時間區塊任務,才讓我真正脫離。

(三)過度求好心切

吃宵夜給打手遊取代,打手遊再被讀書所取代。看起來是好習慣勝過了壞習慣,然而有一半的真相是:我沒辦法閒下來。曾經對效率極致苛求的我,認為浪費時間是種不道德,常把自己行程塞爆不留任何喘息空間。計畫魔人總是不知不覺做得太超過,然後壓力就長成巨獸:如果事態發展偏離預想、如果沒先把可能遇見的障礙解決方案寫成步驟到時照著做,失去餘裕的我甚至會恐慌到大腦當機情緒崩潰。

某方面來說,也是因為想改變這樣的自己,我才辭職的砍掉重練。原本打算是換個環境,但備考期間漸漸發現,如果不改變自己對效率及完美的苛刻,哪兒都是無間地獄,於是在這兩年中我歷經了三種轉折:

1、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結果:追求一年上榜時期

在第壹章提過,我在投入國考最初其實設定了「一年上榜」的目標,我把所有時間都投入為了考試而讀書的任務,紙上談兵的計畫包括一年要把某三等考試法科函授讀三遍、覺得「別人可以我為什麼不行?」的馬上每天讀十幾個鐘頭⋯⋯只撐不到兩個月就被腸胃炎擊倒。

備考第一年的主旋律,只求快速大量閱聽,當中遇到沒辦法一下搞懂的爭點,先胡亂背一說,或者賭它不會出題的跳過去,如此脆弱根基只能建起海市蜃樓,在挑戰司律總複習課程時徹底被打回原形。忘掉的比記得的還多,而囫圇吞棗知識又在腦子裡亂成一團,因此陷入恐慌的我,當然沒辦法吸收第一年總複習提供的新進實務見解跟學者文章,於是更加恐慌,整個惡性循環。

檢視日記,發現是「一年上榜」這個目標綁架了我的心智,我做的任何決定都只為這個目標服務,而不符合自己能力的抽象讀書計畫,遇到現實直接觸礁。但我困在這個目標裡,以此評價自己的每個表現,稍微遲延進度就用「無法達成一年上榜」來否定過去所有努力,這造成我極大的焦慮,而受困於負面情緒的自己也就更難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面,無限迴圈。「一年上榜」這個結果取向的目標,不允許我在達成目標前享有快樂,也成為我最大的痛苦來源。

2、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做個合格的法律人時期

第貳章提過,我第一年考完踏出試場就立刻投入賴川老師的財產法,而這,貨真價實是人生的轉捩點。老師第一堂課說的「在每個爭點掌握住實務見解與通說見解,就是國家要求從事法律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這段話狠狠敲醒我,也解救了我。我不需要再浪費心力去思考偷吃步的話該單背哪一說,另一方面也不用擔心學習範圍漫無邊際,只要每個爭點按照先實務再通說的次序進修就可以。

而我後來收到第一年各項考試落榜的成績單時,不僅沒什麼太沮喪的情緒,甚至連讀書計畫的安排都不太在意,即使發現自己民法成績在前段班,但因為賴川老師的財產法太有趣,我就是想繼續唸下去,我當時的日記裡紀錄著「我還蠻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的,就,感覺不是為了考試而唸書」。

有人說,光是看完《原子習慣》開頭兩章就讓自己的人生脫胎換骨。嗯,我真心相信。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想要達成什麼效果

目標不是讀多少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目標不是通過國家考試,而是成為以法律為生的人。我的身分認同漸漸不再是考生,而是合格的法律人。這樣調整心態後,靠著隨時自問「一個合格的法律人會怎麼做?」當作行為指南:一個合格的法律人遇到新法律問題會選擇積極探詢可能性或稀裡糊塗混過去?一個合格的法律人在寫書狀的時候會選擇架構層次鋪陳或隨便謄幾個關鍵字交差?當我擁有信念,不再受對成果的想像所桎梏,唸起書來真的輕鬆很多。

⋯⋯可惜賴川老師只有一個,我修畢財產法轉入其他科目後,對應考試日期安排的讀書計畫再次顛簸,為了把新習得的內容分類組合、打造出心中理想的體系筆記,每天又開始超時加班;以及遇到學說百家爭鳴的議題,我沒把握應該理解到什麼程度才叫剛好,從而直直往不知節制、累死自己的完美主義前進⋯⋯

3、修訂自己的信念、讓身分認同富有彈性:持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時期

好在這回我很快領悟到「努力達成讀書計畫的同時,應該好好盤算自己還可以失去多少東西,如果繼續犧牲身體健康或與家人相處的時光,考完試那天,我還剩下多少做為一個『人』的資格呢?」

於是我再次修訂首要人生目標,不是成為比昨天讀更多書的人,而是想辦法讓明天的自己長成比今天更好的人。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個概念非常抽象,而任何事都需要一個明白的基準才能做出確切的判斷,幸虧從瑜珈累積的心得指引我做出專屬於己的詢答:傾聽身體的聲音

日記與瑜珈的結合,建立起自我覺察的管道。

照著《瑜伽體位法大全》從基礎練習,拉伸的同時並放鬆著,集中全副注意力在感知自己的身體,讓我能比以往更快的收斂心緒,順利把大腦關機。整本書介紹的第一個動作叫山式,許多體位法都要從這裡開始:「如同一座屹立不搖的山,不偏前後左右,立正站好。」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有好多要素可以注意,激勵我用全新的肌肉運作方式來走路,再次學習腳踏實地的定義。

在運動中,慢慢練習感知自己的身體,比如我曾有陣子連續紀錄到腰痠背痛並且越來越嚴重,尤其瑜珈過程更是能清晰體驗左肩火燒火燎,於是我自頭頂檢討至腳趾,從原子筆寫字版反省到檯燈筆電擺放位置,總算查明是當時使用的椅子有顆螺絲鬆掉,導致我的坐姿歪斜、施力不平均,換把椅子就不藥而癒。

再熟悉的瑜珈動作,都可能在某天獲得新的領悟,像是做樹式單腳平衡的時候,如果立起的那隻腳把膝蓋撐實了,也許有一瞬間看起來很挺拔,但反而會失去尋找平衡的彈性,人生大概有很多情境也是如此。所以下班時間到就該脫出任務,人生/考試的準備要有所取捨,學著單純為自己又過了充實的一天而歡喜。

當我的血液靠運動定時輸往四肢,而非無限制地供給大腦,似乎就能瞥見那個平衡點,漸漸放鬆與放下,停止鑽牛角尖。曾經我也怨恨過自己為什麼體力變這麼差,討厭鼻炎發作讓專注力下降,現在曉得了它們其實是身體啟動煞車自保機制,告訴我凡事要適可而止。累了就要睡,餓了就要吃,只是我需要從辨識哪種感覺是累、什麼感覺是餓的重新學起。

因此每天最重要的功課是觀察壓力對身心靈造成什麼樣的變化,在拼命完成預定進度的同時專注照顧好自己。從我拿定主意身體優先、讀書次之以後,生活各方面就都穩定很多。

集大成或許尤其在考場的休息時間「一切以觀察&照顧身體需求為最高依歸」,肚子餓就吃、筆記看不進去就散步或睡,不強迫自己硬讀;特別是午休,遵循吃過飯最好能瞇30分鐘的日常習慣,大腦重啟後再看下午考科的筆記,才能良好吸收;預備鐘響後做眼睛跟肩膀手部伸展操,比單純趴在桌上胡思亂想更能讓我找到內心的從容,為下一刻的專注做好準備。

本系列文章雖然著重在描述我為了達成上榜的任務,怎麼克服體力、鼻炎、心魔三大障礙,但換個角度來看,我也是透過準備考試的過程,去學習怎麼跟這些障礙和平共處,而這一切的一切,真正重要的,在於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雖然通過上榜這個里程碑,但還無法確定自己稱不稱得上是個合格的法律人,不過歷經考試的折磨,依舊對讀書與研究法律問題保有熱情,我將其視為巨大的勝利。

這兩年份的日記,是我每天生活的筆記,這部論文就是場總複習,提醒自己容易跌倒在哪裡,將蒐集到的裝備仔細整理,「傾聽身體的聲音」目前仍作為我的反省與複查系統核心,擔保我把時間花在對的事情上,並在需要的時候調整方向。我,持續在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路上,準備往下個階段前進。

4會員
9內容數
關於一個中年屁孩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星期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章將借用《原子習慣》的一些概念,說明我在備考期間如何培養出每天運動的習慣,並且維持到現在。如今我發自內心覺得「運動是最符合等價交換的煉金術」,推薦每個人都要投資。
上一章介紹了我的午餐,這回則要來推薦精神食糧。沒錯,備考兩年中我的主要娛樂,竟然還是讀書w 其實是因為那兩年恰好為臺灣防疫最警戒的時候,不太能隨意出門,只好靠腦內壯遊來排解壓力。雖然也喜歡戲劇,單純是居家過日子的時候,我更受文字所吸引。
「人是鐵,飯是鋼。」為了達成最速上榜的目標,必須執行高強度的讀書任務,因此需要可以執行高強度讀書任務的身體,而個人認為「好好吃飯」是打造出如此身體的第一要件,這是我在第一年無數次被腸胃炎擊倒後,所學習到的硬道理。
繼上週的民事法之後,接續整理我的四家補習班函授奇幻漂流之分科心得。
這章將整理我在這兩年使用過的考試資源。 前文曾提過,我的讀書內容自始就以補習班函授課程為大宗,而在這篇主要想跟大家分享,雖然中年屁孩的體力是一大弱項,但我可以使用金錢的力量,於是總共買過四家補習班函授的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說明我怎麼製作法律學科筆記,必須一起介紹我的讀書工具。
本章將借用《原子習慣》的一些概念,說明我在備考期間如何培養出每天運動的習慣,並且維持到現在。如今我發自內心覺得「運動是最符合等價交換的煉金術」,推薦每個人都要投資。
上一章介紹了我的午餐,這回則要來推薦精神食糧。沒錯,備考兩年中我的主要娛樂,竟然還是讀書w 其實是因為那兩年恰好為臺灣防疫最警戒的時候,不太能隨意出門,只好靠腦內壯遊來排解壓力。雖然也喜歡戲劇,單純是居家過日子的時候,我更受文字所吸引。
「人是鐵,飯是鋼。」為了達成最速上榜的目標,必須執行高強度的讀書任務,因此需要可以執行高強度讀書任務的身體,而個人認為「好好吃飯」是打造出如此身體的第一要件,這是我在第一年無數次被腸胃炎擊倒後,所學習到的硬道理。
繼上週的民事法之後,接續整理我的四家補習班函授奇幻漂流之分科心得。
這章將整理我在這兩年使用過的考試資源。 前文曾提過,我的讀書內容自始就以補習班函授課程為大宗,而在這篇主要想跟大家分享,雖然中年屁孩的體力是一大弱項,但我可以使用金錢的力量,於是總共買過四家補習班函授的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說明我怎麼製作法律學科筆記,必須一起介紹我的讀書工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中年少女的祈禱》以溫暖的筆觸寫下我們這些市井小民的故事,也是一部台灣人看很有帶入感的故事。透過小說提醒了我們,垃圾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的生活,被丟棄的物品參與或滿足過你一部份的人生,更讓我有意識的在購買與丟棄間有了更好的取捨。
Thumbnail
★「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 是貨真價實的「生物現象」。 發福、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 一連串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其實都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完美禮物!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幾歲算「中年」的開始?按照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的說法,40到60歲是現代人的中年時期。
Thumbnail
美國影集《中年失戀日記》是一部以中年同志處境為主的同志浪漫喜劇。故事以和伴侶交往了17年的房屋仲介員麥可,兩人一直相親相愛,卻沒想到在50歲生日當天麥克的男友柯林竟然提分手,完美生活一夕間變天,50歲單身的同志麥克,除了要療癒情傷外,又該如何適應中年後的同志生活?
Thumbnail
因為你很難想像新生活,所以才這麼執著於以前的生活?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樣的,你必須在融化之前抓住它 時間,會把正確的人帶來你身邊。越是捨不得失去,越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別在不愛你的人那裡,輕視你自己。 #我知道你很痛苦,但你該享受獨處 你將成為更好的自已,迎接美好的幸福。
Thumbnail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Thumbnail
這兩天看完了《#月薪嬌妻SP》,真是又香又甜又萌啊!但也在其中看到了日本職業文化中,對懷孕女性及其伴侶的各種不友善,連男性要請陪產假和育嬰假都會被指指點點、百般刁難。​ 這幾年,亞洲各個國家(包括台灣)都在強調生育率持續下降,甚至已經和死亡率的曲線來到交叉點。但,在這樣對孕婦和有小孩的女性的不友善
Thumbnail
恭喜各位,在《大佛普拉斯》後,我們終於又看到了黃信堯導演的新作品《同學麥娜絲》。  四個進入中年的高中同學,有人懷抱夢想,有人安分守己,有人糊塗度日,有人晝夜奔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最終還是只能窩在那個熟悉的泡沫紅茶店,刁著牌,講著幹話,好像這三十年來從來沒改變。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中年少女的祈禱》以溫暖的筆觸寫下我們這些市井小民的故事,也是一部台灣人看很有帶入感的故事。透過小說提醒了我們,垃圾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的生活,被丟棄的物品參與或滿足過你一部份的人生,更讓我有意識的在購買與丟棄間有了更好的取捨。
Thumbnail
★「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 是貨真價實的「生物現象」。 發福、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 一連串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其實都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完美禮物!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幾歲算「中年」的開始?按照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的說法,40到60歲是現代人的中年時期。
Thumbnail
美國影集《中年失戀日記》是一部以中年同志處境為主的同志浪漫喜劇。故事以和伴侶交往了17年的房屋仲介員麥可,兩人一直相親相愛,卻沒想到在50歲生日當天麥克的男友柯林竟然提分手,完美生活一夕間變天,50歲單身的同志麥克,除了要療癒情傷外,又該如何適應中年後的同志生活?
Thumbnail
因為你很難想像新生活,所以才這麼執著於以前的生活?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樣的,你必須在融化之前抓住它 時間,會把正確的人帶來你身邊。越是捨不得失去,越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別在不愛你的人那裡,輕視你自己。 #我知道你很痛苦,但你該享受獨處 你將成為更好的自已,迎接美好的幸福。
Thumbnail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Thumbnail
這兩天看完了《#月薪嬌妻SP》,真是又香又甜又萌啊!但也在其中看到了日本職業文化中,對懷孕女性及其伴侶的各種不友善,連男性要請陪產假和育嬰假都會被指指點點、百般刁難。​ 這幾年,亞洲各個國家(包括台灣)都在強調生育率持續下降,甚至已經和死亡率的曲線來到交叉點。但,在這樣對孕婦和有小孩的女性的不友善
Thumbnail
恭喜各位,在《大佛普拉斯》後,我們終於又看到了黃信堯導演的新作品《同學麥娜絲》。  四個進入中年的高中同學,有人懷抱夢想,有人安分守己,有人糊塗度日,有人晝夜奔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最終還是只能窩在那個熟悉的泡沫紅茶店,刁著牌,講著幹話,好像這三十年來從來沒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