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是用講的,講不通的,要不斷去拍。
因為要通過自己的眼睛才能交出這個片子,電影是你自己觀察事物的方法。也因為每個人觀察事物的階段不同,其實我小時看不懂侯導的電影,像是《刺客聶隱娘》,只知道他是位傳奇導演,先看完電影再說。但再說就沒再說了,直到看到《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
這本書幫助我換個視角,看待電影最純粹的力量。
從書裡侯導的自述可以看出來,他的電影之所以藝術,因為那是個人化的,從個體出發,挖掘自己的生活、成長過程、喜愛的東西。他的電影是從這些內涵裡,疊加出來所謂的真實,反映著東方人生活和情感的本質。這些電影拍出一段個人記憶,也拍出我們所有人的記憶。
除了是記憶的回顧,更是一部心靈史,一個映照著未來的預言。
像是侯導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悲情城市》,是第一部涉及敏感的「二二八事件」爭議的電影。故事講述了1940年代末,一個台灣家庭捲入從國民政府對台灣人民施加的「白色恐怖」事件。
電影上映於1989年,甫時才剛結束白色恐怖。
透過林家四兄弟和老父親的目光,參雜隆田寮港的林氏家族興衰。回看1945年台灣光復,直至228事件發生前後,那些生離死別的輓歌。顯露出國民政府政治敗壞、黑金橫行,造成社會凋敗問題叢生。
一個家族的故事,浮現出整個時代的縮影。
這也是為什麼侯導到北京電影學院分享,會引起學生共鳴的原因。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依據。並不是隨便個人就有能力紀錄,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化語言去紀錄影像。
從世界電影史的角度去看,侯導也是引領者。
侯導的大師地位在於,他是亞洲極簡主義的領導者,這份成就是建立在紀實風格、長鏡頭、固定機位等等影像語言的運用,也說他的電影觀念。西方電影學者評價道:「他的電影中存在著一套非常複雜、有意為之、有關顯露與隱藏的視覺角度技巧。」
這同樣深刻改變了當代電影,也是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深愛他的原因。
說到底,電影也罷、文學藝術音樂也罷,都是幫人們在這個有著無限意義的世界裡,找到一個適合的目標,通過這個目標來完成自己。這一切都是與「人」有關,最讓人感動的,也永遠是「人」。希望渴望從電影裡獲得更多感受的人,都可以先從這本書讀到感動。
也僅以此文,祈願侯導的阿茲海默症早日獲得控制,再來揮灑熱情拍下一部電影。
<抽獎>
侯導這本書我覺得很有感,我們一直說的文化理解其實非常樸實無華,無非是靜下心來多感受。所以自掏腰包買一本書想回饋給佈小讀者們,完成下面步驟,將在1/10晚上十點抽出一位中獎者喔(寄送地區限臺灣本島)。
1. 追蹤我的Instagram帳號,並按那篇文章一個愛心(連結點此)
2.在Instagram貼文下分享一部看過侯導電影,及印象深刻的地方,並Tag一位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