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
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本書是是枝裕和1987年從早稻田畢業開始拍攝紀錄片至今將近30年的創作生涯回顧,從紀錄片、電視劇,到電影,內容也逐漸從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轉移到以日常生活片段探索家庭、回憶對人的意義。除了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以及導演給電視、電影人的建議(包括電視劇的未來、東京影展如何向世界其他影展等等)。作者提到本書花了八年構思、整理才完成,相較於專欄散文集結而成的《宛如走路的速度》,內容扎實,完整呈現一位導演回憶自身出道30年的歷程,做為接下來持續創作的另一個起點。

raw-image


 剛離開學校時,作者主要拍攝紀錄片,關注社會議題(福利政策、政府官員自殺等),直到轉換成電影之後前幾部的《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也都還是以社會關注的主題為主。第二章「青春期、挫折」中有提到因為前一部作品不順利,是枝裕和自己一個人跑到長野縣的伊那小學拍攝春班的生活。伊那小學春班在1988年就已經接受電視台的拍攝,是枝裕和去的時後,當年一年級的春班已經升上三年級,他只有一個人,拿著攝影機跟學生們一起生活。那些已經習慣被拍的學生都說「是枝先生好不像來工作的!」是枝裕和在伊那小學待了兩年八個月,直到學生們飼養的牛羅拉因早產去世之後才離開。離開前,春班的導師在一次的餐會中對是枝裕和說:「雖然你在這裡的這段時間跟我們一起過的充實又愉快,但這裡畢竟是屬於我和這些學生的地方,你還是要回到東京,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是枝裕和回憶當時班導師也知道他遇到挫折,是抱著逃避的心情跑到長野的,因此說了重一點的話。而這個「在東京尋找自己生存之處」的想法,後來就成了拍攝「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契機。


 拍攝第一部長片《幻之光》時,緊張的是枝裕和親自畫了三百多張的分鏡圖(書中都有收錄一些照片或分鏡圖或素描草稿),按照分鏡圖一一拍攝。電影上映之後,有一次侯孝賢到東京工作也與是枝裕和見面,侯孝賢對他說:「攝影機的位置該擺哪裡,不是一開始就能確定的,應該要在現場尋找才對。你不是拍紀錄片的嗎,應該不會不知道這種事吧?」這句醍醐灌頂的話,讓是枝裕和更加佩服侯導。    


 是枝裕和將焦點從社會議題轉到日常生活的轉換點在於《橫山家之味》,當時他的母親去世,但他在回憶《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時說:「電影不是會了裁決任何人,導演也非神明或法官。放大惡者的行為或許可以讓一部電影更容易理解,我不這麼做,是希望觀眾可以把這些事當做自己的問題好好看待,並帶回平日的生活中。這種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一旦觀者可以將電影帶回生活中,這個人看待日常的角度就會改變。我希望這種想法可以成為一個契機,讓我不再將日常生活當作理所當然。」(第五章 「如何在失去中繼續前進」)

 是枝裕和因為對母親之死的悔恨拍了《橫山家之味》,他說這樣的作品像是一個「作家」挖掘著隱藏在心底的情感。近期的三部作品《奇蹟》、《我的意外爸爸》、《海街diary》他形容他從一個「作家」變成了「料理人」,做料理的人就是材料來就要想辦法做成一道好的菜色。經歷了三部「料理人作品」之後,今年夏天的《比海還深》是枝裕和說他又重回「作家」身分,要獻給父親的作品,並融入小時候的颱風經驗。另外,「我想再好好拍一次樹木希林」,這位與他合作多次的資深演員,在他心中始終代表著死去的母親。是枝裕和在書中說他投入了很多自身童年對於父親隱藏著的情感,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看看這部電影。《比海還深》之後,他想要暫時放下家庭式的故事,或許會拍社會題材、較寬闊的故事。


 書中還有許多如上述對作品製作過程、背景的故事,除此之外,也有比較嚴肅看待紀錄片、電視、電影、影展的部分。我覺得它不只是一本關於是枝裕和個人的書,一個創作者在經歷了30年的生涯之後,他的創作生涯已經開始與這個世代的電影和電視創作產生了關係。如同是枝裕和所說的:「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76會員
357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