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沒有用」,該怎麼辦?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什麼是「沒用」?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怎樣才叫做「沒用」?是錢賺的太少,工作不夠光鮮亮麗,還是躺平廢在家裡,叫做「沒用」?

上述這些原因都可能是我批評自己「沒用」基準之一。但「沒用」的真正原因,其實在於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用。

畢竟以現實來說,我們怎麼可能真的沒有用?

只要我們有手有腳,能養活自己,有多多少少擅長的幾件事,有朋友家人,又怎麼會沒有用?難道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是「有用」嗎?
我們養活自己之餘,還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滋養了身心靈,沒有長歪去危害社會,難道不是一種有用嗎?


「有用」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子?

自從五專畢業後到台北半工半讀,陸續完成大學、研究所學業,不知不覺已過去了好幾年。從前被工作和學業吊著一口氣,天天埋首書案,忙得團團轉,難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藍圖,去規劃整個三十年。

當畢業後,那口氣突然消失,我不得不面對自己心中真正的聲音和爆棚的焦慮感。每天打開社群,看到的都是誰誰誰出國了、升職了、出差了、創業了、取得新的成就了。

別人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亮晃晃的打在我臉上,刺得我眼睛都睜不開,兩相比較,襯得自己愈發一無是處。儘管知道比較沒有意義,還是會忍不住苛責自己。

我究竟想要什麼?為什麼我28歲了,還在煩惱這件很多同齡人都已經想清楚、正在路上、甚至已經做出成果的人生課題?

我卻連和人接觸都會感到不安,也很不喜歡被人安排要做什麼、該做什麼。這樣的我,究竟要如何在社會上生存,怎麼做才能開拓一席之地?

我有沒有辦法暫時放下焦慮和恐懼,去直視那個「沒有用」的認知裡,究竟藏著什麼樣的自我評價,是不是我先安頓好自己,再來談「有用」?
raw-image

我覺得自己「沒有用」,是因為我似乎找不到一件事情,是可以感覺到自己對這個世界是有貢獻的,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對生活失去熱情,好像每天就只是開機、關機,上班、下班,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眼睛一閉上,就會聽到腦海中的聲音對自己說,you are more than that!

我焦慮極了,天天逼自己必須做點什麼,看了很多書和影片,努力探索,然後我終於明白,建立自我價值,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及的事。

我需要更多的行動,更多的耐心。即便現在的我,還不知道那個價值是什麼、可以走去哪裡,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嘗試,總有一天,我會知道自己應該在哪裡發光。唯有依靠日常涓滴的實踐,目標的輪廓才會日漸清晰。


尋找自我價值的孤獨感,也是必經之路

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像沒有導航的地圖。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要去哪裡,做什麼都是徒勞無益的。

這些話說得很正確,可是我們對夢想、目標的定義是什麼?
為什麼這麼著急地要找到它?

最近讀蔣勳的《孤獨六講》,他在〈思維孤獨〉一章中提到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

今天,我們看不到像莊子一樣的孤獨思考者,也看不到他在另一則寓言裡說的「大而無用」的人。我們都好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如果比喻成樹,就是希望自己能被拿去蓋房子、造船,莊子卻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他提醒我們說,你可不可以扮演無用的部分百分之零點一?先回來做自己,然後你對社會的「有用」才有意義。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會機器利用,沒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只是「小用」。
raw-image

當然,蔣勳老師這篇在談的是思維的獨立性和自我覺醒,所以借了莊子來說「特立獨行」這件事。

但莊子的「無用之用」提醒了我們,在想著去符合外界的期待之前,其實應該先好好看看自己這塊材料,它的軟硬程度、色澤和氣味,適合做成什麼樣的東西,能用來蓋屋子還是造船嗎?

當這個社會或某個權威 (父母、長輩、老師等等)對我們有所期待時,我們可能會掙扎於要不要迎合,而產生太多不必要的焦慮。

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成為那個「別人」,必須放棄掉了自己身上與眾不同的地方,去扮演那個「應該」扮演的角色,才算是有用。

其實,做一個木碗、掃帚,甚至是木雕,各式各樣的東西,並沒有不好,也絕非無用。為什麼這麼堅持,認為只有造船了、蓋房子了,我這塊木頭才算有用呢?

很多時候,也許真的就是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困住了,也讓別人的話語把自己的獨特性扼殺掉了。因為我們內心某個部分,已經相信了外界對我們的評價

沈住氣,靜下心,仔細想想,其實世界之廣闊,並沒有那麼容不下自己。
自己所認為的困境,也絕非沒有突破的方法。
讓我們先停下讓苛責自己的聲音,好好端詳現在的模樣,並告訴自己,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能做到的最好結果,我要謝謝他。
而現在的我,已經準備好為「未來的我」去努力


無條件肯定「活著的價值」

從前身邊罹患嚴重憂鬱症的朋友和我說,只要他能健康地活著,每天不要再想著死亡,他只想吃東西可以有味道,出門可以不害怕,可以正常地與人交談,就覺得自己棒得不得了,為什麼大家對自己要求那麼嚴苛?

「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嚴肅?」他說。

有些東西,明明可以用玩樂的心態去嘗試,為什麼我們只著急它能多快掙到錢、讓多少人肯定自己,害怕失敗、害怕被評斷。
明明只要身上那個探索的動力還在,就代表我們的好奇心還沒有死掉,那就是多麼大的恩賜了呀!

在歐美,有多少同樣在探索生命的年輕人,他們只做養得起自己的工作,做最低限度的天數,其他時間全拿去嘗試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可是這些在我們的標準下,是不是就一點價值都沒有?

想要建立真正的自我價值感,首先要先定義自己的「價值」長什麼樣子,先把評價的權限交還給自己,而不是外在的聲音。

也許目前我們還做不到馬上改變對自己的評價,但我們可以練習重寫、覆蓋對自己的評價,用正面肯定的語句取代掉自我否定的聲音。

覺得自己做不好、賺不多,沒房沒車,就告訴自己,「我正在變好的路上」,現在沒有不代表未來不會實現。
覺得自己年齡太大,來不及改變,就告訴自己,「從前是從前,但現在我還有能力學習」。先無條件肯定自己,再來說其他的。

因為一旦告訴自己「做不到」、「不可能」,就萬事皆休了。按照宇宙法則,我們很難在「不相信」的狀態下,就順利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raw-image

盤點能力,訂立變好的方向

關於怎麼樣開始嘗試,進行「有效」的摸索,我總結了幾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打底。

沒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有很多複雜的因素,但總歸有兩個大原因。
一個是方向的問題,比如找不到方向,或者在不適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所以看不到成績,進而毀掉自信心,影響內在驅動力。
另一個則是時間與資源的管理,因為缺乏方法或用錯方法,導致效率不彰。看起來努力了很多,歸根結底卻只是無用的「瞎忙」,到頭來只感動自己,一點累積都沒有。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擠出探索的時間,用來探索適合自己的賽道。
  • 記錄自己如何利用時間

第一步就是紀錄時間的分配,原理和記帳一樣,目的是為了了解自己運用時間的習慣,將許多零零碎碎「無意識」的時間(比如滑IG、不必要的社交飯局、閒聊)統整起來,拿來做「有意識」的探索和成長。

如同《複利效應》這本書所說,「每天看似不經意的小決策,將引領你邁向你一直渴望的人生,或是導致你走向不幸與失敗。」

而時間是最珍貴的不可逆資源,每個人同樣都擁有1天24小時。
假設兩個相同條件、處境的人,靠著每天運用時間的一點點差異,3個月、半年、1年、5年,差距就會愈拉愈大,所以不要小看一天1小時的力量。

我個人推薦使用「時間塊」這個APP,非常簡單的操作介面,隨手就能紀錄自己的時間運用,並且有日/週/月/年統計,可以很快了解自己把時間都花在哪裡。

了解之後,就可以檢視一下:

  1. 有哪些事情是「本可以不做的」(比如沒有必要的邀約)?
  2. 有哪些事情是「必須做」,但是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完成?(比如打掃、煮飯、買東西、日常保養)
  3. 哪些事情是花了時間,卻沒有「累積性」的?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法,或降低次數?(比如排隊辦事,是不是可以改用線上完成)

藉由檢視日常的習慣,從而省下更多的時間,去做投資報酬率更高、可以累積實力的事情,比如學習語言、學習專業知識、投入一門興趣或技能等等。


  • 自己是唯一的參考值,建立「心靈防火牆」

當我們在掙扎向前的時候,最忌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破壞自信,打亂自己的步伐。
這時我會關掉社群軟體,戒斷「比較」的來源。
並不是說見不得別人好,而是我們要先穩固內心的堡壘。

當我們習慣了在自己的「時區」生活,建立了新的生理時鐘 (circadian rythm)和日常習慣,就比較能夠保護自己不受他人影響,也能更加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當我們習慣了只與過去的自己比較,專注於自己的進步,就不會因為別人的進步而焦慮慌張,深恐落於人後。
因為我們知道,別人取得了重大進展,也是因為他好好投入了每一天的生活。我們所要做的,就只是專注於優化自己的日常積累,與昨天的自己比較就好。


  • 目光投入更大的世界,找到理想的對照

如果我們摸索了很多,卻覺得少了點什麼,好像那個努力的勁頭只能維持一陣子,就三分鐘熱度了。
我的方法是,我會讓自己靜下來幾天,先戒斷網路和媒體,不看新聞、不聽廣播、不看影片、不與人聯繫,然後走到大自然,或者去沒人認識我的地方旅行。

暫時拋下身份認知,比如職業、技能等等我賴以識別自己是誰的標籤。去大口呼吸,看看樹木、花朵植物和蜜蜂,溪流和青苔,看看他們如何在整個生態系裡運作。

我一直覺得,人類群體社會是有極限的,有些追索,只能在更宏觀的世界裡完成,讓宇宙來給予指引。

我們今天對自己產生的任何評價,說穿了都是他人乃至自己加諸於自身的,一隻狗、一隻貓、一隻蜜蜂、一棵樹,他們根本不會問你是誰,或者批評嘲笑你。更不要說宇宙。它可能只會問你,「你要什麼?」

而這個直指一切核心的問題,需要非常非常誠實地面對自身,才能回答得出來。

當我把外界干擾的聲音都「關掉」,我覺得我更能分辨哪些事物是真正吸引我,使我怦然心動的。也許那件事延伸出來的東西,就是我們要去的方向也不一定。

而且因為這個方向是從我們內心揀選出來的,比起一時的腦波弱,買了一堆線上課程,或是因為焦慮而逼自己做出的努力,我們往往更堅定、更能堅持。

我想,不妨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就算那個答案還沒有浮現,至少我們也給了自己心靈喘息的空間,有了療癒的契機。
畢竟有時候阻礙我們往前的,可能就只是卡在心底深處的一個信念和「不配得感」。

祝福大家,在探索自己的路上,都能身心平安,走得長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打烊的羊|除了可愛一無是處
1會員
1內容數
喜歡古琴的90後療癒系女子,高敏感人,以翻譯為業糊口,努力建構自我價值,卻在職場上跌跌撞撞,渴望遠離都市,與花花草草為伍。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一種情況是你付出很多,以為會得到認同或讚賞,結果對方非但不欣賞,還否定你所做的一切,甚至出言抱怨和責備,於是你領悟到,事情不一定朝預期的方向發展,失望在所難免,看不開的人會被打擊得意志消沉,所有付出都被視為無效,從此以後不知道該繼續努力抑或躺平就好。 現實很殘酷,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獲得多少,
Thumbnail
有一種情況是你付出很多,以為會得到認同或讚賞,結果對方非但不欣賞,還否定你所做的一切,甚至出言抱怨和責備,於是你領悟到,事情不一定朝預期的方向發展,失望在所難免,看不開的人會被打擊得意志消沉,所有付出都被視為無效,從此以後不知道該繼續努力抑或躺平就好。 現實很殘酷,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獲得多少,
Thumbnail
自我對話中覺得。 沒有人愛我,所以多努力都沒用。
Thumbnail
自我對話中覺得。 沒有人愛我,所以多努力都沒用。
Thumbnail
為了什麼而活呢 自己的定位點在哪裡呢 好疲憊 好疲勞 全身發抖著 還得繼續向前走 其實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要向前了 但是我好想向前 但那是不是長期累積的害怕被淘汰的潛意識呢 會不會其實不是真的我 你們很棒 很了不起 麻煩離我這個廢物遠一點 這是真的距離嗎? 還是不願意理解? 我對專業有要求
Thumbnail
為了什麼而活呢 自己的定位點在哪裡呢 好疲憊 好疲勞 全身發抖著 還得繼續向前走 其實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要向前了 但是我好想向前 但那是不是長期累積的害怕被淘汰的潛意識呢 會不會其實不是真的我 你們很棒 很了不起 麻煩離我這個廢物遠一點 這是真的距離嗎? 還是不願意理解? 我對專業有要求
Thumbnail
感受得到自己的付出,卻好像遠遠不夠,可是要否定自己是更難的事。
Thumbnail
感受得到自己的付出,卻好像遠遠不夠,可是要否定自己是更難的事。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我只有憂鬱、焦慮、社恐。
Thumbnail
我只有憂鬱、焦慮、社恐。
Thumbnail
什麼是「沒用」?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怎樣才叫做「沒用」? 是錢賺的太少,工作不夠光鮮亮麗,還是躺平廢在家裡,叫做「沒用」? 當然,上述這些原因都可能是我批評自己「沒用」基準之一。 但「沒用」的真正原因,其實在於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用。
Thumbnail
什麼是「沒用」?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怎樣才叫做「沒用」? 是錢賺的太少,工作不夠光鮮亮麗,還是躺平廢在家裡,叫做「沒用」? 當然,上述這些原因都可能是我批評自己「沒用」基準之一。 但「沒用」的真正原因,其實在於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