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反思》中文版,桑德爾著
績效主義把人區分為取得高學歷的贏家,與未能取得高學歷的輸家,在兩者之間劃出一道鴻溝,鴻溝兩側的人互不理解也無法交流,彼此的誤解逐日加深,輸家受盡屈辱,充滿憤恨,進而鼓吹起反智及民粹主義。社會最終迎來的,就是動盪不安的現狀。
書中提及,績效主義盛行的美國社會裡,富裕家長的子女多半經歷高壓力、高焦慮及睡眠不足的求學生涯,導致這些子女青少年時期就出現憂鬱症、藥物濫用及焦慮症等情形。其原因在於,這些富裕家長在子女成長過程,不斷向他們灌輸「要幸福,就得有錢,要有錢,就得進名校」的觀念,使得子女從小就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即使最後順利取得好文憑,身心卻早已千瘡百孔。歷盡多年熬夜苦讀、在焦慮中成長的孩子,連自己的心都顧不好了,如何期待他們能對其他人有同理心呢?
績效主義的核心思想,其實與華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十分接近,兩者都是把高學歷視為一個人在社會上取得崇高地位,以及伴隨而來的高收入的必要條件。績效主義激起人們對高學歷的渴望,過度的渴望導致過度競爭,而過度競爭致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
再回到前面一開始提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有家長明知道子女成績不夠優異,卻寧可違法,仍要把子女送進名校就讀?這個問題,《成功的反思》裡並沒有直接回答,但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一個社會現狀可以解釋這點,那就是,過度吹捧「聰明」。
在績效主義的社會裡,稱讚一個人很努力,似乎只是誇他擁有某種美德,但當稱讚一個人聰明時,這個被稱讚的人彷彿就多了幾分迷人的特質。那麼,要如何證明自己聰明呢?進名校就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證明。於是莘莘學子拼了命要擠進頂尖大學就讀,以證明自己確實高人一等。因此,當家長發現子女無法以正常管道進好學校時,只要經濟能力許可,即使鋌而走險也要讓孩子在社會上走路有風。
針對上述績效主義的弊病,《成功的反思》用一整章「認可工作」來闡述解方,一言以蔽之,就是推廣「同理心」,唯有彼此尊重,才能達到社會共善的終極目標。亦即,人人心中都要有「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意識,能平靜地度過一天絕非理所當然,而是大眾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努力,共同貢獻的成果。
短時間內要全民一起培養同理心並不容易,但,只要願意從自身開始努力,同理心是有渲染力的,我們仍能樂觀期待社會趨於和諧、共善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