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評|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構成功焦慮(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時隔數年,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成功的反思》讀來仍然令人熱血沸騰。這位社群主義者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機會平等」和「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不同於暢銷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成功的反思》更為學術,對於背景知識的要求也更高。在不扭曲理論內涵的前提下,我會試著用淺白的語言來解析這本書,其中包含我的觀點,我也會試著串聯其他學者的觀點。因為篇幅較長,這篇書評分為(上)(下)兩篇。

哲評|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構成功焦慮(上)

哲評|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構成功焦慮(上)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

才德的問題

將merit譯為「才德」很妙。這個詞有功績的意思,也有應得的意思。「才德」的翻譯結合兩者:有才故有德。有才能是自然事實,而才德的觀點賦予其道德意涵,那就是功績不只是自然事實,更是在道德上值得表揚的。

才德,或者是說獎勵才德,這樣的觀點不難想像。表揚才能與功績不只能讓社會更有效率,「以才取人」更有助於消除基於性別、種族或宗教的不平等。更甚者,這種觀點讓我們相信命運操之在我,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那沒有成功代表不夠努力嗎?桑德爾敏銳地指出才德至上論的政治後座力:勝者驕傲自大,敗者屈辱不滿。這些「道德情緒」累積成政治上的不滿,終究造成反菁英的浪潮。

不只是在現實上造成敗者不滿,才德至上論在理論上也有問題。桑德爾借用平等自由主義的觀點,指出才能具有「道德偶然性」,那就是才能受到許多無關道德的因素影響,比如天賦受到機運影響,天賦是否獲得適當的培養也仰賴機運,而社會獎勵怎樣的天賦更是機運問題。同樣是運動天賦,擅長打籃球的人在這時代可以賺大錢,擅長比腕力的人就沒辦法;此外,有籃球天賦的人未必有獲得適當培養,遑論有許多人根本沒有特殊的天賦。這些都受到機運影響,而運氣好並不值得表揚,正如同運氣差也無須感到羞辱。

對於機運的影響,我們可以做出延伸思考。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具有隨機性,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隨機性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大,例如以《隨機騙局》和《黑天鵝效應》成名的管理學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認為賺大錢的人很可能只是運氣比較好的傻瓜。只要有足夠多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遲早會寫出偉大的小說。然而,哲學家伯納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反思「道德運氣」(moral luck)的概念:如果去除運氣,我們還剩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對抗虛無。

塔雷伯《隨機騙局》

塔雷伯《隨機騙局》

伯納威廉斯《道德運氣》

伯納威廉斯《道德運氣》

市場自由主義

對於才德至上論的問題,桑德爾認為有兩種可能的替代方案。一個是「市場自由主義」,另一個是「平等自由主義」。在此,桑德爾看似很慷慨地把自由主義視為優先的提案,但其實對他而言,這兩種解方都不夠好。

重視才德造成失敗者自我譴責,在不重視才德的時代就比較沒有這種問題。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他2004年的哲學散文《我愛身分地位》中就提到這個觀點。他指出「菁英制度」是造成地位焦慮的成因:封建社會的人對於地位抱持宿命論的看法,他們不會認為地位低落代表道德低落,那只是代表命運不好。相較於此,現代社會的人經常把地位連結到個人的才能和努力,甚至連結到道德,並以此作為對於個人的評價,反而造成地位焦慮。

桑德爾認為市場自由主義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舉出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觀點:我們不應該將經濟報償道德化。自由市場可以使得有才能者獲得更多經濟報酬,但那不是因為他們在道德上應得,而只是因為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在市場中具有經濟價值。經濟價值就只是經濟價值而已,它和運氣有關,而和道德無關。舉例來說,也許老師比基金經理人更值得尊敬,但這不影響基金經理人可以賺到更多錢,因為收入並不反映一個人應該受到尊敬的程度。

海耶克的論述在理論上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但它真的是一個好的解方嗎?如同我們不願意回到封建社會,基於運氣而處於較低的階級,然後安慰自己地位低落不代表道德低落,並提醒自己應該努力提升德行,而非汲汲營營追求地位,我們可能也不願意活在完全自由市場的社會,基於運氣而獲取較低的收入,然後安慰自己收入低落不代表道德低落,自己做的事比基金經理人更值得尊敬。就此而言,市場自由主義將收入與道德分開的主張,雖然在理論上工整,但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實際的問題,那就是社會認可與尊嚴的問題。

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

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

平等自由主義

相較於市場自由主義,桑德爾的真正對手是在當今福利國家中被視為主流的平等自由主義,以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為代表。羅爾斯認為才能有道德偶然性,所以完全基於才能的分配並不是正義的分配。為了處理道德偶然性的問題,我們應該想像所有人都坐在遮蔽身分、地位、才能等資訊的「無知之幕」背後,看看這些人在不知道自己會是誰的情況下會選出何種分配的原則。

羅爾斯認為在無知之幕後的人會選出兩條「正義原則」。其中,「差異原則」是指人們會因為擔心自己成為最不利者而規定經濟分配的不平等必須「對最不利者最有利」。也就是說,經濟分配可以有不平等,但這種不平等對被分到最少利益者必須是最有利的。舉例來說,所得稅的累進稅率對於高所得者徵收較多稅金,並重新分配給整體社會,特別是收入較低者。在這種制度下仍然有收入的不平等,但這種不平等並不是獨厚運氣較佳者,而是對運氣較差者也有好處,因為它提供有才能者努力的動機,同時也讓資質普通者享受社會合作的果實。

平等自由主義看似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它和市場自由主義都不認為收入能反映道德價值,而它在政治上透過重分配制度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天賦的不平等是自然事實,無關乎正義或不正義,關乎正義的是政府處理這些不平等的方式。」羅爾斯的這段論述(非逐字引用)讓人印象深刻。

為什麼桑德爾不滿意羅爾斯對於才德問題提出的解方呢?也許不必等到桑德爾回答,聰明的讀者已經想到答案了。當今福利國家秉持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為何窮人依然活得痛苦,富人同樣相當不滿,甚至出現反菁英的浪潮?真的只是因為政府沒有澈底實踐平等自由主義嗎?下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書評】我們都是追求地位的猴子: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

華文哲學百科:羅爾斯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庵野秀明的《正宗哥吉拉》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這位以《新世紀福音戰士》聞名的導演會拍出怎樣的哥吉拉?本片沒有巨大機器人,但哥吉拉如同使徒般強悍,無力的人類只有兩種選擇:核子彈或大政府。本片是1962年《金剛對哥吉拉》後票房最佳的哥吉拉,也囊括了多項學院大獎,是商業與風格兼具的電影。
昆汀塔倫提諾2016年的《八惡人》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昆汀的電影以暴力美學著稱,這部電影的前半段讓人以為它是例外,後半段果然大開殺戒,血肉橫飛,提醒觀眾這是部不折不扣的黑色電影。在暴力的風格以外,這部電影穿插罪與罰的主題,探討罪惡,也探討刑罰與正義。
《藥命效應》再度於Netflix上線。所謂「整合大腦功能的聰明藥」只是一個引子,它引平凡人去窺探成功者的世界。在科幻電影的包裝背後,電影的基調還是成功、慾望與死亡:從落魄作家變成華爾街巨頭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為何人生最巔峰的時候經常是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依靠藥物或天才所獲得的成功,真的是屬於我的成功嗎?
《五月雪》是不是部好電影?觀影過後,我覺得很難給出簡單的答案。這部電影承接張吉安在《南巫》中對於歷史符號的掌握,更因為「文本互涉」而使得符號變得更為複雜,形成特殊的藝術風格,但在故事與角色的塑造上卻更單薄。這篇文章將談論《五月雪》的藝術風格、角色與情節,並且從導演的映後座談來重新思考與評價這部電影。
由大衛芬奇執導的《殺手》於11月10日在Netflix上映。上映前聽說是類似於《火線追緝令》的黑色電影,但看完後我覺得不夠黑,反而是有《鬥陣俱樂部》那種反思資本主義的風格。只是,同樣是對抗資本主義,《殺手》更特立獨行,少了地下格鬥的熱血與奔放,取而代之的是專業人士的自律與內斂。
《個人的體驗》是大江健三郎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故事中顯露大江健三郎和妻子生下頭部異常的長子後的內心掙扎,帶有私小說的性質。然而,在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中,大江健三郎沒有採用第一人稱的「我」來敘事,而是虛構出「鳥」這個第三人稱的敘事者,在講述個人體驗的同時也試圖超出自我的框架。
庵野秀明的《正宗哥吉拉》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這位以《新世紀福音戰士》聞名的導演會拍出怎樣的哥吉拉?本片沒有巨大機器人,但哥吉拉如同使徒般強悍,無力的人類只有兩種選擇:核子彈或大政府。本片是1962年《金剛對哥吉拉》後票房最佳的哥吉拉,也囊括了多項學院大獎,是商業與風格兼具的電影。
昆汀塔倫提諾2016年的《八惡人》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昆汀的電影以暴力美學著稱,這部電影的前半段讓人以為它是例外,後半段果然大開殺戒,血肉橫飛,提醒觀眾這是部不折不扣的黑色電影。在暴力的風格以外,這部電影穿插罪與罰的主題,探討罪惡,也探討刑罰與正義。
《藥命效應》再度於Netflix上線。所謂「整合大腦功能的聰明藥」只是一個引子,它引平凡人去窺探成功者的世界。在科幻電影的包裝背後,電影的基調還是成功、慾望與死亡:從落魄作家變成華爾街巨頭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為何人生最巔峰的時候經常是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依靠藥物或天才所獲得的成功,真的是屬於我的成功嗎?
《五月雪》是不是部好電影?觀影過後,我覺得很難給出簡單的答案。這部電影承接張吉安在《南巫》中對於歷史符號的掌握,更因為「文本互涉」而使得符號變得更為複雜,形成特殊的藝術風格,但在故事與角色的塑造上卻更單薄。這篇文章將談論《五月雪》的藝術風格、角色與情節,並且從導演的映後座談來重新思考與評價這部電影。
由大衛芬奇執導的《殺手》於11月10日在Netflix上映。上映前聽說是類似於《火線追緝令》的黑色電影,但看完後我覺得不夠黑,反而是有《鬥陣俱樂部》那種反思資本主義的風格。只是,同樣是對抗資本主義,《殺手》更特立獨行,少了地下格鬥的熱血與奔放,取而代之的是專業人士的自律與內斂。
《個人的體驗》是大江健三郎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故事中顯露大江健三郎和妻子生下頭部異常的長子後的內心掙扎,帶有私小說的性質。然而,在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中,大江健三郎沒有採用第一人稱的「我」來敘事,而是虛構出「鳥」這個第三人稱的敘事者,在講述個人體驗的同時也試圖超出自我的框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平等是個大問題,但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可能並不清楚平等的內涵。這篇文章介紹德沃金對於平等的見解,主要是奠基於他在1981年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對應到這篇文章的上下篇。
Thumbnail
平等是個大問題,但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可能並不清楚平等的內涵。這篇文章介紹德沃金對於平等的見解,主要是奠基於他在1981年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對應到這篇文章的上下篇。
Thumbnail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本文談論如何養成『正面積極不易被挫折擊敗』的生活態度。透過作者馬丁·塞利格曼的例子和心理學觀點,探討樂觀者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優勢,並介紹塞利格曼的樂觀箴言和習得性樂觀的模式。最後,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和感想,期望能啟發讀者相信自己、面對挑戰。
太陽盛德導師揭秘:如何透過《奪標》課程重新定義成功之道 在當代社會中,對成功的追求似乎已被物質成就和社會地位所定義。然而,太陽盛德導師透過其開創性的《奪標》課程,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成功觀念——一種結合身心靈平衡的成功方式。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
Thumbnail
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析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更理想的理論。上篇談到平等自由主義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因為它透過重分配制度來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然而,這套制度下的窮人依然痛苦,富人依然傲慢,平等自由主義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桑德爾這本書最核心的洞見,這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Thumbnail
不快樂一部份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份是由於個人心理,後者是本書裡想談的。作者集中在一般不受著外界苦難的人身上,提出治療日常煩悶的方法。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Thumbnail
平等是個大問題,但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可能並不清楚平等的內涵。這篇文章介紹德沃金對於平等的見解,主要是奠基於他在1981年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對應到這篇文章的上下篇。
Thumbnail
平等是個大問題,但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可能並不清楚平等的內涵。這篇文章介紹德沃金對於平等的見解,主要是奠基於他在1981年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對應到這篇文章的上下篇。
Thumbnail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本文談論如何養成『正面積極不易被挫折擊敗』的生活態度。透過作者馬丁·塞利格曼的例子和心理學觀點,探討樂觀者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優勢,並介紹塞利格曼的樂觀箴言和習得性樂觀的模式。最後,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和感想,期望能啟發讀者相信自己、面對挑戰。
太陽盛德導師揭秘:如何透過《奪標》課程重新定義成功之道 在當代社會中,對成功的追求似乎已被物質成就和社會地位所定義。然而,太陽盛德導師透過其開創性的《奪標》課程,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成功觀念——一種結合身心靈平衡的成功方式。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
Thumbnail
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析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更理想的理論。上篇談到平等自由主義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因為它透過重分配制度來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然而,這套制度下的窮人依然痛苦,富人依然傲慢,平等自由主義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桑德爾這本書最核心的洞見,這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Thumbnail
不快樂一部份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份是由於個人心理,後者是本書裡想談的。作者集中在一般不受著外界苦難的人身上,提出治療日常煩悶的方法。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