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文城》一座并不存在的南方小城

Lola-avatar-img
發佈於阅读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写作,知识分子,在中国被赋予了两种极端属性,要么就是崇高到让人五体投地,要么就是下贱下到深渊里。你一旦拿起笔,要么承担的是主旋律的那种价值,要么承担反对前者的“有识之士”砌起的另一道价值。
余华《文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03-03

余华《文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03-03


我记得《文城》发行是在 2021 年的春天,或许在其他年份就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但那是新冠大流行、中国“清零政策”下的春天,就有些暧昧,无端承受了所有不合时宜的目光,或者又刚刚好。我不知道,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当时媒体的推荐语是“暌违八年”,人们的期待又好像是数十年那么久。我个人的感知是超过了一个世纪,虽然我第一次读余华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他最著名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确实诞生于上个世纪,并曾经入选“九十年代最具影响的十部作品”。


《活着》的早期版本(左,长江文艺出版社;右,南海出版公司)封面。

《活着》的早期版本(左,长江文艺出版社;右,南海出版公司)封面。


我直到 2024 年新年之初才读到这本小说,那种期待的感觉消退了不少,毕竟“清零政策”下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集体恐惧也终于消退了一些,我已不再和众人共享一种对生的期待。是的,我感觉余华的小说,也承载着这个期待。他不但是个作家,也一举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媒体的宠儿,他似乎很有这方面的天赋。

于是对于那些从九十年代、零零年代,甚至是上一个十年间一路走来的读者,他们恐怕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著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图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中的余华画面。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著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图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中的余华画面。


我看到《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文城》发行时提出同步批评:“并未重返《活着》巅峰,仍然很平庸”、“从《兄弟》开始,他的写作日渐粗鄙化,就好像一个暴发户,再也不吝惜自己的语言,恣意而放纵。”

说老实话,这个批评有点吓到我了。我自己也不看好《文城》,甚至开玩笑说“足够土”。但我不认同说作家就“必须要珍惜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这种批评是相当可笑的。

我注意到这篇评论中的一个细节,余华是中国纯文学作家中少有的,甚至有可能是唯一一个,仍然具备强大市场号召力的作者。这也是我自己感同身受的。但我心说,你们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指望谁有多大的市场号召力,谁还愿意写啊。

通篇批评余华的平庸,跟不上时代,对过往文学素养的背叛,在我看来就更像是指责亲戚小孩不争气。人就一辈子,怎么可能写的都是《活着》,还不能有点别的写作志趣了。

我也不是要为《文城》说话,我承认确实难看。但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允许这样的作品出现,为什么不允许作者作出尝试,哪怕是糟糕透顶的。说白了,余华哪怕就是玩,就是在混呢,就是滥用自己的语言,那又如何呢,他不能这样做吗。是不是他写什么还得我们说了算,他得对这个时代负起巨大责任。——这就要回到我们这个国家诡异的文学观了,以及男人为主导的文学观,就是强调价值、责任,不在此列的被批得体无完肤,在此列的就要看具体姿态,姿态不好看了也同样完蛋。

我现在已经不觉得写作、文学创作是多么伟大的事,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了。我觉得就跟每天出门去买菜,回家做饭一样平常,日复一日,照样是旷日持久、苦心耕耘,且有食粮满足自我,多余的满足家人伙伴。

去年看到《界面文化》写越南裔诗人王鸥行,他在 2016 年因《夜空穿透伤》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艾略特诗歌奖得主。在完成《时间是一位母亲》这本诗集之后,王鸥行曾经想过:“我已经写出最好的一部作品了吗?”和大部分的作家不同,他认为,就算是这样也没关系,“我真的不觉得一个作家只要活着就不应该停下笔。我的写作目标不是非得要出版多少本书,而是这本书能不能让我就此对自己满意。我宁愿在写出一本好书后封笔,也不愿意一直不断写下去。”

这个价值观可能是震惊中国人的,就像 2018 年的《创造营》,杨超越不用努力就出道,粉碎了我们中国人的一颗心,你怎么可以不努力,而且不努力还能站在舞台上,那我们努力的人要怎么办。

我觉得回到余华身上来看也是一样的,他首先为他自己写作,哪怕写完《文城》是一本坏小说也无所谓——虽然这话在读者听来格外刺耳,像是背叛了读者似的。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作者不能首先忠于他自己而写作,我们能奢望他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我们的朋友金梨就曾经说过:“奇迹都是在被宽容的时候产生。”读者顶多也就是说句不好看,不喜欢,下次不读了。但中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动辄就是“道德伦理”、“时代精神与责任”,实在有点夸张了。我知道,这个“宽容”与否也另有原因在,但至少,以媒体主导的评论还是要怀抱着一种将作品介绍给读者的朴素理念吧。

写作,知识分子,在中国被赋予了两种极端属性,要么就是崇高到让人五体投地,要么就是下贱下到深渊里。你一旦拿起笔,要么承担的是主旋律的那种价值,要么承担反对前者的“有识之士”砌起的另一道价值。中间是广阔,但几乎已寸草不生。实在枯燥。

《文城》是一座已然到了、但似乎永远也到不了的城,不管是在作为起点的北方老家、艰难路途,还是南方暴风雪后的目的地,都是贫瘠的,寸草不生的。只有阿强和小美虚构出来的那个文城是丰沛的,氤氲的,怀着爱意的,就连主人公林祥福对女儿超脱的爱,似乎也是建立在关于文城的谎言中,他确信那里住着他女儿的母亲,找到她,生命将会再次变得完整。

我在叙述这一点的时候,惊人地发现,跳出小说语言的“土”,这个设定折射出一种轻盈,反而是我在诸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之中尚未发掘的。以及小说中林祥福的尸骨运回北方,在途中歇息,灵柩正好在小美和阿强的坟墓边停留,《新京报》那篇书评里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另一版本。我觉得这一幕是美的,是可以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的,就连对这本小说不买账的人,也罕见地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坟前化蝶。

我重新翻了《活着》,余华在序言一开始就表达,他是为了他的内心而写作,但是小说末尾所附的大量评论还是说,“这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惨淡生活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二十世纪中国史”,所以是否可以承认,很多人看这部小说,这部文学作品,仅仅是以“真实”来判断和衡量的。也就是说,你面对《活着》,你点评不出一句“土”,也不敢这样点评。你甚至无法用“审美”的眼光打量它,那样会显得异乎寻常的轻佻,以至于冒犯了中国人的感情。


由余华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1994)剧照。

由余华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1994)剧照。


可是到了《文城》,我就认为可以这样说,实际上我也这样做了。我就是觉得它“土”,因为我在审美它的语言,审美它的一切,文学的角色,文学的感情,而并非它的真实性,也并不在乎它是否还原了小说所依托的那个历史背景,什么剿匪,什么军阀,我不在乎。

而且我觉得有些人批评他跟不上时代,还在写“乡土”,也是不客观的。我自己看下来,就觉得他是找了一个更深的历史褶皱,在坐标上一指,然后开始建立他的故事,玩他的游戏。你以前看他写《活着》,写过时的六七十年代,那他索性再往前走走,一下子就将故事拉回了清朝灭亡后的《文城》。他要为他的内心写作,而不是记录时代,记录历史。

我觉得小说家作出这种尝试,可能才是真的开始写小说了。

我们也不用急着批评《文城》,先学习一下,也尝试“审美”,接受完全的虚构,和一切不合理。哪怕得出的结论是“不好看”、“不喜欢”、“土”。那样或许我们也是真的开始欣赏小说了。

2024 年 1 月 29 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ola的沙龍
20會員
137內容數
我决定种下你的契机,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午后。
Lol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24
“一九四九年,国王一家去了北京,不再回来,此后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Thumbnail
2024/05/24
“一九四九年,国王一家去了北京,不再回来,此后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Thumbnail
2024/03/08
即使我们无数次被诱惑卸下我们的防卫——出于爱出于疲惫,出于同情或好意——我们女性都不应该这么做。我们会—寸寸地失去我们已经争取到的东西。(埃莱娜·费兰特)
Thumbnail
2024/03/08
即使我们无数次被诱惑卸下我们的防卫——出于爱出于疲惫,出于同情或好意——我们女性都不应该这么做。我们会—寸寸地失去我们已经争取到的东西。(埃莱娜·费兰特)
Thumbnail
2024/02/17
所谓“繁花”,并没有真的开过,都是人们在一片荒芜的时候想象出来的。如此,与今天的时代经历也有吻和的部分。大家都在过度的疲劳中,观看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如何笑、如何玩耍,如何谈恋爱。
Thumbnail
2024/02/17
所谓“繁花”,并没有真的开过,都是人们在一片荒芜的时候想象出来的。如此,与今天的时代经历也有吻和的部分。大家都在过度的疲劳中,观看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如何笑、如何玩耍,如何谈恋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重點摘要
Thumbnail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重點摘要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写作,知识分子,在中国被赋予了两种极端属性,要么就是崇高到让人五体投地,要么就是下贱下到深渊里。你一旦拿起笔,要么承担的是主旋律的那种价值,要么承担反对前者的“有识之士”砌起的另一道价值。
Thumbnail
写作,知识分子,在中国被赋予了两种极端属性,要么就是崇高到让人五体投地,要么就是下贱下到深渊里。你一旦拿起笔,要么承担的是主旋律的那种价值,要么承担反对前者的“有识之士”砌起的另一道价值。
Thumbnail
這幾年我們常在媒體看到「文青」的形容。「文青」這兩個字用來形容對於生活風格、品味、藝術文化等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或許是飽讀詩書、引經據典、對流行、對藝術、對生活、對人生,都自有其特殊的堅持,甚至能頭頭是道講出一番道理來。隨著文青的範圍愈來愈廣,吃喝玩樂都看得到文青的蹤跡。
Thumbnail
這幾年我們常在媒體看到「文青」的形容。「文青」這兩個字用來形容對於生活風格、品味、藝術文化等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或許是飽讀詩書、引經據典、對流行、對藝術、對生活、對人生,都自有其特殊的堅持,甚至能頭頭是道講出一番道理來。隨著文青的範圍愈來愈廣,吃喝玩樂都看得到文青的蹤跡。
Thumbnail
最平庸的卻是最非凡。最超現實的卻是最現實。
Thumbnail
最平庸的卻是最非凡。最超現實的卻是最現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