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溫暖你的每一天:為你的心上藥,療癒小熊的溫柔安慰

希望溫暖你的每一天:為你的心上藥,療癒小熊的溫柔安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不要想太多。」

「不要追求完美。」

「不要那麼沒自信。」

「不要那麼玻璃心。」

「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我們或許時常聽到有人會這樣跟我們說,但是為什麼卻一點都沒有感受到安慰,反而心情更加低落了呢?


雖然聽起來是希望我們可以敞開心胸迎接一切,但為什麼卻還是難以做到,結果卻陷入了顯示自己確實不夠好的情緒之中呢?

有哪些話是你希望別人告訴自己的呢?


「你可以難過沒有關係。」

「你追求完美只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

「你過去的努力已經展現出了自信。」

「你的脆弱只是告訴你應該適時休息一下而已。」


如果你身邊沒有會說這些話的人,或許可以考慮打開這本由高恩地心理師親自繪圖的療癒書籍,她擅用許多比喻來描繪人生,比如眼淚就像心的羅盤,告訴我們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告訴我們應該收起眼淚趕緊再站起來,又或者在灰燼中所發現的寶石是那些足以讓我們重拾勇氣的力量,還有我們應該把情緒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把它託付給別人


高恩地心理師不僅以圖文的方式指出了每個人都需要被安慰、鼓勵及認同更需要一位能真正尊重我們原本樣貌的朋友,倘若我們暫時沒有如同書中有個能接納我們並陪伴在我們身邊的朋友,至少我們自己要能懂得如何讓自己維持原有的步調,運用敏感纖細的特質去理解自己。


當然,想要提升自信及自尊感並非只靠想法及安慰的話語就能做到,高恩地心理師也提醒了我們應該先用「行為」才能確實提升自信,而行為不見得是如何遠大的計畫,只要是我們平時很少做或不敢做的事情,可以相對提升勇氣的行為,都足以讓我們對自己刮目相看,也同時能增強自信心,而不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結果只是更加深了我們心中認定的缺乏自信。


即便我們對於自己存在著許多的不滿意,也很可能我們有著許多的缺點尚待改進,但我們絕對有資格去品嚐生活中許多微小的幸福,並且相信每一次的挫折及痛苦都能化為成長的動力。


這是一本不單純只是溫暖療癒人心的圖文書,還能深深觸及我們的內心,令人感受到一股雙手緊緊接納擁抱我們,也因為把我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如實傳遞而深刻地引起共鳴。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08會員
1.2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每年的元旦,總會看到許多人在社群平台許下新年新希望,同時也興致勃勃地把今年度預計要完成的事項洋洋灑灑地寫下來,期許在新的一年有新的進展與突破。 但我從來不這麼做,原因在於我認為以一年為週期的時間過於漫長,加上生活上的變數太多,所以我給予自己保有彈性調整的機會,其實也不想增加自己過多的壓力,
圖片來源:國語日報 這幾天看到一篇國語日報刊出的作文,內容是國小五年級的同學寫道自己照顧弟弟的辛苦,因為她不僅要當弟弟的鬧鐘負責叫弟弟起床,還要負責陪玩及說故事給弟弟聽,若是弟弟賴床還會被媽媽嘮叨,所以她直言最大的煩惱就是照顧弟弟,而且表明對弟弟又愛又恨。 這一篇作文在留言區立刻引起熱議
有些人可以像花蝴蝶般穿梭在人群而悠遊自得,而有些人卻是無法忍受嘈雜的聲音而選擇遠離人群,無論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都勢必要適應兩者,因為人是群體的動物,也同時需要獨處的時間蓄積能量。 《獨處很好,有朋友分享也不錯》繪本中的麋鹿先生非常享受獨居的生活,他沈浸於日常的靜謐氛圍,也懂得寵愛自己。
網路上不時會看到一些媽媽向網友求助:「我的孩子都不喜歡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到底該怎麼辦呢?」 當我們看到這個問題而亟欲協助這位媽媽找出解方的同時,是否能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是好玩?難道自己一個人自得其樂不行嗎?」 或許你已經看出問題所在,意即我們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每天打開手機,叮叮咚咚各式的訊息蜂擁而至,有的是問候或廣告訊息,有的則是一眼就能辨識出的轉傳訊息,此時,你會毫不猶豫地再分享給其他人嗎?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通常轉傳訊息有絕大部分都是不實訊息,偏偏內容有許多還牽涉到錯誤的健康資訊,藉著社群軟體之便而快速流竄,很容易因為一時不察而輕信,甚至聽到他
每年的元旦,總會看到許多人在社群平台許下新年新希望,同時也興致勃勃地把今年度預計要完成的事項洋洋灑灑地寫下來,期許在新的一年有新的進展與突破。 但我從來不這麼做,原因在於我認為以一年為週期的時間過於漫長,加上生活上的變數太多,所以我給予自己保有彈性調整的機會,其實也不想增加自己過多的壓力,
圖片來源:國語日報 這幾天看到一篇國語日報刊出的作文,內容是國小五年級的同學寫道自己照顧弟弟的辛苦,因為她不僅要當弟弟的鬧鐘負責叫弟弟起床,還要負責陪玩及說故事給弟弟聽,若是弟弟賴床還會被媽媽嘮叨,所以她直言最大的煩惱就是照顧弟弟,而且表明對弟弟又愛又恨。 這一篇作文在留言區立刻引起熱議
有些人可以像花蝴蝶般穿梭在人群而悠遊自得,而有些人卻是無法忍受嘈雜的聲音而選擇遠離人群,無論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都勢必要適應兩者,因為人是群體的動物,也同時需要獨處的時間蓄積能量。 《獨處很好,有朋友分享也不錯》繪本中的麋鹿先生非常享受獨居的生活,他沈浸於日常的靜謐氛圍,也懂得寵愛自己。
網路上不時會看到一些媽媽向網友求助:「我的孩子都不喜歡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到底該怎麼辦呢?」 當我們看到這個問題而亟欲協助這位媽媽找出解方的同時,是否能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是好玩?難道自己一個人自得其樂不行嗎?」 或許你已經看出問題所在,意即我們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每天打開手機,叮叮咚咚各式的訊息蜂擁而至,有的是問候或廣告訊息,有的則是一眼就能辨識出的轉傳訊息,此時,你會毫不猶豫地再分享給其他人嗎?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通常轉傳訊息有絕大部分都是不實訊息,偏偏內容有許多還牽涉到錯誤的健康資訊,藉著社群軟體之便而快速流竄,很容易因為一時不察而輕信,甚至聽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