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架載著烏拉圭橄欖球隊飛往智利聖地牙哥的班機,在安地斯山脈因遇到亂流,偏離航線撞山,機身斷裂成兩截,半數以上旅客當場死亡,其餘生還者在天寒地凍中靠著意志力與大自然搏鬥,最後於空難的72天後被搜救成功。這個史稱安地斯空難的事件在2023年被改編為電影絕地盟約 (La sociedad de la nieve),讓我們得以了解最後16位生還者如何奇蹟地度過這個災難。
習慣了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舒適、安全、方便,人類漸漸認為自己有主宰地球的能力,而這個妄想在影片裡一開始的空難就被殘酷的瓦解。飛機墜落當下的亂流、雲霧像是一切失控的前奏,迎面而來的山壁則是序曲,正告旅客平時賴以維生的資源將被剝奪,沒當場死亡的人在天寒地凍中睜開眼的瞬間要面對一個被文明拋棄的世界。
如果遇到這樣的空難,你會希望自己當場死去,還是活著面對未知的未來呢?
這個問題對血氣方剛的橄欖球隊成員來說肯定不困難,當然是要活著去參加智利的球賽阿!憑著這樣的信念,這群以球隊為主的生還者充分發揮了團隊合作的精神,他們整理行李箱內的物資並平均分配給大家、製作了防止雪盲的太陽眼鏡、發明了搜集雪水的容器、把機艙打造成可以渡過寒冷黑夜的避難所。他們甚至利用駕駛室的小型電晶體收音機收到了外界的消息。只是,這是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因為在空難的第11天他們得知三個國家已取消搜救行動。
這意味著他們只能靠自己活下去,而在物資愈來愈少的狀況下,眾人作出集體決定,吃死去戰友的屍體。
影片看到這裡腸胃不禁縮了一下,但理智上又了解這是不得不做的選擇。他們並非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屍體很多都是他們死去的親友,所以在電影中他們也為此辯論一番。反對者提出這些人在死之前並沒有同意捐贈大體給別人,這麼做會違反死者的意願。的確在醫院執行器官捐贈有既有流程,從取得病人與家屬的同意到臨床上判定腦死都需要嚴謹的執行以保障捐贈者、受捐者權益,同時也要照顧到家屬的心情。再者,最深層的道德障礙是在於吃人這件事,畢竟這跟躺在手術台上接受器官移植是截然不同的。儘管有這些考量,但處於存亡之秋的他們還是得為了活下去做出決定。他們也想了一些方法讓這件事變得比較可接受,像是選擇先吃不認識的機組人員、將人肉切成碎屑跟冰塊一起吃、以及彼此同意捐贈自己的遺體。就這樣,他們在山上存活了72天,最終由兩位成員步行十天到智利山腳向人求救,才讓這場災難畫下句點。下山後16名生還者成了當下新聞媒體的英雄,而他們在絕境中互相扶持的故事依舊流傳至今,啟發著無數面對逆境的人。
這部片集合了極具臨場感的災難特效、壯闊到令人不得不敬畏的安地斯山脈地景、以及在患難中彰顯出的光輝人性,若有時間的話(兩個半小時的片長的確略長...),絕對值得細細品嘗。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福是來自於冥冥之中的機運,還是源自於看待生命的眼界跟一般人已不同了呢?福禍相依,或許這些倖存者的往後人生故事也有值得我們學習了解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