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2017年光現出版,2023年遠流出版同書名第一、二集,今年2024年即將出版第三集。根據第三集李茂生教授的推薦序:
最初的第一本是二〇一三年年初的《無期徒刑受刑人有可能更生嗎?:一個人真的無法改變嗎?》(無期懲役囚の更生は可能か—本当に人は変わることはないのだろうか)。這本是學術書籍,雖然論述完整,禁得起學術考驗,但是並沒有引起轟動。幾個月後,岡本茂樹教授改變策略,將自己的論點用簡潔鮮明的標語表達出來,並且以「新書」(口袋書)的方式出版,這就是造成轟動的《教孩子反省就是教成罪犯》(反省させ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臺灣翻譯成《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而其生前最後一本書是一年後的二〇一四年的口袋書《兇惡的罪犯才有辦法更生》(凶悪犯罪者こそ更生します),臺灣翻譯成《教出殺人犯Ⅲ:治好心裡的傷,才是真正的教育》。至於《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則是遺著。
以「遺著」這點來看,再比對內容,光現這本應該就是第二集。
我比較喜歡光現版的封面。
書中一再強調懂得表達情緒、尋求協助的重要性,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找到可以讓我們表達情緒、尋求協助的人。畢竟會封閉自我,通常長久以來情緒被否定、求助被拒絕的結果,不分對象硬要求助很可能會更受傷。
不過這本其實是寫給家長和教育者看的,如此強調讓孩子們可以真實表達情緒和撒嬌求助是沒錯。
總體來說是本好書。
以下摘錄我覺得重要的段落。
第008頁
本書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是,當我們聽到少年說「我絕對不會再犯」時,必須戒慎恐懼,因為這句反省的話,代表其仍舊無法對他人敝開心胸,仍在自我壓抑;反倒是少年說出「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能協助我嗎」的時候,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第065頁
被霸凌的孩子遭到霸凌者用捽角的招式對待時,他之所以會笑,並不是槳在其中,而是無法承受被霸凌的痛苦,只好笑出來。看到這個景象的老師,便會認定大家開心地玩在一起,而忽略了霸凌的事實。大人無法識破霸凌的真相時,最糟的結果就是「霸凌自殺」。有個說法「絞刑臺上的笑容」,指的是臨死前的死刑犯,當繩索即將套上脖子的那剎那,因為太過害怕而笑了出來。
第088頁
正因為有能放鬆心情的「時間」與「地點」,才能日復一日,努力過日子。然而,在少輔院的少年,卻被剝奪了這樣「理所當然的日常」。
避免曾經犯罪的人再度將手伸向犯罪的方法,就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當感到辛苦或大痛苦時,有能夠抱怨的對象是絕對必要的。透過抱怨就能發洩壓力。以適當的形式發洩壓力,而非借重暴力或藥物的力量,就是抑制犯罪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119頁
溝通演習,主題:最近發生的開心事、最近發生的難過事……
「你願意聽我說話嗎?」
「儘管說!」
自由交談
「謝謝你願意聽我說話。」
「我也要謝謝你願意聽我說話。」
第194頁
明明是個小孩子,卻像個大人,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下 意識表現得像個大人,把他人的痛苦看得比自己重要,確實可以獲得周圍的肯定;但是換個角度想,這也代表她並不重視自己——包括自己的內心,甚至生命。
第260頁
騎快車或比膽量,並非「自信」,頂多只是「優越感」。
說到底,所謂自信就是「能夠覺得自己現在這樣也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會軟弱、不成熟,也都有弱點,即使如此仍認為「我這樣也很好」,這就是自信。
父母很容易對孩子說:「要加油喔!」「我很看好你喔!」原因是希望孩子能奮發向上。但是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在傳遞「你現在這樣不行」的訊息給孩子。我們更應該盡量告訴孩子:「你現在這樣也很好!」
當孩子能夠認為「我現在這樣也很好」時,才能發自內心地想「努力向上」。
孩子受人鼓勵或命令之下,或許也會想要努力,但是無法長久。不僅如此,當結果不如預期時,孩子或許會有罪惡感而自責,幾次之後就會越來越沒有活力。
第264頁
拒絕上學的孩子,之中許多都屬於偎壓抑情緒的類型,他們說不出「我很痛苦」、「我很難過」,才會改口說自己肚子痛或頭痛。越是壓抑情緒類型的人,越容易有生理症狀。所以我經常和他們一起玩,透過遊戲,隨著玩的過程中自然說出:「太棒了!」「可惡!」原本失去的活力也會慢慢回到他們身上,逐漸痊癒。
希望各位父母在育兒時,請重視情緒大於思考。要能做到這一點,首先父母必須要成為善於表達情緒的人,平常就把「我好開心」、「我好難過」掛在嘴邊,孩子也會自然地表達情緒。善於表達情的人是很有魅力的。
第266頁
「還好嗎?」這句話,會誘導人回答「還好」,也可能會使對方壓抑自己的情緒。
請各位推測對方的情緒,然後問他是不是這樣。
第268頁
搬運長桌
第275頁
比較只能用在一個地方,那就是和個人的成長做比較,讚美孩子時要說:「跟半年前比,你又更進步了呢!」
挑只有一個孩子在場的時候再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