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去年開始進行每日一章的企劃,其目的是要挑戰自己目前對於投資高手的思維能了解到多少,並用較為精簡的短篇講述出來。在這段時間中,我有滿多有趣的收穫,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份來敘述,先講一下我自身的體悟,再聊一下我寫文章的方式做了哪些轉變。
每日一章一開始就只是一個讓我自己強迫閱讀的方式,這個企劃最難的在於起頭,其次則是堅持。通常同類型的第一本書是最難閱讀的,所以每日一章對我來說是有時間壓力的,我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看完」,同時「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投資概念。對於理解作者理念的部分,市場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因素,越多的市場經驗,尤其是賠錢的經驗,越能了解作者一再警告的負面知識,也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更能虛心接受作者給予的建議。
通常一開始寫出來的東西都會跟大便一樣,只要有一些市場經驗的人都看的出來這是一篇單純的章節摘要,沒有任何共鳴。前陣子因為要將散落的摘要統整成一篇文章,我把每一篇文章都讀過一次。這段時間的成長軌跡很自然地展現出來,一開始對於知識的陌生與抗拒,會在閱讀更多本的書時,開始接受並融入作者的思維。所以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閱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觸。
在一開始看書是有點強迫性的,每一類的書,第一本都非常難以閱讀,常常念半個章節就抗拒到想要放棄。但在各類型書唸到第二本時,感覺已經截然不同。
通常第一門知識入門非常困難,但結合各大流派的知識碰撞後,再回頭看第二本類似的書,理解能力會呈現指數型增長。一開始看不懂的原理會因為其他理論的觸類旁通而變得簡單,當你發現書變簡單後,第二本書終於能好好地看完,同時大部分理解作者想表達的理念,第二本書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入門。
看了十幾本不同投資理論的書,我最大的感觸是,投資跟其他專業領域一樣,具有成功的公式。而且市場非常廣,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球體來攻略,從各種角度,使用各種不同工具,都有可能擊敗市場,得到市場的財富。所以謙虛跟靈活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性格,這也讓我開始轉換書籍閱讀的角度。
在看第三本書以後,由於專業知識具有高原期的特性,能心領神會普通知識後,會開始從每日一章變成每日兩章、每日半本的速度開始加速,對於較為基礎的書籍,可能一兩小時就能閱讀完畢,同時將作者想強調的精隨簡短的寫出。文章產出也開始以排程的方式進行,出版社的書債也差不多都還完了。
在這個階段,「理解」作者的想法已經達成,在看書時會不自覺的點頭,有時會認為某本書在某些理念的表達方式更勝另一本書,並開始學習將艱深的概念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也開始期望能讓沒看過書的人能靠一篇簡單的文章就能了解一個投資概念,一篇文章也只需要將一個重點好好地寫出來即可。
當各種型態的投資書籍看過一輪,會開始蒐集作者在書中的策略精華。除了普通知識的書,我開始閱讀更為艱深的策略書籍,在打開知識廣度的同時,尋找能添加進策略的新元素。真的不誇張,在發現新的策略跟好的構想時,腦中就會有發現大祕寶的愉悅感,不自覺地就會把策略書當小說一樣看下去,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這個概念用在自己的策略上會有什麼火花。
所以,當閱讀一定數量的書時,就會開始有滾雪球般的效應,看書速度會飛快,同時能判定書籍的深淺、邏輯、投資流派,做更好的分類。也能提取出很不錯的想法供自身使用。這可能要不斷閱讀的人才能了解其中的轉變。
為什麼要寫出來?假如能把章節的大綱寫出來,就能初步判斷自己對於章節的了解程度。假如過一陣子回來再看文章,覺得自己寫的跟大便一樣詞不達意,通常代表自己成長了。假如已經能精闢的抓到作者在章節強調的重點,也代表自己在那本書中已經畢業了。
所以在寫作的改變上,會從一開始條列式的說明轉變為用一段文字描述章節理念與邏輯。最後慢慢的結合自身的經驗,給予一些帶有共鳴的想法,這也算是一種反芻思考。
目前做的轉變會從一邊念一邊提取章節內容調整為先將章節內容都打出來後,再將那一大段的概念濃縮成更精闢的投資邏輯,最終寫成過陣子再回頭看也能滿意的點頭的文摘。
在投資的領域很有趣,很多高手分享了很棒的投資理念跟技法,但因為是免費資源,反而不被重視。大家常認為花錢學習的課程裏頭才藏有金銀財寶,最終卻唾棄的認為花錢學了那些基礎知識。
其實投資的大祕寶都藏在書中,投資經典之所以叫投資經典,就代表他在一本書中就涵蓋有作者一輩子的投資理念。而挖掘這些理念的方式就在於持續且進階的閱讀,並結合自身在市場中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