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把就好!賽馬賭博的日治時期日常!

賽馬,一個看似離台灣人很遙遠的活動,只會出現在電視上或是某政治人物(?)的口中。但實際上在日治時期,台灣人也曾站在馬場邊,觀看馬兒載著騎手在跑道上奔馳,並期待著自己下注的馬兒能替他們贏下獎金。

以前,其實沒有馬:

台灣本身並不產馬,普通人最為熟悉的駝獸是牛。從荷治時代開始馬匹就只能靠海外進口,而這種昂貴又不易照顧的家畜市井小民當然無法負擔。因此從荷治到日治初期,馬都是作為軍事用途或官員富紳的代步工具。

換個簡單的比喻,當時馬等於今天的超跑。不但難買、難保養而且無論開不開每天都要加油(吃草),那些能負擔的人家自然捨不得讓馬比賽。而明治維新後,日本雖然已有賽馬的概念,但領台初期馬匹的用途仍以軍用和私人為主。

馬匹養成計畫啟動!

直到日俄戰爭後,日本政府為了改善軍馬的素質,於是下令開啟了為期三十年的馬政計畫,而身為殖民地的台灣,自然也義不容辭地被拖下水加入培育優質馬匹的行列。而推廣的方式之一就是舉辦賽馬。

賽馬當時被稱為「競馬」。1928 年臺北武德會馬術部首次在圓山運動場(現在的花博園區)舉行競馬會。並迅速盛行到全台各地,當時在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都紛紛成立協會,並定期舉辦競馬活動。

當然,台灣人不會無緣無故喜歡上競馬。這項活動能如此迅速的風靡全台,其實是因為這是個「可以賭」的活動。

賽馬(X)賭馬(○)

從台灣第一次舉辦競馬會開始,主辦單位就會販賣「馬卷」,其實就是賽馬彩卷。購買後觀眾可以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馬匹資訊,將馬卷投入對應的投票箱內。接著就是等待比賽開始,並期待自己押的馬能獲勝。

但根據當時帝國法規,賭博違法。於是獲勝的馬卷只能到特約商店換取獎品。但在各個協會的呼籲下,總督府頒布了《臺灣賽馬令》,讓觀眾可以真槍實彈的用錢賭。從1936年開始賽馬活動改由政府公辦,總營業額就高達36萬日圓,相當於現在8.7億台幣!

雖然有諸多限制,比如一天比賽不能超過12場、馬卷收入須課稅等等。但高額的獎金仍吸引大批觀眾前來參加。一時之間賽馬成為了不分男女老少階級種族都歡迎的活動。報紙也經常刊登相關廣告、新聞,甚至出現了一套「馬劵秘訣」。但可信度就…見仁見智啦…

順帶一提,雖然說未成年者禁止入內,但這項規定並沒有很嚴格的落實。帶著孩子來競馬場的也是大有人在。

賽馬產業的消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賽馬產業逐漸受到限制。不少賽馬也被政府徵收做為軍用。最終所有活動在1944年正式停辦,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也不曾恢復舉辦,賽馬產業也就此從台灣消失。

雖然之前某位市長曾經提議恢復賽馬產業來振興經濟,但根據現行的《動物保護法》第十條第二項,不得以直接、間接賭博為目的,利用動物進行競技行為。因此目前的台灣是不可能舉辦賽馬的。

不過在2024年的今天,娛樂活動已經比日治時期豐富許多,也不一定非看賽馬不可。今天大家又知道了一個奇怪(?)的歷史小知識,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將給大家介紹台漫中出現的那些事件、特殊物品,以及科普它們的原型以及歷史演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