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未來房地產的看法

2024/02/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測,台灣的房地產在未來幾十年後,很難看多,也許除了六都蛋黃區的剛性需求外,其他的房地產將低於2024年的現值,甚至腰折砍半也不無可能,因此不建議現在將多餘的資金投在房地產項目(自住宅還是有能力買就買,仍有抗通膨及其他需求上的優勢)。

 

過去有太多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在甚麼時候,只要持有房地產,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為你產生一筆豐厚的報酬。而我認為未來將可能不會是這樣的觀點:

  1. 一波的漲幅大多就只有一次性,而且極可能在還沒發酵前,這些漲幅的因素就消失了,把房地產以擇時投資方式,不會是好的選項。因為一個政策(青安低利率房貸)或一個利多的發布(台積電建廠),就貿然投入,將會讓你的資金困住很久。加上政府開始對投機客進行若干限制,如平均地權條例、房地合一稅2.0等等的制約,投機買賣的限制相對受限很多,雖然才剛剛上路或許還看不出這個威力有多大。
  2. 房地產是變現能力低的物件,價格可能會有3年不動,但一動就是300%的可能性(未來也可能看到負的),而且只在買進賣出當下的價格才是有意義的價格。在2023年7月推出的新青安房貸刺激低總價買氣,其實是很虛的,所刺激到的買氣大多是年輕首購族所喜愛的低總價的物件(比如低坪數大樓、公寓),因低坪數的緣故,所以單價相對較高,造成好像房價上漲的假象。以我在台南、高雄看到的景象,現在因為政府每年漲地價稅造成地價成本墊太高,因此寸土必爭的新建案幾乎都是蓋成大樓、公寓的低坪數小房為主,以往的透天戶已經很少見了,而透天戶在不久的將來,有一部分將會被歸類到豪宅類了。
  3. 財政部擴大豪宅課稅門檻 4千件恐須加稅:財政部自2014年配合央行調降豪宅定義金額後,此次再度調降、擴大適用範圍(2014/2/19的新聞),為史上第二次調整豪宅價格門檻,豪宅定義金額的調降,台北市自7,000萬元以上調降至6,000萬元;新北市自6,000萬降至4,000萬,桃園、新竹縣市、台中、台南、高雄自4,000萬元降至3,000萬元,其他地區則自4,000萬元降至2,000萬元。這條打房條例真不知道會打到誰?以往的小康家庭可能很容易就被迫升級成持有豪宅了。
  4. 過去房價會上漲,都是靠政府的政策、及資金潮所帶動的。第一次在2000年政府降息5%,第二次2008年金融海嘯的QE,第三次2020年疫情的QE。在台灣房價所得比及房貸收支比,已經推到相對高的區域(所得比全省平均約9左右、在2012年房貸收支比約為59%左右),也就是說要買房,得不吃不喝要用9年的薪水才買得起房子,即使買了房子,每個月要負擔約60%的薪水去繳房貸。注意,這還只是平均值,如果以年輕族來看,引用主計處統計資料,2022年25~30歲的年輕人,平均月收入3萬6116元,平均貸款利率1.91%,算下來每個月要還款金額為2萬8809元,房貸幾乎就佔了薪水的80%,若買房扣下來可用的錢大概只剩8000不到了,難怪年輕人已經不想生小孩也不買房了(TVBS記者說一個人光吃三餐就要花15000了),直接躺平放棄。我想政府逐漸重視年輕選票(打房政策),未來上漲空間已經不大了。
  5. 未來的人口趨勢下降,住宅供給增加,簡單的底層邏輯告訴你供給將大於需求,房價不可能繼續無腦漲。最近因少子化衝擊,有幾所私立大學已經確定退場,他周邊出租給學生的包租公們也跟著收不到租金,他們應該已經不知道要怎麼辦而心急如焚了吧,你怎麼有信心在未來人口持續減少,而房屋總量一直在增加的環境中,房價可以一直增值呢?而這些退場的私立大學的土地這麼多,將來轉型成老人養生村應該也很合理。
  6. 會讓房價會上漲的環境,應該會是人口成長率大於房屋成長率,產業轉型、提升、成長來帶動就業人口、薪資持續上漲,以及最重要的政局及經濟安全穩定。而目前政府的經濟、能源政策,完全看不出有成長的願景(連穩定都還談不上),第一波的電費即將上漲&有人猜測的缺電危機(套句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說法,「政府說2025年不缺電,我們只能相信」),怎麼會聽房仲專家說房價會漲,就急忙加入炒房團的行列呢?
raw-image




42會員
95內容數
費曼技巧中能讓自己學習更上層樓的方法,就是教學相長。秉著Stan哥的王道精神,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把自己的點滴經驗藉由分享的方式紀錄,利他更利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