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Sydney Smith。
謝謝邀情他來的拾光工作室。
謝謝 2024台北國際書展。
Sydney Smith 搭了25小時的飛機來到台灣這座小島,準備了許多內容分享(聽說每場講座內容都不一樣!?)、吃飯的繪畫工具也隨身攜帶,甚至演說到一半直接現場畫起來,誠意十足、令人感動!
儘管如此,我必須說論壇一開始有些沉悶(這可能是我個人問題💦),作家花了蠻長時間自說自話、平鋪直敘一些較形而上的創作心得,簡報始終停留在同一頁。在一大早昏昏欲睡的氣氛中,突然一張小男孩的照片躍上螢幕,現場才終於醒轉過來。
故事就由童年那個喜歡一個人躲起來聽悲傷音樂的敏感男孩開始說起,到藝術家的基本功——不停歇的速寫,在數次強調不可拍照、錄音/影的情況下,公開數頁速寫本的練習。作品《城市裡的小訪客》(Small in the City)裡的場景,畫的正是作家生活的街景。
「光線」的描繪是 Sydney作品中極引人入勝的要素,也充分展現其高超的水彩功力;畫面中省略文字,單純以蒙太奇手法拼貼圖像,「不把故事說滿,告訴你現在該發笑或應該哭泣,而是邀請讀者主動朝故事走去,發現、並由衷地笑或哭出來。」,這點在松本大洋的漫畫作品中也很常見到,相較於絮絮叨叨,有時候「留白」反而更有力量。
常為作家配圖的 Sydney大概也很常被問到這題吧,他主動提到自寫自畫雖能掌控一切,與他人合作卻常有意想不到的風景。畫完《我說話像河流》(I Talk Like A River)後,與文字作者Jordan Scott 成為好朋友,並開啟了下一本寫、繪、編三方更密切合作的《芭芭的花園》(My Baba’s Garden)。
另外,特別點出作品中多數主角的臉都是模糊的、甚至根本沒有臉,希望讀者能更容易代入到角色裡,喚醒共同經驗;但在《我說話像河流》這本書中,主角是位獨特的口吃男孩,描述的是多數人不了解、非常個人的成長經驗,因此賦予主角清晰的輪廓,引領讀者透過角色,進入他的眼睛、他的內心,體會他說不出口的感受。
Sydney 強調一本書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幫忙,並一一點名在場的多名譯者——宋珮、柯倩華、劉清彥——表示感謝。也聊到自己與編輯的互動,在繪製《我說話像河流》時,他誠惶誠恐地向編輯提出希望把全書高潮作成左右大跨頁的形式,「像是打開主角的心一樣!」他興奮地說,同時也抱著可能額外增加太多預算而被打槍的心理準備。沒想到,沉默了幾分鐘之後,編輯竟然回應:「我還是沒有辦法忘記你提出的點子,我們就這麼做吧!」,很感謝編輯對自己的信任。
最後,「我今天覺得很OK,應該不會像之前一樣唸到哭出來。」先幫自己打完預防針後,開始朗讀最新力作《你記不記得……》(Do You Remember?)。這本是 Sydney自寫自畫關於「回憶」的一本書,一貫的溫暖風格與口吻,結尾收得恰到好處(讀完可以安心上床睡覺),卻讓生命中數次遷徙的我,剎那間童年搬家、轉學的痛苦經驗被勾了出來,以為早已忘記的,原來並沒有。
創作過程必須來回挖掘童年創傷,這讓 Sydney花了比預期還長的時間才好不容易完成,看著他最終還是忍不住哽咽、紅了眼眶,我彷彿見到了第一張簡報裡的那個小男孩,敏感、害羞,其實體內燃燒著熊熊熱情,他感性地對著全場聽眾說:
「希望此時此刻、在這裡的我們,也能成為彼此美好的回憶。」
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
《我說話像河流》的繪者。曾經和許多知名童書作家合作過多本膾炙人口的獲獎童書,像是和作家強亞諾.羅森合作的《路邊的小花》,和喬.艾倫 .嘉波合作《白貓與修道士》,和瓊安.史瓦茲合作《我家在海邊》榮獲了凱特格林威獎和道明銀行加拿大兒童文學獎。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城市裡的小訪客》,則榮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和原創藝術節最佳插畫銀牌獎。此外,他的作品還四度獲選為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目前與妻子和兩個兒子定居在哈利法克斯。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好的內容需要投注加倍的時間和精力,蘿蔔存活無法只靠陽光空氣水💦
邀請你認養一畝蘿蔔田,支持蘿蔔在創作之路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