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
以前念書的時候看到這句話,讀過之後也就讀過了,其實無感。剛出社會,也不懂槓桿跟我有甚麼關係?後來一頭栽進去房地產的世界,才發現原來槓桿已經陪我走了十幾年,而我居然不知道這其實是個大秘寶,可以說是人生終極的殺招。
讓我們來好好拆解一下阿基米德那句話背後的槓桿原理。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麼要如何用一個人的力量來舉起整個地球?答案是利用槓桿原理,有一個支點作為槓桿使用,然後有一根長度非常大的槓桿作為力臂,那麼理論上是可以舉起整個地球的。
而槓桿用在理財方面,也是一樣的原理,最簡單也最易被人了解的,就是台灣的房屋貸款。我們一般常聽到的所謂貸款八成,那其實就是五倍槓桿的意思。例如1,000萬的房子,按照老一輩人的思想,我不要欠銀行錢,我要現金買房,那就是不用槓桿,有多少錢做多少事。而五倍槓桿是甚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拿200萬出來,就可以舉起負擔1,000萬的房子。
今天媒體在報導所謂房地產的投資報酬率時,經常誤導閱讀者,例如1,000萬的房子,房價上漲了10%,到達1,100萬,所以就會說,喔,投資房地產的人獲利10%。
喂!大錯特錯好嗎?
你用五倍槓桿,那其實你只拿200萬出來OK?所以你的獲利不是10%,而是100/200 * 100% = 50%!
腦筋動得快的人,那就會想,如果我有1,000萬,我才不要就傻傻地買1,000萬的房子,我當然是買一間房子拿200萬出來就好,其他跟銀行借,1,000萬現金利用槓桿的力量拿去買五間啊!這樣如果房價上漲10%,我買了五間總獲利是500萬耶!
當然細部的操作沒那麼簡單,但,反正話糙理不糙啦。
有人一聽到要跟銀行借錢就怕死了,覺得利息好多錢好可怕,又覺得每個月銀行都會上門來討債,好可怕好可怕。然而平心而論,跟銀行借錢,成本最低的莫過於是房屋貸款,現在甚至連信用貸款都變成槓桿專武,因為信貸的利率不斷壓低到幾乎貼齊房貸,大概就是2.0%~2.5%之間,換言之,跟銀行借錢,100元的成本不過2~3元左右。
腦筋動得快的人,應該又會想到,咦?美金定存的利率不是4%以上嗎?又或者是,很多高息ETF年殖利率不是動輒5%以上甚至逼近10%嗎?那如果是這樣,我付給銀行2%~3%的利息,拿去賺5%~6%的報酬,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報酬率無限大嗎?
沒有財商的人,只看到銀行利息好重好可怕;有財商的人,則會了解低成本的資金來源是提供無本套利的機會,充滿無限想像的空間。
一來一回,財富的累積速度,經過時間的累積,可想而知差距會有多大了。
此話何解?所有媒體都在關注烏俄戰爭,以阿戰爭,甚至是台海局勢,並且擔憂會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皮朋哥要說,第三次世界大戰早就發生兩三年了,只不過不是以武器和軍隊的形式呈現,而是以金融戰的方式悄然發生,而且贏家依然是美國,站隊美國的勢力也還能分到一些好處。
不信?美國股市是不是還在創新高?日本股市也很開心,那反觀中國,就...你知道的;歐洲也很慘,通膨和失業率還有公司倒閉的情形也是令人膽戰心驚。
自從美國啟動縮表量化緊縮之後,試圖將全世界的資金回收,然後把之前量化寬鬆所產生的通膨讓全世界買單,這樣的結果導致中國和歐洲這兩個美國之外主要的經濟體受創甚深,資金回流美國,但是之前全國央行聯手推行量化寬鬆政策所產生的通膨和物價上漲則是留在境內。這樣的結果,導致全世界各國的貨幣購買力幾乎都大幅下降,一般民眾感受到的就是物價變好貴,租金變好貴,房價變好貴。可是大多數人的薪水沒漲,因此一個悄無聲息的財富重分配就這樣發生了。
以前一個月薪資五六萬台幣,大家覺得過得還可以;現在這樣的薪資水平,似乎卻變成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因此在理財方面,不開槓桿去對抗通膨和財富重分配,只會變成PR值倒退的結果...
就如何同房市,五六年前,單價70萬可能還能買到台北市,兩年前,大概只能退到板橋,而如今,70萬大概要退到土城新莊了。如果沒有使用槓桿去對抗物價上漲,還在用古早年代的現金為王觀念把錢放在銀行,那麼會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怎麼越來越窮。
根據皮朋哥自己身旁朋友的反應,坦白說,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還是非常的保守,觀念陳舊無比。有些人是完全抗拒了解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是聽懂了可是依然無心也無力有所作為。
這不禁令人又開始感嘆台灣的教育體系,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對於所謂的財商可以說完全避而不談。綜觀台灣的教育制度,皮朋哥認為其實是政府與產業界聯合起來愚弄人民的一盤大棋,用意只在於培養工廠流水線所需要的螺絲釘,所以必須服從性高,必須要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識,所謂的十萬青年十萬肝,護國神山救台灣。上級的神聖指令不容違背,因為一旦違背你就得回家吃自己。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會願意讓一般人民接觸了解到所謂的財商?講難聽一點,大家都知道開槓桿無本套利,那還有誰要去顧工廠機檯或是被老闆問你小便夠不夠黃?
只有自己覺醒,自己自救,才有機會拿回自己人生賽局的主導權吧。
該說望週知嗎?我想算了,站在自己的利益考量,這些事情似乎越少人知道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