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個人第十篇安妮·艾諾之文章,期待於中文世界,提供第一時間之即時探討,作為洪席耶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之一種實踐-以民間自發話語,對抗菁英語言結構。
法國左派媒體〈解放報〉(Libération),今天(三月二日),以頭版標題,內文四個整版之規模,報導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跨界參與的藝術展覽-〈外界:安妮·艾諾與攝影〉(Extérieurs : Annie Ernaux et la photographie),於知名的【歐洲攝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二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二十六日展出。
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安妮·艾諾即與策展人Lou Stoppard,共同策畫這個展覽,兩人選擇【歐洲攝影之家】所收藏的,29位攝影師,150張攝影作品,並搭配安妮·艾諾1993年的文學作品-《外部的日記》(Journal du dehors),作為一種書寫日常凡人生活,和攝影街頭無名路人,兩種藝術的碎片碰撞。
選擇《外部的日記》的日常文字,對照攝影藝術,絕非偶然。
《外部的日記》是在女作家萬念俱灰時,一種生活紀錄;當時,她的父親剛去世,母親得了阿茲海默症,同時,正歷經離婚,女作家需要將眼光,轉向外部,透一口氣,從客觀觀察外界,企圖找到內心的一絲寧靜。
《外部的日記》的冷調客觀書寫,卻像是冷靜的照相機視窗,以影像「表現生命的悲劇性」。
死去的,將死的,會死去的,人們影像。
外界,作為文學與攝影的一種共振。
安妮·艾諾認為,攝影再如何客觀紀錄,終究是一種「情感的啟動」,「宛如一個石頭投入水中,所造成的漣漪」。
街頭攝影如同日記書寫,「給予一種存在」,就算時間一去不復返,韶光荏苒,藝術或能「捉住那個時刻」,「給過去一種現實」,「拯救時光陷於虛無」。
攝影與寫作,或許,都在拯救時光、抓住真實。
就像在《外部的日記》,女作家寫下她的書寫動機:「我追尋一種如攝影般的真實寫作,其中,遭遇的存在事物,能夠保存其混濁不清、其神秘難解。」
於是乎,安妮·艾諾追求的真實書寫,展現的碎裂生活片段,似能夠與拍攝街頭、無名路人的攝影片段,兩種異質藝術,能夠碰撞交會,能夠關照大都會的小人物,展現他們社會的階級掙扎,他們心理的孤立孤獨,他們生理的即將死亡,他們抓住或抓不住的,浮光流影。
個人有幸撰寫10篇安妮·艾諾的文章,提出關鍵字-「階級」、「底層」,於第一時間,無償推廣分享:
1,其諾貝爾得獎演說,即時翻譯。
2,諾貝爾得獎演說,引發法國三大報激烈辯論,作為文壇重大事件,第一手分析論述。3,回應諾貝爾獎演說,法國文學研究刊物,中文世界第一篇書評介紹(如以下連結之第二本書評)。
文化界的生態,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