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設計》談如何改變過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評論,亦如霍金宣稱「哲學已死」,也很明顯的是他是撈過界了。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未受觀察的過去就像未來一樣不確定,只是眾多的可能性存在。根據量子物理,宇宙沒有單一的過去和歷史。」


沒有單一的未來我能夠理解,但是對於已經發生過的歷史,難道也是不確定的存在嗎?當然,歷史並非所有發生過的一切,而是經由史學家共同編撰的,是以事後第三者的角度詮釋,並受到書寫當下的社會、權力、價值等因素影響,使得歷史必定帶有特定的立場與預設。因此,之所以說歷史也具有不確定性,我認為是因為「詮釋」的關係。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詮釋,而彼此的詮釋之間都是歷史可能的一部分,只是或多或少的差別,並沒有誰的詮釋「等於」歷史。


那麼,歷史也是一種如同量子力學的「機率的疊加」嗎?根據歷史總和論(sum over histories)或多重歷史論表示:「對於一個系統來說,任何觀察現象的機率是從所有可能導致該結果的歷史建構而成。」似乎是說我們所觀察到的歷史,只是機率中的其中一種可能而已;歷史是一種機率的存在。關於過去發生過的一切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無從改變,有可能改變的,是我們如何「理解」過去;而理解,便帶有理解者對於歷史認知的機率(可以這麼說嗎?)。假設未來等於過去,具有同一性,差別只是一個被測量到了(過去),另一個還未被測量到(未來)。如同我們如何相信明天的太陽依然會從東方升起,因為科學有辦法預測自然。愛因斯坦說:「宇宙最不能理解之事,在於它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理解數學能夠解釋自然法則,卻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是數學?


過去等於未來原因是,它符合我們的預設,讓我們錯以為過去與未來具有同一性,假設我們相信未來如同量子力學,也許早已被決定了,只是還未被測量,所以是一種機率疊加的存在。關於已被測量的過去,我們能夠得出確切的答案,但是對於還未被測量的過去,例如:在地球上觀察到135億光年之外的恆心,關於那道光,是屬於過去,卻是還未被測量的;那道光要走一條路徑或兩條路徑,早在地球或甚至太陽形成之前便已決定,但是現在於實驗室進行的觀察將會影響那項決定,因為它從機率的疊加中被「測量」了、被確定了。


似乎未被測量的一切(過去或未來),皆是某種機率的疊加,都具有不確定性,都像是上帝所擲的骰子。或許上帝不擲骰子,只是我們目前還未能夠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以至於無法百分之百的預測。但我個人較傾向相信科學是有其極限的,我們終究無法理解宇宙的全貌,亦如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真理的全貌。就因為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讓我們對未來還有希望,相信人生還是有無限的可能。亦如本書所說的,我們所知道的宇宙,只是10的500次方個宇宙中的其中一個,且各宇宙皆有不同的法則。宇宙與宇宙之間如果是一種機率疊加的關係,那麼似乎我永遠有改變的機率與可能,而非只是一種科學化之下因果決定的世界。


宇宙沒有單一的歷史,也沒有單一的未來,亦如人生也沒有單一的歷史與未來。未來永遠有開創的可能,而關於過去,並沒有比較「確定」的原因是,我們永遠有不同詮釋的可能。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並非全貌,我們只看得到我們想看的。當未來的我想看到過去未看到的部分,那未曾被「測量」的過去,便被未來所影響了。另外,為什麼說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呢?我想有一個原因是,有意識的道德能夠讓過去與未來更容易掌握與預測,而關於幸福與否,有一部分是安定性、確定性所形成。道德或許不是行動的所有原因,卻可以是所有行動最重要的判準。

2016/9/28

    4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