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清明連假,功德院院長到「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現勘,作為桃園文化局與客委會窗口的我,特別寫了一篇〈小孑孓の周記#11─政院視察側寫〉(詳下方連結)。今年園區4月20日開園,除了市長、客委會主委、文化部次長、桃園客家局局長、文化局局長出席外,最重量級的來賓當屬總統。讓我這位「公務低層」從中再次見識到高級事務官簡潔俐落的事前規劃與安排,排場更甚去年院長視察。
首先,最早知道今年4/20(六)開園的日期是在今年2月底,那時「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鍾家建議意見改善工程」剛驗收複驗結束(2/26)、「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解說牌誌指標系統建置」工作執行計畫書還未審查(3/6)。但為了配合鍾老的時間,遂決定4/20開園。然而,真正確定總統要蒞臨開園,是在的第2次協調會(4/15)才知道的,也才有後來的國安局會勘(4/18)。
這次開園主政單位是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因為園區之後由客家局管理營運。可想而知客家局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可遇不可求),壓力之大很難想像。而總統與院長的差別,除了有國安局交管、安檢之外,最大的挑戰有三,一是封路的問題:何時封路?封多久?垃圾車是否改道?二是當天正好是國小新生報到的日子,如何辦活動又不擾民?不影響家長及師長接送、進出?三是天氣,依氣象局前一天(週五)的氣象報告,當天降雨機率為70%,且週五下了一整天的雨,為了雨備,還在鍾老故居前搭了帳篷。又因為總統來,媒體記者相較院長更多,SNG車要停哪?可停幾輛?上述種種各個都是學問。
事前開了兩次協調會(4/3、4/15),及一次國安局會勘(4/18)。協調會出席單位有:本府客家局、文化局、環保局、警察局、新聞處、交通局、龍潭國小、及附近兩個里的里長。文化局的工作主要是回報解說牌誌系統建置的進度,為了這次開園,另外請了專業廠商設計園區入口指示牌及解說牌。好在最後趕在開園前完成建置(4/17)(天氣不好不能焊接真的很麻煩)。
最特別的是參與國安局會勘,有機會一窺台灣CIA簡潔俐落的行事風格、及各個身材如戶愚呂兄弟的國安弟兄。從當天活動流程,民眾、媒體的可能人數,思考當天總統、媒體、民眾的關係。例如:媒體拍完總統揭幕後,緊接著媒體與總統要走到鍾老故居前,這段空檔民眾的工作是什麼?民眾會就呆呆坐在座位上嗎?還是能自由走動?這時候會是什麼狀態?在走完一遍當天的流程動線後,各單位再回到室內討論各種可能的細節,例如:幾點彩排?幾點開放民眾安檢進場?若有抗議民眾,誰負責阻攔?等。
在開園前有一段小插曲,當天總統要由鍾老故居進入園區,但故居的銅製天溝竟然被撞凹了,好在週五上午即時修復完成(師傅從台南趕上來)。沒想到……沒想到傍晚又壞了!緊急扣主任維修,但主任無奈的說師傅已經回台南、他人又在宜蘭。我只好請其他案子的主任協助處理,好在最後在千拜託萬拜託下,他案廠商緊急用鐵絲將銅製天溝「掰正」,避免了當天若下雨漏水或拍照不雅的窘境。
好在開園當天天公作美,一掃下了一周的陰雨天,出了個大太陽。第一次看到總統,感覺很矮、但很親民。我想公務員的樂趣在於,這些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以及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就算他人沒看到我的努力、沒有他人的讚賞,我還是會覺得了不起。以開園來說,時間就改了好幾次,從最早預計去年9月開園,到中間的鍾先生提出意見、市長現勘、發包改善工程。甚至更早之前的修復過程(捐血亭的議員會勘、每周的督導、工務會議等),這些修復中的點點滴滴,只有在第一線承辦人才能夠親身感受的事情,審計光看資料是永遠沒辦法理解的。文化資產的意義不只在修復完成、開園使用的階段,真正能夠感受到新與舊的差異與意義是在修復的「過程」。當掀開隱蔽處時那時光彷彿停滯在過去的過程、當新發現時那宛如串連了過去(生活、工法)與現在的過程。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因為想要保存歷史的記憶,但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的可能性條件?保存是嗎?還是思想?透過修復的過程,將過去的文化資產透過當代的思想詮釋出當代的價值,進而創造當代的歷史。而能夠凝視這一切的我,是如此幸運。
201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