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Taking 大收割 之二【2024核心篇】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接續上一篇〈The Great Taking 大收割 之一【2024核心篇】〉,繼續寫~

我最愛的老先生Mike Maloney對《The Great Taking》一書的分析,第二則影片:

說實話,第二則影片比較"硬",擔心自己寫不好,只能硬著頭皮完成這篇...

重點探討兩個問題:

  • 一,什麼是貨幣流通速度 (Velocity of Money)
  • 二,VoM是上升、還是下降?哪樣對經濟比較好?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一段時間內,花費一單位貨幣,去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次數。例如:一年之內,一美元在經濟體內移動了幾次。這裡就要看到貨幣理論的費雪方程式

 Money Supply * Velocity = P * Q (即GDP)

 貨幣供給量 * 貨幣流通速度 = 產品價格 * 產品數量(即GDP)

轉一下公式  Velocity = GDP / Money Supply

  • 當少量的貨幣供給②上揚,可帶動GDP①大幅上升時,此時貨幣流通速度③上升,這是健康的經濟情況,是有益的。
  • 而當大量貨幣供給②上升,卻無法推升GDP①走高(GDP也未必要下跌,只要其上升的速度還沒有貨幣供給量大的話),貨幣流通速度③就會下跌

通縮危機如何產生

真正帶來金融系統性危機的通縮,是"Collapse in Velocity of Money" 貨幣流通速度的快速崩跌*這才是人人都不敢消費、企業都縮減投資的通縮,貨幣不再流通;而不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力的競爭—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產品價格走跌,更多人能消費的起,能嘉惠整體社會的通縮)。

歷史上導致大國傾頹、王朝湮滅的都是這種情況,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蘇聯、清...

圖表呈現得更清楚,在1900到1945大約46年期間,VoM在一戰(1914~1918)後恢復走升,然後有了咆哮二十年代(Roaring '20s),此時VOM大致持穩;直到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1929-1933),VoM快速下墜。

Velocity of Money

Velocity of Money

Mike提到:

我讀了《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貨幣史》(Milton Fridman, 1867~1960),大蕭條時約有33%貨幣供給緊縮,大約三分之一貨幣供給消失。這就是「貨幣currency」和「錢Money」的不同,黃金不會消失(信用credit會消失),從而避免受這種崩潰(信用泡泡破滅)所害。

(*美聯準Fed於1913年成立,瞧瞧成立沒多久就遇上VoM劇降帶來的大蕭條...

在影片開頭約8分鐘左右,Mike也說到當初聯邦儲備法,只要求40%的黃金儲備,意即 每20元黃金可以印出50元的美鈔,這就是部分存款準備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central banking)。我自己是覺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小知識,從這點看來,咱們融資額度的設計,還蠻有道理的,是吧?


有人主張信用(credit)帶來過去百年的繁榮和成長,但我們只是有了更多的上沖下洗(sprints and falldown),在金本位也會有這種波動,但不會如此劇烈,上揚不會如此多,但下跌也會小的多。
創造繁榮的不是信用,是創新和效率提升,
以及我們過去 100 年來發明的所有東西(科技)。

我們會更加繁榮,如果不是聯準會的話;
這些由信貸擴張造成的上下波動,我相信是聯準會讓我們倒退了。


這次的大收割,不是史上第一次收割

來看近期的圖,自1997到2020年貨幣流通速度更是陡降,現在VoM甚至還低過大蕭條與二戰時期,這就是印錢的速度、快過GDP成長(再想一下公式,分母②成長遠多過於分子①)。相較於前一次1900~1945期間(46年),在更短的時間內(23年),我們看到VoM下降更為陡峭

(*現實的體感是,一堆貨幣推升金融資產,而實體經濟無感;巨富更富,韮民更韮)

Velocity of Money

Velocity of Money


而1997年VoM的最高點轉折往下時,也恰逢一場重大全球金融危機(亞洲金融風暴,也是又一次的美元薅羊毛週期,快速的緊縮貨幣供給,拖垮其他國家經濟體),然後沒過幾年再遇網路泡沫。聯準會想嘗試正常化資產負債表,但他們做不到了。

*聯準會只能控制Money Supply貨幣供給量,但無法控制Velocity of Money貨幣流速

這次將不是由納稅人的紓困,而是由儲戶來紓困。
It won't be taxpayer bailout this time, it's going to be a depositor bailout.


心得

總的來說,可以發現瀰漫在金融專家、理財達人的說詞,是多麼有特定意圖的「認知作戰」經濟學!

印鈔者,把貶值你手裡的每一分錢(你一天辛苦勞動8小時的生產力價值,才能換來的),說成是天經地義,彷彿不"通膨"(貶值貨幣)就不會有新的投資、新的科技產出?不印鈔,難道就不會有蒸汽機出現、就不會有電腦、就不會有智慧型手機誕生?

然後把市場競爭、生產效率提升後帶來的產品價格走低,妖魔化成什麼紅海、流血競爭...競爭原本就是市場的優化過程,消費者有便宜的東西可買,有什麼不好?想想從全村要搶看一台電視,到人人家中都有三台電視的演變... 刻意把產品價格走低,和VoM貨幣流速崩跌(人人不再消費)的緊縮,混為一談!

印鈔者在"調控"貨幣供給量,放水又收水之間,創造信用泡泡到破滅,利用「債務」來將財富從一處移轉到另一處,在這個過程中,穩穩得利的是誰?

弄清楚信用泡泡的雲霄飛車是怎麼玩的之後,小韮民的因應之道?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不要當儲戶(借錢給銀行的),要當欠錢(向銀行借錢)的那個

※以上非投資建議※


最後,看在我也是勤勉地打了這麼多字,請賞賜個愛心鼓勵,終於快湊到100個愛心 ,謝謝!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


10會員
52內容數
「錢」是什麼?在追尋財富自由的道路上,必須先找到「自由」! 這僅是個人心得筆記留存處,希望對和我一樣,在重塑世界認知的朋友,有些幫助、獲得些共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