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YouTube頻道,像是Soya手癢計劃、廖小花、超強系列等都曾拍攝以「台灣腔」,或是各地不同語言習慣或腔調為主題的影片,引起一些熱議。中國綜藝節目也很習慣怪腔怪調的模仿台灣偶像劇或台灣演員的說話方式,說出讓台灣人皺眉頭的「台灣腔」。或許你從來沒有認真想過「台灣腔」,當外國朋友要你示範台灣「本土」的腔調時,是不是自然就會聯想到「台灣苟蟻」?但我們身邊是不是同時也有很多不會說台語的朋友,或是有很多地區性特色的說話方式,那麼,到底什麼才算是「台灣腔」呢?
究竟台灣人說話時有什麼樣的特點?台灣不僅以和善好客的人文底蘊、豐富的美食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其語言的獨特性也同樣讓人著迷。當你和台灣人對話,即使是簡短的交流,也能從其語音、詞彙選擇、語調與語助詞,甚至是文化與態度中辨別出來。以下是從普遍性台灣人在使用國語表達時,容易突出的特色,大家不妨想想看,你自己或身邊的朋友是否也是這樣?
語音特點
台灣人說國語時輕聲的使用比大陸普通話更為頻繁。這不僅讓語言聽起來更溫和、柔和,也增添了親切感。舉例來說,當台灣人說「謝謝」時,第二個「謝」字往往會帶有輕聲,與大陸普通話中較為明顯的四聲不同。
因為拼音和發音教育系統的不同,台灣人說國語時某些發音也與大陸普通話有所不同。例如「ㄖ」的音在台灣的發音偏向「日」,而非大陸的捲舌音。又像是「ㄨ」音在某些詞中會發作偏向「ㄩ」的音,例如「無」這個字。
詞彙選擇
在日常對話中,台灣人會使用一些特有的詞彙。例如,「小吃」在台灣指的是街邊小食,而「塑膠袋」和「便當」分別對應大陸的「塑料袋」和「盒飯」,又或者在台灣會說「飯店」而非「酒店」(在台灣提到「酒店」直指特殊行業)。
另外,台灣人在說話中穿插英語詞彙的情況較多,例如:這場會議 cancel(取消)了、你要和老闆 confirm(確認)一下、請 double check(再次檢查)、把這份文件 copy(複製)一份、這種事情就是 case by case(依情況而定)、這樣做沒有比較 high class(高級)、這部電影很 low(低級)、有夠沒 sense(常識)等,這反映了台灣教育中較重視英語學習的環境。這種語言混搭的現象,是台灣語言文化中一個有趣的特色。
語調與語助詞
相比其他華語地區,台灣人的語調通常被認為比較為溫和、友好,甚至有些非台灣的亞洲人會認為台灣女生在說國語時特別的「嗲」、「奶」。即使是陌生人之間的交談,也能感受到溫馨和親近的感覺。雖然大陸也有所謂南方人說話較溫柔,或是江浙有呢噥軟語的說法,但與台灣的語調相比,還是落差很大。
台灣人說國語時,像是「啦」、「嘛」、「耶」、「囉」、「欸」、「吼」等語助詞的使用頻率極高,這些語助詞不僅豐富台灣人的語言表達,也反映了台灣人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色。加上不同縣市地區還有不同的語助詞習慣,造成不同的區域特色。
文化與態度
台灣的社會非常重視禮貌和謙虛。在對話中,不管是對長輩或平輩,台灣人通常會使用「請」、「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等詞語來表達感謝和歉意,這種禮貌和謙虛的文化特徵已深度融入在生活對話中,在語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台灣,使用者可能會在國語對話中夾雜閩南語或客家話詞彙,尤其是在和家人或朋友的非正式場合,例如你可能會聽到「老師說的話我聽得霧煞煞(bū-sà-sà)」,其中的「霧煞煞」源自於閩南語,表示「朦朧模糊」的意思,或是「這價格還可以喬(ts'iauˊ)嗎?」,其中的「喬」字源自於閩南語中「撨」,有「協調商討」之意。這種地方語言的融合,不僅展現了台灣豐富的語言文化,像是「吐槽」,也已經反向影響大陸,即便不會方言,也懂得獨特的符號意義。
從語音特點到詞彙選擇,從語調與語助詞到文化與態度,再到地方語言的融合,這些都是「台灣腔」構成的一環。但身為台灣人,「台灣腔」本來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為什麼我們會需要討論什麼是「台灣腔」,又為何需要辨認「台灣腔」呢?
語言語調和聲音,是我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特性。如同新加坡特色的Singlish,就是在多語言文化下,傳承當地特色記憶和本土認同的重要符號。隨著新移民及外來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大陸SNS強勢影響社會,「台灣腔」其實也正在轉變中。在聽覺經濟崛起的現代,各項服務都通過機器以語音的方式進行交互。我們可以無奈的接受在遊樂場中的遊樂設備都使用大陸用語和腔調,送餐機器人雖可愛但不親切,或是像Google小姐,雖然說著中文,但感受卻不親近。但同時,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可以提出希望「台灣腔」列入服務的一環這樣的要求。
最懂台灣腔的文字轉語音軟體,純台灣製造!現在就來申請免費試用 :https://www.iqt.ai/textmp3-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