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當是師生閒暇時,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孔子左右,隨時聽從使喚。這兩人與孔子比較親近,孔子也十分信任他倆,一文一武哼哈二將。顏回雖然比子路年紀小,入門也晚,但弟子記載時,卻將顏淵放在子路前面,說明顏淵的德行和學識得到了的其它弟子的普遍敬重。
想來孔子心情不錯,很有興致,就問倆人,『你倆何不說說各自的志向?』子路是急性子,搶先表白說,『願意乘上馬車,穿上輕軟的皮衣,與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後悔。』子路是性情中人,非常看重朋友之誼。與朋友在一起,就非常快樂。願意與朋友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朋友之間,不分你我。但估計孔子認為這個格局有些小。孔子對弟子的期望是入仕當政,實現他以德治國的政治理想,以為這才能有益於社會。僅僅是接濟資助朋友,是實現不了以德治國的。子路肯定也沒多想,將自己最願意做的事當成了最應該去做的事。
顏回接著說道,『願意不誇耀自己做的好事,也不吹噓自己的功勞』。 顏回就比較會說話,如果他直說要為他人謀幸福,為天下立下功勞,也許會被人以為太狂妄。而迂回遞進地說,做到了這些也不誇耀,就顯得很謙遜。一石二鳥,即表白自己願意有益於人,有功於社會,同時還很謙虛。
孔子當然喜歡『不伐』這種品格,大家都『不伐』,功勞就歸於領導,有利於維護穩定。
曾以此稱讚魯國大夫孟之反。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雍也第六)。
一次魯國與它國交戰敗退,孟之反殿后,阻擋追兵,掩護前軍。快要到城門時,才快馬加鞭進得城來,邊策馬邊說,『不是我不敢於斷後,而是馬不快呀!』。故意掩飾自己的功勞。
孔子認為他不誇耀不爭奪功勞,很好,值得讚賞。但他的表演不止於『不伐』。『伐』是進得城門,就高聲對兩旁觀看的人說,看我多勇敢,一個人在後面阻擋敵軍的追擊。『不伐』就是保持沉默,既不主動炫耀自己的功勞,也不否認自己的功勞。而他這是自我貶低,而把功勞讓給他人。可能是擔心功高震主,引來災禍,故出此言。
顏回的這番話肯定很得孔子歡心,可能孔子對他的話的反應就比子路的要積極些,神態上會有所表現和差異。可能子路說完孔子沒什麼反應,甚至臉露不屑之態,你就這點出息?而顏回說完,則微微點頭,臉路愉悅之色。於是子路又不服氣了。有次也是孔子稱讚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子路就說,『子行三軍,則誰與?』於是子路就直問孔子,那老師你的志向是什麼呢?想聽你也說說』。
孔子就說:『我的心願是讓天下的年老者能安享晚年,讓朋友們相互信任,讓年少者得到關懷照顧。』
孔子這志向可謂大矣!簡而言之,他的志向就是讓當政者施行仁道而達實現天下太平,社會大同。孟子所說,『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可能就源自孔子這句話。
立志是很重要的,能激發人的鬥志和潛力。現在的年輕人也可能會被老師,父母或其它長輩問到志向。而現在,通常就將志向理解為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如做科學家,醫生,教師、軍人或員警之類,或者當官。這會隨著人的成長或機遇環境而變化,但宜於儘早找准自己的職業方向。不然,就會有所荒廢。
而像顏回和孔子所言的志向,現在通常會被認為是大而不當,太不具體了。但一個社會,總是需要一些有遠大抱負的精英分子,來引導社會的變化。他們或者成功了,或者失敗了。或者當時失敗了,但卻影響了後世,如孔子本人。
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