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天下大勢的分佈
2.建安十八到十九年的暗潮洶湧
3.合肥的攻城戰
4.孫軍的致命傷
4-1社會架構下的弊病
4-2遷民的詭計
5.結語
天下大勢的分佈
此時的主要情況如下:
曹操於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在赤壁遭遇大敗,龜縮北方,孫劉聯軍戰勝大捷,天下已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欲從益州組織勢力。孫權則在部下周瑜的指揮下嘗試北進,先是與劉備瓜分荊州,後孫權先取南郡、並於濡須口(孫軍領地「濡須」的河口)和合肥(曹軍城池)多次與曹軍爆發衝突,濡須與合肥皆是兩軍的命脈,但曹操卻在這時為了征討張魯而抽不出餘力...。
建安十八到十九年的暗潮洶湧
建安十七年,孫權聞訊知曹操將率軍攻擊濡須口,便積極建設周邊的防守。
建安十八年一月後,曹操便出兵征討濡須口,並攻破孫權延江西駐守的軍隊,後來卻相持不下,見孫權軍嚴陣以待,又攻濡須口無果,當月便下令率軍撤回,應是回頭受封魏公之事。
後來秋天七月,又再次征討孫權,但似乎沒什麼明顯動作,可能是進行最後部署。並且為征討張魯做準備。
曹操留下了張遼、樂進、李典三人率七千多人守合肥城。
孫權見曹操有所異動,便決心率軍攻擊合肥。
不過,曹操為了避免孫權掠奪資源,下令遷民,結果導致百姓驚慌失措,十餘萬渡江往東,江西,合肥相鄰的城池僅剩皖城。
也就是說,孫權只能強行拉長補給線。
建安十九年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孫權決定先攻克附近的皖城。
先是依呂蒙之計,派甘寧登上城池奇襲,不到一天便迅速攻下城池,本來張遼還想救援,但見到吳軍已經攻下城池,便放棄了攻勢,此戰吳軍擄獲廬江太守,取得男女數萬口。
建安二十年
曹操東征張魯,孫權聞訊後於八月,率眾十萬包圍合肥。
合肥攻城戰
曹操自然早料到孫權會來,因此早已做好了對抗孫權的部署
護軍薛悌(ㄊㄧˋ)打開曹操留下的「錦囊」,上面寫了寥寥幾字:
「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眾將皆有疑惑,但張遼卻斬釘截鐵地表示依照曹操指令執行。
當晚,張遼便召集八百勇士,於清晨殺入孫權軍中,孫權大為驚恐,連忙躲到山坡上避難,持戟對抗敵軍,結果見張遼兵少,又下令包圍著張遼,但張遼卻彷彿入無人之境,殺數十人,連斬孫權兩將,結果還是讓張遼殺出重圍,回到城中,孫軍士氣大減,也導致到了之後十日攻城不下,又正遇當時的疾病盛行,孫權見軍隊已然無戰鬥之志,就下令先讓主力撤退,自己殿後,結果被張遼識破,以急行軍追擊留下的孫權等人,孫軍大敗,好在有凌統、甘寧等人皆率親兵作戰保護孫權,以及賀齊率領三千兵在後方接應,孫權方能逃脫。
社會架構下的弊病
經此一役,孫軍雖主力未傷,軍心卻受到重大打擊,接著,來看看孫軍的戰敗原因吧。
首先是東吳的社會架構問題,東吳將領一般都有自己的親兵,並且是以家族的形式世襲的。如果將領私底下有兵,也就代表並非是君王掌控大部分軍權,而且有更多的士兵代表有更多的地盤和政治主導力,只要兵士有損傷,那麼將領便要自己承擔自己的損失。
例子如下:
《魯肅傳》:「鳳皇三年卒。子睦襲爵,領兵馬。」
《凌統傳》:「拜統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使攝父兵」
也就是說無人願意主動出戰,因為沒有將領想要平白承受損失。
遷民的詭計
在先前,我們已經知道了曹操強行將人民遷徙,導致人民大量的流失。但這也造成了孫軍糧食不濟的情況,除了自身運輸的糧食,其餘的糧食便只能靠著最近的皖城作戰,孫權不但要頂著十萬人後勤的壓力,而且還要及時挽救餓肚子和疾病對於士兵的影響,軍心低落也就不奇怪了,可能曹操就是意圖在孫權軍建立持久戰略前將其擊破,避免對於自身內部的消耗。而在張魯投降,曹操與劉備於漢中對峙時,曹操也用了同樣的策略,將漢中人民遷走,導致漢中成為一座毫無資源的空城,劉備只得將其作為軍事要塞。
結語
孫權雖然大敗而歸,但也不像演義當中主力被打到丟盔棄甲、毫無戰意,但成了張遼之勇,卻是不爭的事實,本次曹孫交鋒的結果,算是以孫權的自身失算、以及守合肥的黃金陣勢導致的,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