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試自己對英語文化的認同感?

如何測試自己對英語文化的認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要說服別人一件事,是用自己有所體悟的方法,進行一連串的過程之後而有所收穫,最難讓對方有所感受,或者心服口服的,就是要克服心魔。

英語文學習最大的心魔不是在於表面上的背單字、多閱讀、寫文章、開口練習。

最大的心魔在於你是不是認同西方文化?

講「認同」可能太過於學術,我們姑且就說能不能接受英語系國家的生活型態。

如果要談到接受度、同感、有連結,那可能要扯很遠。遠到祖宗遺傳給你的基因,再遠一點可能要去給仙姑算一算你的前世是不是有曾經在西方文化投胎轉世。但這樣實在太不科學,所以我們就從最簡單的著手,也就是心裡要覺得喜歡和開心。

學外語是拿來跟人溝通用的,你如果只喜歡在安穩的舒適圈內,不喜歡與其他不同文不同種的人進行互動,有排斥、有害怕的感覺,那在學英文的過程,不管你背再多單字、聽再多英文歌、花再多錢補習,可能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的科學進展,可以檢測人類基因有疾病的潛在因子,可以將卵子精子冷凍以延後生育的期程,可以植入晶片用意念讓電腦滑鼠游標移動,那為什麼沒有一個檢測的工具,驗血驗尿都行,讓我們很容易就能判別適合學什麼語言?

又或者你會不會懷疑,學校空間為什麼規定第一外語一定就是英文?政府為什麼要訂下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而「雙語」就一定是中英文呢?

真要說檢測適合學某一種外語的方式,或許人人都可以發明一套論述和方法。而我想探究人們喜歡接觸的文化類型是什麼?它們對你來說,所代表的意涵是什麼?來探討適不適合學一種外語。

由於過往工作的背景,瞭解到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希望孩子學好中文的期盼,讓小孩每個周末到一個名為「中文學校」、實則是當地主流中小學的空間學習華語文和中華文化。而美國青少年面對學習中文的苦,就像台灣青少年面對英文一樣痛苦。

學外語的痛苦感,來自於沒有認同感。有些成長在國外的第二代,等到他們年紀稍長時,才會突然感悟,想要到爸媽出生的國家(或許是台灣或香港)看一看,也才會想要學習爸媽的母語。

那台灣青少年學習外語的認同感來自於何處?

幾乎沒有。

於是,我們只能說服自己,用資本主義的觀念灌輸青少年,學好外語的未來,有優渥的職涯發展。但是這樣造成的心魔,又太過強大,常常讓我們放棄所學。

因此,我認為檢測「認同感」,是決定要不要長期投入學習英文的一個管道,如果檢測出來的感覺,明顯是「沒感覺」,甚至是「討厭」的感覺,那你大可認定「英文」這項工具,就像「微積分」一樣,隨便應付60分過關即可。

怎麼檢測呢?

以一個最容易取得的工具,用影音串流Netflix來測試三個月,不到新台幣一千元,就可以測試你是不是要投入大量的心力學英文。

為什麼是Netflix而不是Disney+,Disney+的內容相對較多美國文化,Netflix上有較多元文化的影音內容,舉凡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地區的影視作品都在裡面。

當然你會懷疑,Netflix用強大的演算法,讓大家在同一個地區幾乎都在看類似的影音內容呀!

沒錯,這就是測試的最佳時機!

如果一個人在一定的期間內測試之下,總是看日韓劇,或者總是看台劇,演算法跳出來的劇作,就都是亞洲型態居多。我先聲明一下,看亞洲的戲劇沒什麼不好,在地緣政治下,看一些你覺得比較親近的文化,或者你周遭朋友在看的類型,才能跟朋友一起討論的,就只是人性使然。

但你不能一方面追台日韓劇,另一方面又抱怨學英文好難、沒時間、記不起來。若看一部8集或16集的台日韓劇要花8到16小時,換成自己和朋友一起約定看一部英美劇,這樣不就多了8小時到16小時的時間練習英語聽力嗎?

測試的過程中,先看看自己能不能看完一集。有些劇情文化,看幾分鐘可能就想跳開,用看一集的劇情,是測試自己喜不喜歡英語系國家文化的方式之一。而劇種的選項,最好是喜劇類型的,因為我認為能引發哈哈哈的笑聲,才是測試文化認同的最佳途徑。

如果你覺得吹捧自己是你的強項,或許你適合美劇;如果你覺得反諷時事或嘲諷社會現象超有趣,那或許你適合英劇。年紀稍微大一點的青少年如高中生,或許可以嘗試看英語發音、討論日常生活的脫口秀,據說一分鐘之內能讓觀眾笑二、三次以上,就是很厲害的脫口秀演員。

如果你能在一個小時的喜劇或脫口秀當中,笑超過五次以上,或許你就有學習英文的文化認同感。

avatar-img
吳頻曲的沙龍
20會員
116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頻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間歇性斷食法的減重功效及潛在健康益處,並基於《經濟學人》的報導,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平衡的觀點。文章總結間歇性斷食法並非萬能,需要個人留意自身狀況,才能決定是否適合。
這篇文章探討邪教的議題,以紀錄片《The Vow》為例,並將其概念延伸至家庭、學校及國家等組織。作者認為,許多組織的運作方式類似邪教,呼籲讀者提升自我覺察,辨識潛在的操控與控制。
探討兒童教養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對ADHD診斷和治療的反思。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兒子從小到大因類亞斯伯格症造成的教養困境,並引述《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探討ADHD是否應被視為一種疾病,以及如何透過調整環境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本文探討間歇性斷食法的減重功效及潛在健康益處,並基於《經濟學人》的報導,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平衡的觀點。文章總結間歇性斷食法並非萬能,需要個人留意自身狀況,才能決定是否適合。
這篇文章探討邪教的議題,以紀錄片《The Vow》為例,並將其概念延伸至家庭、學校及國家等組織。作者認為,許多組織的運作方式類似邪教,呼籲讀者提升自我覺察,辨識潛在的操控與控制。
探討兒童教養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對ADHD診斷和治療的反思。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兒子從小到大因類亞斯伯格症造成的教養困境,並引述《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探討ADHD是否應被視為一種疾病,以及如何透過調整環境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