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的迷思:從亞斯到ADHD,我們該如何理解與協助孩子?

教養孩子的迷思:從亞斯到ADHD,我們該如何理解與協助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帶小孩」這件事,有一個「都市傳說」,就是「男生」比較皮、比較難帶,「女生」比較聽話,比較好帶。

而我相信這個傳說的邏輯,是我生了女兒才生兒子,二者好帶和難帶的差異程度,可以說是在光譜的二個極端。

兒子難帶的表象,主要的原因是「不受控」。

只要是家庭或社會規範下的限制,讓他覺得不舒服,他就會極力的反抗。

我選擇相信都市傳說,但面對兒子的教養難題,不知所措,每天都在挫折中渡過。直到兒子三、四歲時,一位醫生朋友看到兒子的「不受控」行為,他含蓄但肯定地說這個小孩應該有「亞斯」的特質。

我便放棄相信都市傳說,「難帶」不是因為性別的關係,是大腦出了問題。於是選擇醫生朋友的判斷,開始大量閱讀泛自閉症的書籍。

兒子從小學到高中,只要在學校發生狀況,跟老師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提到兒子類亞斯的症狀。就好像只要端出這個病症,我們就有教養責任的豁免權。

直到兒子上大學之後,大二下學期又再度發生拒學的狀況。我剛好閱讀到《經濟學人》一篇以”Coming into focus-Researchers are starting to question if ADHD should be seen as a disorder”為題的文章。

於是,我一邊觀察兒子的情況,一邊跟他分享這篇文章的重點,讓他瞭解自己的特質。並經過他的同意,在《不痛不癢的人生》podcast錄一集描述文章內容以及他的部分成長經歷。

文章提到在2020年至2022年間,在美國的2萬6千家醫療院所中,初診經診斷為ADHD的足足提高了60%。但於此同時,科學家卻指出,就像自閉症和閱讀障礙等精神性的疾病,ADHD是很難診斷的一個病症。《經濟學人》雜誌的原文重點是:

Scientists looking to simplify matters with a checklist of biological markers of ADHD have come up empty-handed.

Some scientists argue that these will involve tackling the arbitrary diagnostic criteria that exist for ADHD and other cognitive and neurobehavioral disorders, such as autism and dyslexia.

To get round these problems, some experts think that children and adults may be better served by “transdiagnostic” approach that involves providing help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s specific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difficulties without bothering with diagnostic labels.

我比較好奇文章提到的“transdiagnostic” approach跨診斷的方式,查了一下Google文章,似乎只停留在研究的層面,台灣是不是還沒有醫生開始進行這樣的診斷?目前無從得知。(如果有人知道,懇請在下方留言)

正因為很難診斷,科學家們大膽提出一項假設:ADHD該不該去污名化,它或許根本不是一種病症?!

For a growing number of experts, the evolv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ADHD is leading them to question whether it should be seen as a disorder at all.

就像「亞斯伯格症」這個病症的詞彙,從1944年開始使用到2013年,大家不疑有他地使用這個詞,作為某些行為或思維的統稱。但從2013年到2021年間,卻反反覆覆被認定為泛自閉症族群的亞型還是獨立的病症名稱,近十年來爭論不休(目前是除名的)。

Instead, they say, ADHD may simply represent another point on the spectrum of neurodiversity: the range of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behaving that count as normal.

既然是正常的,那過動症、亞斯等症狀造成不適應社會的現象,該怎麼處理?文章中也有一些建議:

Researchers have shown that changes in a person’s environment can have dramatic benefits.

所以,應該改變的不是有特別行為的人,而是應該調整環境?!

Children do better in life if parents and teachers provide a supportive, warm environment with structure and reward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achievements.

Far more can be achieved if schools and workplaces are redesigned to accommodate those with symptoms of ADHD, says Nancy Doyle from Birkbeck University, rather than expecting those individuals to adapt to their environments.

這裡講的「環境」感覺像是硬體設施,但我覺得比較像是人為的制度面向,文章中也舉了學校作為改善環境的例子:

In schools, closing classroom doors and windows cuts distraction noise; organizing lessons to include standing and moving helps children who find it hard to sit still for a full period.

文章最後的總結是:如果要讓類過動症狀(ADHD-like symptoms)的人適應社會,與其吃藥改變他們的生理狀態,不如創造一個他們能解除困擾的環境。

avatar-img
吳頻曲的沙龍
19會員
114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頻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去年11月考了人生第二次的多益測驗,多益官方電郵推播訊息就時不時送給我洗腦訊息。例如才考完不到一個月,email標題「恭喜您取得TOEIC口說與寫作測驗挑戰獎勵金資格」新台幣500元。 乍看這筆獎勵金不少,若一時不察,似乎可以去考一考,但其實測驗費是3300元,扣掉獎勵金500元之後,你還要花
本文探討作者從Netflix轉換至HBO Max的原因,並比較兩者優缺點。作者說明Netflix演算法精準卻可能造成內容偏食,HBO Max內容深度較佳,且年費方案更划算。文中也提及不同平臺的優勢,例如學習美式英語、親子觀影等,並推薦幾部HBO Max的精彩影集和紀錄片。
本文分享觀看Netflix脫口秀特輯的個人心得,推薦適合不同族群的喜劇演員及特輯,並以Jamie Foxx的《話當時》為例,闡述其內容與個人podcast《不痛不癢的人生》的觀點契合。
本文探討自學英語、裸考多益與託福的過程。面對不同國家的英語腔調,筆者建議先打好基礎,透過與外國人交流及觀看當地的影集來熟悉。回顧筆者在澳洲的交換學生經歷,強調語音和語速在聆聽理解中的影響,並鼓勵學習者保持正向心態,逐步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最終,筆者分享了自身多益考試的反思與成就感。
文章探討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以及受害者和施害者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透過個人經歷反思,提出反霸凌措施的無效性,並引用研究顯示受害者經歷的心理創傷與生理指數的相關性,最終強調生活中的自我修復與成長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探討了Time雜誌在孤獨與心理健康話題上的見解。文章引用了作者的觀點,強調孤獨並非全然負面,並與生理需求相提並論。提及transformative的孤獨感,尤其在當今社會,如何正視個人獨處的價值與重要性,並透過各種獨處活動達到心理健康的重建。
自從去年11月考了人生第二次的多益測驗,多益官方電郵推播訊息就時不時送給我洗腦訊息。例如才考完不到一個月,email標題「恭喜您取得TOEIC口說與寫作測驗挑戰獎勵金資格」新台幣500元。 乍看這筆獎勵金不少,若一時不察,似乎可以去考一考,但其實測驗費是3300元,扣掉獎勵金500元之後,你還要花
本文探討作者從Netflix轉換至HBO Max的原因,並比較兩者優缺點。作者說明Netflix演算法精準卻可能造成內容偏食,HBO Max內容深度較佳,且年費方案更划算。文中也提及不同平臺的優勢,例如學習美式英語、親子觀影等,並推薦幾部HBO Max的精彩影集和紀錄片。
本文分享觀看Netflix脫口秀特輯的個人心得,推薦適合不同族群的喜劇演員及特輯,並以Jamie Foxx的《話當時》為例,闡述其內容與個人podcast《不痛不癢的人生》的觀點契合。
本文探討自學英語、裸考多益與託福的過程。面對不同國家的英語腔調,筆者建議先打好基礎,透過與外國人交流及觀看當地的影集來熟悉。回顧筆者在澳洲的交換學生經歷,強調語音和語速在聆聽理解中的影響,並鼓勵學習者保持正向心態,逐步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最終,筆者分享了自身多益考試的反思與成就感。
文章探討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以及受害者和施害者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透過個人經歷反思,提出反霸凌措施的無效性,並引用研究顯示受害者經歷的心理創傷與生理指數的相關性,最終強調生活中的自我修復與成長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探討了Time雜誌在孤獨與心理健康話題上的見解。文章引用了作者的觀點,強調孤獨並非全然負面,並與生理需求相提並論。提及transformative的孤獨感,尤其在當今社會,如何正視個人獨處的價值與重要性,並透過各種獨處活動達到心理健康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