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中的關平與周倉】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過年期間走了一趟武廟。

你知道,我常常會寫一些關於關羽的五四三,所以有空的時候最好去拜一下關公繳點保護費這樣。

不過這次,我才進去又萌生了一個念頭。

在過去嘴「關羽=張飛」的時候,有提到一件事:周倉的造型,跟張飛簡直有87%像。

但我怎麼沒想到,關平的造型跟劉備也是啊!

延伸的話題是,身為內埔客家人,小時候玩耍的場域,有三山國王廟前也是很正常的。

那是我家附近最大的空地了,第二大是土地公廟前。

三山國王到底拜什麼,民俗專家有很多解讀跟考證,跟歷史一樣,答案不只一種。不過阿婆跟我說,拜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

三山國王的神像確實大多是紅白黑臉三尊。

順帶一提,我有看過一個研究是說,三山國王並不是客家人專門拜的神明。

老實說我內心深處同意。

因為我們時不時都會去拜媽祖,但印象中從來沒有大張旗鼓地去祭祀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廟總是靜靜地佇立在那,看著廟前的孩子們。

說印象這件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三國志》裡面沒有提過關羽紅臉。也完全沒有提到過周倉這個人。關平有,但祭祀用的人設走《三國演義》路線,是關羽的義子。而《三國志》說,關平是長子。

當我注意到,關平跟劉備的「白臉」相同時,就想起上次聊劉備關羽「恩若父子」這件事。誰是父?關公廟裡,自然關羽是父。

回過頭來說,祭祀用的人設,為什麼跟歷史不同?千萬不要想說,官方記錄一定比民間傳說可靠,如果歷史學者都這樣想,就不需要做田野調查了。

在想這一樁的時候,最困難就是要把《三國演義》所造成的曼德拉效應壓下去。

(曼德拉效應,指群體共有非事實的記憶)

首先,關羽信仰從甚麼時候開始?

沒把演義效應去掉,肯定會回答:他死後就有人在祭拜他了。

這個基本不可考,而且應該是根據「諸葛亮死後立祠」衍生出來的。

一查之下大概可以注意到,兩漢的祭祀分幾種。

一,國家宗廟祭祀。撇開帝王,政府核准的功臣大官也會進國家宗廟。

二,家族祭祀。包含家族的宗廟、墳墓,最基本的款。

三,方術祭祀。淫祀類,非官方認定的山川鬼神,仙人(方術士消失之後)皆為此類。

四,地方官祭祀。西漢不多,到東漢大量暴增。

文翁故事說過,漢武帝是下詔允許地方官祭祀的,並不是「非法祭祀」。但相對的,百姓想立祠,不代表申請一定會通過。

就像劉備以左將軍之名行走江湖,更幫孫權申請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當時的漢獻帝朝廷會受理嗎?

(舉例是這樣,但當年很可能是被受理的……因為曹操赤壁戰敗後根本沒有回朝廷)

假設關羽在荊州愛民如子,很有貢獻……好啦,史書沒有,演義也是說大家怕他作祟。講白了,關羽在三國時代擁有合法祭祀地位的可能性,就是那麼那麼低。

蜀漢雖然有追諡關羽,但畢竟劉禪不是最後贏家。

純談可能性太多,我看到最早的關羽信仰起點,是唐代重修「玉泉寺關廟」的碑文。(維基百科,關羽信仰條目)

「玉泉寺覆船山東,去當陽三十里,迭嶂回擁,飛泉迤邐,信途人之淨界,域中之絕景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將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將軍姓關,名羽,河東解梁人。公族功績,詳於國史。」

應該馬上看到地名關鍵字了吧?

山東……不是啦,當陽啦!

不識當陽長坂坡,豈知常山趙子龍。

據說在當陽玉泉山建寺的智者大師,在這裡見到關公偕子關平顯靈。大師回報當時主掌南方的晉王楊廣後,得到允許,方為關公建廟,刻碑為記。

三國演義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對,從佛教開始的,非常好。

為什麼好?因為周倉。

你看碑文也沒提到周倉,但後來開始祭祀,卻還是多了這麼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角色。

已知脈絡來看,應該要到宋徽宗成為「道君皇帝」的封神計劃,關羽信仰才正式加入道教,並且有了爵位封號。

據說,查不清楚的都只能據說,周倉在這時候也得到了官位。

周倉到底從哪裡來的?

好我要折回開頭了。

關羽信仰條目裡,有提到元代文人郝經的《陵川集》說,義勇武安王當時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閭井皆有廟」。

這是「義勇武安王廟碑文」。

而這個封號,是宋徽宗給關羽的最後一封。

裡頭提到:「初為廟貌,並昭烈皇帝、車騎將軍及王,為三萬戸張公來享于廟。退謂徳曰:廟無二主,尊無二上,君臣同祀,而王侍側如昔,享覲不専,非制也」。

我稍微加個標點比較好讀。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本來這個「關公廟」,拜的就是劉關張。

昭烈皇帝=劉備。

車騎將軍=張飛。

王=義勇武安王=關羽。

本來最大是皇帝劉備,但關公這次封王了,誰才是正主兒?欸不是說皇帝就比較大喔,劉備又不是宋朝宗廟,頂多給個尊敬。

於是宋徽宗就把桃園三結義給拆夥了,關羽自此獨享一廟。

妙不可言。

首先你會發現到,宋朝以前確實存在著「劉關張」廟,也是關羽信仰的原型。老實說我認為,三山國王廟就是從這邊衍生出來的。

但因為宋朝下詔,要改成義勇武安王關羽獨享廟,這時候劉備跟張飛的神像要何去何從?拿去丟掉是對神靈不敬,繼續擺在關公身邊是違反朝廷律令。

關平跟周倉,或許就是人們的答案。

許多的劉備神像換了衣服,成了關公的白臉隨侍。

許多的張飛神像也換了衣服,成了關公的黑臉隨從。。


你覺得有沒有道理?應該有個兩成可能吧。


不過更有趣的是,第一,桃園三結義不是正史,但能夠一路流傳成,就像柳豫常說的,自有其本,必非空穴來風……原來,大家一開始拜的是劉關張三位一體廟。

第二就是,究竟有沒有周倉這號人物?

目前看起來,是沒有的:提到他的《山西通志》,在《三國演義》之後好久了。

但這才是我來看這件事的原因。

一個虛構的人物,就這樣被植入了地方志,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相信他曾經存在,曾經活過。

那麼,他就是活過。跟史書上記載的人物……只要屍骨沒挖出來,那就並無二致。

精彩不亮麗,起落是無常。

但留在人們心中的,不是你的人生。

223會員
803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