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上智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魏蜀吳三國,基本上有四個人被封過太傅:皇帝的老師。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司馬懿。
司馬懿在魏明帝曹叡末年,本是太尉,國家軍隊的最高領導人。等到曹芳即位,一個月後便改封司馬懿為太傅。
其後曹爽當政,暢秋十年。
「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宣王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任誰都覺得,司馬懿是被架空了。
但事實上,詔書這麼寫:「以太尉為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
《齊王紀》除了詔書,亦有載司馬懿初期仍有兵權。事實上,正始三年接班的太尉蔣濟,也是司馬懿在朝中為數不多的親友。
正始六年,司馬太傅更得「乘輿上殿」。這個叫「皇家的小車車」,天子派勞斯萊斯接司馬太傅上殿。
乘輿就算賜給王公,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至於搭車入朝上殿?兩漢幾乎沒有這種事。西漢丞相田千秋,因開此殊榮,後人改稱「車丞相」或車千秋。
要知道,曹爽意在架空司馬懿沒錯,問題不是你架了,就會空。奉司馬懿為太傅,這步棋,曹爽跟他的五大寇只怕沒有走對。
司馬懿的名聲到達頂峰,軍權方面也有蔣濟跟兩個兒子跟曹爽等人分庭抗禮。那就值得我們再次思考,司馬懿真的是任人擺布,走到正始之變嗎?
又或者,司馬懿其實早就算到,只要坐在太傅的位子上,曹爽等人就怎樣也扳不倒他?
上一回說到,諸葛亮的霸府,跟曹操派七百兵封鎖皇宮不一樣。諸葛亮是憑著老師的地位,「教育」皇帝阿斗,藉此無所不能。
而在諸葛亮的「教科書」,《兵法二十四篇》中,蜀漢在曹魏的「上智之間」,有沒有可能,就是司馬懿?(請參照【諸葛亮兵法10-治軍(下)】
這腦洞開到天外天了。
而且要查出證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司馬懿家族身為歷史的勝利者,會留下這種醜事給人抓嗎?這麼私密的事情,史官又要如何得知?
純粹就是圖個有趣來聊聊。
要先定義的是,司馬懿處在優勢陣營。弱勢方的諸葛亮,要提出甚麼樣的利益讓司馬懿願意小幅度的合作?
司馬懿於公事上,跟蜀漢勢力最重要的接點,始於新城伐孟達。此事載於多處,《晉書》算是做了個整理版,有一句話還滿值得反覆咀嚼的。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
我以前真的沒看懂,還以為諸葛亮是要說服孟達。
諸葛亮其實很厭惡孟達的反覆,又擔心他在新城作梗,所以「故意」讓孟達跟蜀漢的盟約洩漏出去。
我們通常比較注意司馬懿對孟達的安撫跟神速進攻,倒是少提諸葛亮作的這個球。
有趣的是,司馬懿不管在安撫孟達還是勸說己方出動,說的都是「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的內容。
司馬懿跟孟達說,諸葛亮在騙你:「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司馬懿跟手下說,諸葛亮跟孟達在互相懷疑:「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我們後世未來人,知道那確實是諸葛亮的想法。但當下司馬懿如何得知?司馬懿是上智之人,智力僅次諸葛亮,算得準準準當然是大家最愛的說法。但如果其實是諸葛亮在給司馬懿通風報信呢?
《火鳳燎原》讀者對這設定肯定不陌生。
我覺得陳某的想法是合理的:嚴格來說,司馬懿不可能做諸葛亮的小間諜,但是他們兩個人交換情報互相利用,把局勢引導到對自己的有利的情況,則非常合理。
一旦我們假設了這件事,諸葛亮「伐魏」不入荊州,就值得玩味了。
蔣琬有想走那邊,曹叡也一度想要從那邊攻打漢中,甚至,原本孟達劉封就應該走這個漢水通路去救關羽。
這條路線,在三國時代看似沒能成功通達漢中跟荊州。但順流打到上庸跟逆流打到上庸,都有成功的案例。
真要說起來,順流一定比較容易,蔣琬當時諸將就表示走那條路的問題是「回頭太難」。
也就是出賣孟達,把上庸送給魏國,是諸葛亮讓利給司馬懿。
畢竟蜀軍沒有強大到三路進擊的程度。走漢水下荊州,又會重複跟東吳爭地的情況,放掉沒有不好。
而就在諸葛亮放掉孟達之後,《晉書》又來了一個妙技,陳述曹叡召司馬懿回京,詢問該先破吳,還是伐蜀。
司馬懿表示,應當伐吳,所以他繼續帶兵鎮守宛城。
於是,諸葛亮有機可趁,展開了他的第一次,兩路並進北伐。
與其問,司馬懿還諸葛亮這個作空,對他有甚麼好處?不如說,司馬懿吃定諸葛亮北伐不能勝。
當時的司馬懿可能也沒想到,諸葛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涼州而非關中。
順便說一下,這次終於看到,其實阿斗的北伐詔命有提到,當時確實有不少西涼蠻夷已經來加盟蜀軍了。
好馬兒,好馬超。
所以第一次北伐,跟馬超當年有點像:魏屬城池軍民不降。加上馬謖跟張郃的交戰失利,最後導致了蜀漢大軍退出,諸葛亮面對輿論壓力。
這個時候,諸葛亮透過《兵法二十四篇》跟劉禪表示:我們在曹魏,有內應。於是,北伐繼續。
接下來的散關之役,克定武都,大概就是個不勝不敗之局。曹魏也提出了反擊的方案,同樣是個無功而返。
就在這次伐蜀退出之後,司馬懿終於站上了對抗諸葛亮的第一線。這也是司馬懿看起來最像內間的一場戰役。
很複雜我懶得講,應該很多地方都查得到鹵城之戰。
那兩個人你來我往,各顯神通,說是互相配合在演戲都沒有很奇怪。
最簡單而且大家都愛的就是張郃被逼著戰死:司馬懿派張郃追擊,正常來說算不到張郃會死。
但如果司馬懿跟諸葛亮有暗通款曲,那就算得到。
甚至,都可以把張郃之死,看作諸葛亮給司馬懿的「代價」。
問題是諸葛亮換到什麼?
司馬懿不可能給諸葛亮魏國,國家被翻了對他有個狗屁好處,還不如直接投降諸葛亮算了。
魏國不能亡,關中不能讓。
那麼,揚州如何?
第四次北伐同年,孫權派人詐降汝南。刺史王凌中計,但都督滿寵穩住了。
這邊就假設汝南本來是司馬懿要「賣」給諸葛亮的。
前面提到,司馬懿本身是伐吳派(跟曹丕一樣),長年駐守許昌宛城,但始終未能建功。張郃是從他手下調去抗蜀的。
此外,滿寵在汝南對吳的戰績,也比司馬懿好。
對司馬懿來說,汝南適當的吃鱉,會讓他的伐吳立論更堅強:如果對蜀是失將,對吳是失將+失地的話。
在情報有限之下,司馬懿可以認為這是個合適交易。
但諸葛亮其實在算計他:以非魏勢力來說,當時諸葛亮纏住司馬懿,鮮卑軻比能原本也要出兵,若同時,孫權也順利推進合肥呢?
如果李嚴沒有扯後腿,軻比能有發揮效果,滿寵沒有識破……這一年,三國肯定會發生重大變化。
最好的情況,就是三國真正達到勢力平衡。
畢竟雖然嘴三分天下,其實大約是蜀國1,吳國2,魏國3到4的比例。
這不是歷史有沒有如果的問題,而是這些智者謀主本來就在算計「如果」,試著讓「如果」成真。
只是世事不能盡如人意。
好,走這條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推論:司馬懿應該開始察覺孔明的陷阱了。他在祁山道不知道情況,回來當然會整理當時整體的狀況。
所以第五次北伐,司馬懿索性將計就計,讓進入扶風郡的蜀軍無路可出。
魏氏春秋曰:「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交書」這個詞有點意思,其實很少古文會把它當一個詞。簡單直白就是「書信往來」。
《三國志注》出現了五次。
「往歲伐鼓北征,討公孫瓚,彊禦桀逆,拒圍一年。(曹)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託助王師。」
「黃初中,孫權通章表。(曹)偉以白衣登江上,與權交書求賂,欲以交結京師,故誅之。」
「(張)溫宿與豔、彪同意,數交書疏,聞問往還,即罪溫。」
「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跟罪人有來有往,都是同罪的。
或許認為,諸葛亮最後跟司馬懿能這樣有來有往,算是一個英雄識英雄,打出感情來了的感覺。
也或許,是因為司馬懿被勒令不能出陣,用筆戰解氣,結果被諸葛亮弄得更生氣。
這裡要說的是,諸葛亮試圖把「與司馬懿有私交」這件事搬上檯面。
要幹嗎?要讓曹叡陣前換將。
你知道,五丈原之役是屯田戰,長安方面緊守不出是很奇怪的。沒有人真的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好嗎?
當時由於是蜀吳聯合作戰,所以曹叡本人是趕往壽春,同時金牌連發嚴格禁止司馬懿出兵交戰。
可見,諸葛亮「交書」這招,其實是有生效的。
只是,他沒那個命,把棋局走到最後……
不論司馬懿是不是真的曾經有「出賣」過魏國的情報,他跟諸葛亮都成就了這個「名局」。
因為有你,所以有我。
就像之前說過,諸葛亮之名能傳世,跟司馬懿兄弟父子對他評價都極高,是很有關係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5會員
919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唐太宗曾說:「小人最聰明,也最識時務,他們發覺他們那一套在這個環境中行不通時,必然會改玄易轍。」 以小搏大 東亞政治史上的第一英主,時至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尚無人可與比擬的偉大政治領袖就是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帝
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共認,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的種種舖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第一百回的孔明增灶遏魏師,雖不見於史冊,但是,其中諸多不合邏輯之處,卻是在層層著色中點出了司馬懿的叵測之心——根據史實,曹操對司馬懿始終不放心,曹操曾對華歆說: 「司馬懿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狹路相逢狠者勝?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指洛水發誓,並請蔣濟掛保證——蔣濟何許人?他身為太尉,又在曹魏政權中擔任超過十年的護軍將軍,曹家四朝元老,也是司馬懿得以掌握中軍的關鍵人物,他可沒想到司馬懿會騙他,也因著司馬懿指洛水發誓,他才願作中保!豈知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Thumbnail
數年前看完歷史電視劇《軍師聯盟》,現今回想劇中人物的神情依舊歷歷在目,飾演曹操的于和偉、司馬懿的吳秀波、張春華的劉濤、荀彧的王勁松,不得不為他們的演技感到佩服。 今天要聊的這本書不知道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有沒有關連,查了一下都是在2018年4月25日出版,而後者這書是電視劇的原著小說,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左 傳 【介之推不言祿】     晉文公賞賜那些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談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他賞賜。     介之推說:「晉文公當國王本來就是上天的意思。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正當,上面的人賞賜奸邪的行為,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跟他們相處啊。」     介之推的母親說: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唐太宗曾說:「小人最聰明,也最識時務,他們發覺他們那一套在這個環境中行不通時,必然會改玄易轍。」 以小搏大 東亞政治史上的第一英主,時至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尚無人可與比擬的偉大政治領袖就是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帝
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共認,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的種種舖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第一百回的孔明增灶遏魏師,雖不見於史冊,但是,其中諸多不合邏輯之處,卻是在層層著色中點出了司馬懿的叵測之心——根據史實,曹操對司馬懿始終不放心,曹操曾對華歆說: 「司馬懿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狹路相逢狠者勝?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指洛水發誓,並請蔣濟掛保證——蔣濟何許人?他身為太尉,又在曹魏政權中擔任超過十年的護軍將軍,曹家四朝元老,也是司馬懿得以掌握中軍的關鍵人物,他可沒想到司馬懿會騙他,也因著司馬懿指洛水發誓,他才願作中保!豈知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Thumbnail
數年前看完歷史電視劇《軍師聯盟》,現今回想劇中人物的神情依舊歷歷在目,飾演曹操的于和偉、司馬懿的吳秀波、張春華的劉濤、荀彧的王勁松,不得不為他們的演技感到佩服。 今天要聊的這本書不知道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有沒有關連,查了一下都是在2018年4月25日出版,而後者這書是電視劇的原著小說,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左 傳 【介之推不言祿】     晉文公賞賜那些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談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他賞賜。     介之推說:「晉文公當國王本來就是上天的意思。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正當,上面的人賞賜奸邪的行為,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跟他們相處啊。」     介之推的母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