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警備道~六龜里事件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農曆春節,我跟太太和朋友四個人到了高雄的六龜警備道的石藥師至鳴海路段,總共探訪石藥師、四日市、桑名、宮與鳴海分遣所,順道撿了鳴海山三角點。

raw-image


日治時期的警備道源自於清代的隘勇線,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漢人進入山林獲取資源時免於山地人的攻擊,日據時期實行隘勇線前進以圖獲取更多可以掌控的土地,隘勇線上的警察單位稱為隘勇監督所、隘勇監督分遣所、隘寮,較平靜的區域則普設蕃務官吏駐在所,大正4年,隘勇線改名警戒線,廢除部分監督所與分遣所後改稱警戒所,撤掉隘寮,大正 15 年(1926)2 月,依臺灣總督府所公布的第 14 號訓令,修正警察配置及勤務規則,將修正後的警戒所與分遣所統稱為「警察官吏駐在所」,從此「 隘制」與「隘勇線」完全融入「蕃地警察 」與「警備道路」(理蕃道路)的體系。

raw-image


六龜警備道於1916 年10 月20 日動工,12 月25 日完工,為南北向,全長約58 公里,日治時期行政區屬於阿緱廳六龜里支廳,阿緱位於今天的屏東市,六龜就是今天高雄的六龜, 北起桃源的日本橋分遣所,南至濁口溪溪口的大津分遣所,分別以『東海道五十三次』的驛站名稱命名。

raw-image


全線設置有電話線及通電鐵絲網,在六龜警備道上,通電鐵絲網的兩側高 大樹木皆被伐採,通電鐵絲網內設有一寬度 約2公尺之監視道路。六龜警備道完成後,由 於道路封鎖造成布農族生活上的威脅,因此, 各分遣所據點常成為原住民攻擊的目標,至 1920年後,警備道沿線的偷襲事件才逐漸減 緩。設置目的是為了保護當時的樟腦產業、土壟灣發電所與荖濃溪開墾區的居民安全

raw-image


在這裡曾經發生了六龜里事件,起因是大正3年(1914)時,台灣總督府想要從南部的布農族開始扣押槍械,再擴及排灣族,命令民政部蕃務本署蕃務總長,龜山理平太擔任指揮官,以“施武郡群”為首要扣押目標。為了順利回收槍枝,阿緱廳召集各部落頭目及有力壯丁至六龜里支廳,給了以下訓諭:「應漸將槍械還與政府,如此不但可得政府之相當賠償,且日後過狩獵等槍械之必要場合時,可向駐在所借用」。如果繳還槍械給政府,政府將賠償火繩槍每挺5圓、管打槍15圓、毛瑟槍20圓,因此,在經過此次槍械扣押計畫後,六龜里支廳扣押槍械626挺、槍管110挺,合計736挺。

raw-image


施武郡群對於槍械扣繳心懷不滿,在大正3(1914)年底襲擊上寶來駐在所並殺傷員警,更在大正4(1915)年8月後威脅山下村莊居民並攻擊腦寮,8月18日起發動六龜里事件,受害者多逢27人。經過調查後,確認兇手是馬里山社和內本鹿社原住民,當時的原住民番社代表(當時稱為通事)柯知以「日本與臺灣土匪陷入苦戰,六龜里將被土匪佔領,日本人將於秋季被逐出本島」的說法,邀集原住民一同起義,推翻日本政權。最後,六龜里支廳長在大正5(1916)年將深藏於內本鹿社的抗日通事引誘下山,操控與其交惡的通事和原住民趁通事下山到馬里山社進行交易時逮捕歸案。特別營戒線的設質加上通事的處置,一定程度使六龜里山地的情勢回復穩定,但仍不時有零星出草的情形發生。

raw-image
raw-image


參考資料

台灣記憶

國家文化記憶庫

東海道五十三次宿場地圖

大正七年,六龜里的池田屋與樟腦 產業盛況

日治時期六龜樟腦開發與移民關係

台湾古道~台湾の原風景を求めて

隘勇線、理蕃道路與舊社──從歷史地理學的視野與觀察,文/鄭安睎

日治時期六龜地區部落的社會變遷—以六龜交易所帳冊為觀察

從隘勇、警手到蕃地警察

尋訪六龜試驗林中的隘勇路―六龜警備道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2wAKazQV-RyhMw6FX0Vc6r-pjILat9A&g_ep=CAESCjExLjExMi4xMDIYACDdYioJLDQ3MDc1OTE1QgJUVw%3D%3D&shorturl=1&ll=23.05864705263066%2C120.73936731085219&z=11




#修物誌  #健行文史 #六龜警備道 #六龜里事件 

9會員
84內容數
在因緣際會之下了解到台灣這塊島嶼上也有著迷人的故事,那些路上曾經行走過的人們與他們遺留下來的足跡,寫著前人的歡喜、悲傷與生命,我認識的並不全面,但也想把我所知道的台灣史與世人分享,讓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知道,我們自己的台灣也很有內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