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美國的證券市場,在投資者結構和公司股權分布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台灣的股市散戶還是主力,雖然前幾年在基金熱潮下,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已經大幅提升,但和美國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是老生常談了。
台灣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有明確的實際控制人,而且實際控制人絕大多數都是公司創始人,持股比例超過 30%,在公司裡說一不二。在這種情况下,所謂的公司治理難免流於形式,反正都是老闆說了算,沒有自己反對自己的道理。
而成熟的美股上市公司,前幾大股東一般都是先鋒、藍山、黑岩等大型基金,創始人股權占比很小。這自然要求上市公司在管理層和董事會之間、董事會成員之間,需要形成較為謹慎的權力平衡結構。
這種權力結構的平衡,也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上市公司下面這些行為差異:
未來展望
那麼,未來台灣股市的結構,是否有可能向美股靠攏?就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