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慈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我們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修行的傲慢

一直把焦點放在外面的芸芸眾生? 一味要求自己符合修行人應有的仁慈風範,內心暗藏了許多未化解的問題而不自知。於是,雖積極投入渡世的工作,內心並未因此變得更加仁慈,不時用道德尺度在丈量自己與他人,無法流露出真誠的愛心。

有時,為了維護修行人的仁慈形象而盡力表現出慈悲為懷,但在生活中又是另一回事,愈是至親之人,愈是讓自己傷害得最深。誠如《仁慈》書中所言:還有什麼比「仁慈相待」更簡單的原則?然而,話說回來,又有什麼比「仁慈相待」更難的事?

我們於攀登階梯的過程中,修行途徑與終點都在自己的心內。聖靈的愛就是修行的途徑,一步步引領我們邁向愛的終點。原來我一生尋尋覓覓的,乃是真實的自己。所謂自性自渡,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自性在冥冥中已為我們指引了回家的道路


[若水談]為什麼我無法仁慈?

raw-image

《奇蹟課程》所說的仁慈或不仁慈,跟你做甚麼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每次追的都是根源

你說:「我不仁慈是因為剛才我在痛苦中,我自己受傷了。然後,我要跟我的受傷的小我在一起。」這些都對!但這些也都是過程。

你之所以會受傷,是因為你覺得他是另外一個人,他有能力傷害你,他跟你不同,他是另外一具身體,而你的這些定義就已經是做了一個判斷

基本上,當你選擇判斷時等於在說:喔!我知道他的問題、我知道答案、我應該如何幫他、教他……。只要起這樣的,要小心,你很可能已經選邊站,已經落入小我整套的思想體系裡面。

小我的思想體系裡,不論你做甚麼,都不會仁慈。

所以,《奇蹟課程》完全不從任何有形的,心理的層面著手,它說:只要你認為你知道 對方是怎樣,而且他現在受甚麼苦,他的身體應該怎樣,他的表現應該怎樣,當你一進入這樣的判斷,我們是仁慈不起來的。

不仁慈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我們知道?。


解放

是一個整體,那整體被我們稱為"宇宙"的一部分,一個被限制在時間和空間裡的部分。

他把他自己,他的思想和感覺,經驗為某種和其餘的一切都是分離的東西,這是他的意識的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監獄,把我們限制在我們個人的欲望裡,並且只鍾愛和我們最親近的少數人。

我們的任務是必須去把我們自己從這監獄裡解放出來,藉由加寬我們慈悲的圈子,而去擁抱所有的生物以及在它的美感中之整體天性。沒有人能夠完全地做到這樣,但是為了這樣的成就所做的奮鬥,在其本身就是解放的一部分以及內在安全感的一種基礎了。
~愛伯特‧愛因斯坦



avatar-img
86會員
736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熵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你若能在白天每一小時的最初五分鐘作個「長式」練習,效果最好;開始時先重申一遍你受造的真相: 光明、喜悅與平安都活在我內。我的清白無罪有上主擔保。 然後,放下你種種愚昧的自我形象,用剩餘的時間試著體會一下上主賜你的生命真相,而非你賦予自己的命運。你若非上主創造的,就是你自己營造出來的。
在《奇蹟課程》裡面談到不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我們都知道非常地抽象,那個不是我們所能夠理解的。因為這個時間觀,其實隱含在所有的奇蹟裡面或者是操練的背後。尤其是它隱藏在所謂我們的寬恕法門裡面。 任何希望別人改變的想法都假設「別人已經錯了」,這個假設會成為你的經驗。 別當一回事吧。
來自上帝的神秘簡訊? 一個鄉下男子收到似乎能預知未來的訊息,一眾信徒慕名而來,卻也招惹了不少難纏的敵人。 經過妻子偽造神蹟以激勵喪志的男主角被識破,再加上最後AI公司告知男主角只是被AI選中的實驗... 觀眾是否從結局讀出神秘簡訊是否來自上帝?上帝透過AI科技一樣能夠和人說話?
第5課:我絕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煩惱 它的意思是說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好像是在為外在的事物而煩惱,可能是金錢、親子關係,或者任何的人際關係,可能是工作、身體的健康,甚至你的自我形象,好像我們的煩惱都是針對這些對象。
這些念頭就像我在這房間(街上、窗口、此地)所看到的事物一樣,不具任何意義
做人的限制 選擇體驗做人,其實就是來選擇體驗受限制。這句話並沒有批評的意味在裡面。做為人,體驗到受限制,本就是很自然的事。不過同時,理解這種局限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你總是可以擴展你體驗的範圍。
今天,你若能在白天每一小時的最初五分鐘作個「長式」練習,效果最好;開始時先重申一遍你受造的真相: 光明、喜悅與平安都活在我內。我的清白無罪有上主擔保。 然後,放下你種種愚昧的自我形象,用剩餘的時間試著體會一下上主賜你的生命真相,而非你賦予自己的命運。你若非上主創造的,就是你自己營造出來的。
在《奇蹟課程》裡面談到不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我們都知道非常地抽象,那個不是我們所能夠理解的。因為這個時間觀,其實隱含在所有的奇蹟裡面或者是操練的背後。尤其是它隱藏在所謂我們的寬恕法門裡面。 任何希望別人改變的想法都假設「別人已經錯了」,這個假設會成為你的經驗。 別當一回事吧。
來自上帝的神秘簡訊? 一個鄉下男子收到似乎能預知未來的訊息,一眾信徒慕名而來,卻也招惹了不少難纏的敵人。 經過妻子偽造神蹟以激勵喪志的男主角被識破,再加上最後AI公司告知男主角只是被AI選中的實驗... 觀眾是否從結局讀出神秘簡訊是否來自上帝?上帝透過AI科技一樣能夠和人說話?
第5課:我絕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煩惱 它的意思是說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好像是在為外在的事物而煩惱,可能是金錢、親子關係,或者任何的人際關係,可能是工作、身體的健康,甚至你的自我形象,好像我們的煩惱都是針對這些對象。
這些念頭就像我在這房間(街上、窗口、此地)所看到的事物一樣,不具任何意義
做人的限制 選擇體驗做人,其實就是來選擇體驗受限制。這句話並沒有批評的意味在裡面。做為人,體驗到受限制,本就是很自然的事。不過同時,理解這種局限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你總是可以擴展你體驗的範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深厚的人性美德 寬容,是一種深厚的人性美德。它不僅僅是對他人過錯的理解與包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當我們選擇寬容他人時,其實也是在學會寬容自己,這種過程既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也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誤會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優良品格 在這個世界上,充滿太多的仇恨、憤怒和邪惡能量。我們往往很容易被攻擊性、騷擾和惡意所影響,忘記了寬容、愛與善意的力量。然而,這正是這種優良品格,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開放的心胸 寬容是一種開放的心胸,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完美。我們都是人,難免會犯錯,做錯一些事。但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這「義」,是自己的“義”。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深厚的人性美德 寬容,是一種深厚的人性美德。它不僅僅是對他人過錯的理解與包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當我們選擇寬容他人時,其實也是在學會寬容自己,這種過程既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也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誤會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優良品格 在這個世界上,充滿太多的仇恨、憤怒和邪惡能量。我們往往很容易被攻擊性、騷擾和惡意所影響,忘記了寬容、愛與善意的力量。然而,這正是這種優良品格,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開放的心胸 寬容是一種開放的心胸,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完美。我們都是人,難免會犯錯,做錯一些事。但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這「義」,是自己的“義”。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