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慈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我們知道?

2024/04/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修行的傲慢

一直把焦點放在外面的芸芸眾生? 一味要求自己符合修行人應有的仁慈風範,內心暗藏了許多未化解的問題而不自知。於是,雖積極投入渡世的工作,內心並未因此變得更加仁慈,不時用道德尺度在丈量自己與他人,無法流露出真誠的愛心。

有時,為了維護修行人的仁慈形象而盡力表現出慈悲為懷,但在生活中又是另一回事,愈是至親之人,愈是讓自己傷害得最深。誠如《仁慈》書中所言:還有什麼比「仁慈相待」更簡單的原則?然而,話說回來,又有什麼比「仁慈相待」更難的事?

我們於攀登階梯的過程中,修行途徑與終點都在自己的心內。聖靈的愛就是修行的途徑,一步步引領我們邁向愛的終點。原來我一生尋尋覓覓的,乃是真實的自己。所謂自性自渡,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自性在冥冥中已為我們指引了回家的道路


[若水談]為什麼我無法仁慈?

raw-image

《奇蹟課程》所說的仁慈或不仁慈,跟你做甚麼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每次追的都是根源

你說:「我不仁慈是因為剛才我在痛苦中,我自己受傷了。然後,我要跟我的受傷的小我在一起。」這些都對!但這些也都是過程。

你之所以會受傷,是因為你覺得他是另外一個人,他有能力傷害你,他跟你不同,他是另外一具身體,而你的這些定義就已經是做了一個判斷

基本上,當你選擇判斷時等於在說:喔!我知道他的問題、我知道答案、我應該如何幫他、教他……。只要起這樣的,要小心,你很可能已經選邊站,已經落入小我整套的思想體系裡面。

小我的思想體系裡,不論你做甚麼,都不會仁慈。

所以,《奇蹟課程》完全不從任何有形的,心理的層面著手,它說:只要你認為你知道 對方是怎樣,而且他現在受甚麼苦,他的身體應該怎樣,他的表現應該怎樣,當你一進入這樣的判斷,我們是仁慈不起來的。

不仁慈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我們知道?。


解放

是一個整體,那整體被我們稱為"宇宙"的一部分,一個被限制在時間和空間裡的部分。

他把他自己,他的思想和感覺,經驗為某種和其餘的一切都是分離的東西,這是他的意識的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監獄,把我們限制在我們個人的欲望裡,並且只鍾愛和我們最親近的少數人。

我們的任務是必須去把我們自己從這監獄裡解放出來,藉由加寬我們慈悲的圈子,而去擁抱所有的生物以及在它的美感中之整體天性。沒有人能夠完全地做到這樣,但是為了這樣的成就所做的奮鬥,在其本身就是解放的一部分以及內在安全感的一種基礎了。
~愛伯特‧愛因斯坦



50會員
439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1|關於變老這件事 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而是有更多成長的可能。 2|開始享受獨處 培養獨處的能力,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