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的編織中,錢往往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存在。
其價值在不同的族群、年齡、性別、收入層次、國家及年代之間皆有巨大的差異。當觀眾目睹故事中的金錢時,不免會與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做出比較,有的人可能覺得金額巨大,而有的人則可能認為微不足道。這種主觀的評價很容易使觀眾從故事情境中抽離,從而以一種過於客觀的視角來審視角色的行為,甚至可能使他們的思緒回到現實世界中,從而對故事的吸引力產生質疑。
若故事背景設定在非現代社會,如架空世界或遠古時代,金錢的價值則更難以被觀眾所比較,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因此變得模糊。畢竟,現代人如何能理解冰河時期的人類用多少貝殼交換一件獸皮是合理的呢?
我個人認為,故事裡盡量不要講錢,但若是要講,請記得問題永遠不在於數字多寡,而在於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我所謂背後的意義,就是以馬斯洛需求理論去理解。
例如:
主角積極搶下這筆訂單,因為獎金可以讓他湊齊頭期款,接著他就打算求婚。這是愛與歸屬的需求
3萬的贍養費說高不高,但他寧可故意失業打零工也不肯給,這是他僅有的報復手段。這是尊重需求
如果要故事中講錢,利用錢作為敘事元素,就必須賦予錢獨特的價值,用錢講故事也非一無是處,畢竟錢是人類共知的工具,其功能無須說明觀眾就已理解,使用得當可以減少解釋的時間,對於故事的推進產生助益,所以我整理了幾點使用建議,方便各位參考怎麼用「錢」。
以下便是幾種在故事中巧妙運用金錢的方法:
1. 象徵物:以寶石、金幣、不動產、名車、古董等高價值物品作為金錢的象徵。這些物品在觀眾心中已具有高價值的印象,無需明確標價,只需一個動作或一句話,便足以讓人感受到其價值。
2. 誇張類比:如在《三體》中,階梯計畫的宏大目標和使用連續核爆的手段,雖無具體金額,但已足以讓人感受到其驚人的成本和價值。
3. 必要或無用性:在特定情境下,展示金錢的必要性或無用性,如戰爭爆發時,僅認物品不認錢,來塑造社會崩壞的氛圍。
4. 價值的相對性:透過不同角色對於相同金額的不同反應來展現其背景、價值觀和當前狀態。
5. 權力象徵:將金錢作為展示權力鬥爭的工具,如企業收購、遺產爭奪等,以突顯其作為權力象徵的角色。
6. 財富與人性探討:透過對財富追求的描繪,反思其對人性的影響,以及對幸福的不同理解。
7. 替代貨幣系統:創建獨特的貨幣系統,如能量單位或時間,來避免與現實世界的直接比較,維持故事的獨特性。
8. 重要介質:錢是主角與他人糾葛的主要介質,若金錢不會出現於主要糾葛中,等於直接拿掉也無妨。
以上這些方法都旨在避免將金錢「量化」。
實際上,故事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體數字來陳述,以免破壞觀眾的沉浸感。
故事裡的錢傾向於物品,而非貨幣。
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