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魂︳閱讀《布魯卡的日記: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日記,是一種紀錄日常生活的書寫形式,由於其私密性質,作者通常假設讀者只有自己,因此不需顧及前後文的完整性,這使得《布魯卡的日記》的閱讀體驗顯得不拘泥於冗長的描述,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帶過一筆。然而,這些圍繞主角生活的小事情,最終都彙聚成一種深刻的洞見。


在布魯卡的描述中,她寫了身邊的12位孩子,每個孩子似乎都背負著自己的悲傷過去。舉例來說,有一位短髮女孩,布魯卡只提到她因病剪掉頭髮,但沒有進一步解釋她緣何於此。又比如當布魯卡終於介紹自己時,讀者只看到她與父母的合照,這讓人下意識地想知道她為何被送到孤兒院。這些描述每每意有所指,卻又在那裡止步,帶有非常細膩且惋轉的哀傷。


在書中,同樣展現了柯札克醫生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他不僅幫助孩子們洗晾衣服,還教導他們擦皮鞋,他建立了兒童法庭,讓孩子一起裁判壞行為,甚至自己也可能被送上法庭。柯札克醫生強調公平正義,並且堅信兒童和成年人​樣,他堅持著「小」絕不等同於「笨」或「差」的理念。他所做的一切都顯示出,孩子們對他來說是平等且重要的,並且應該受到尊重。柯札克醫生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但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並且像家人、師長和同伴一樣互相扶持。


閱讀這本書時,難免會注意到那些持續出現又具象徵意義的符號

布魯卡照顧的勿忘我花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布魯卡照顧的勿忘我花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首先是勿忘我花:布魯卡是這些花的守護者,從書的開頭就開始給花澆水,並且把凋謝的花妥善埋葬。書末的日記合上時,花瓣從中飄落,呼應了文中最後一句「寫日記是為了不要忘記」,以及書末蝴蝶頁面上長出的一片勿忘我花海。這些都在暗示著不論是對柯札克、對這些孩子,還是對納粹德國歷史中的暴行,希望每位讀者都能記得。


書中對猶太背景的提及也是非常謹慎的。例如,有一段提到尊重孩子的宗教自由,願意祈禱的孩子可以一起祈禱,而不願意的掠過也可。布魯卡雖然只是複述了老師的話,但我認為柯札克醫生本身應是信徒,但他對別人卻表現出非常寬容的態度。不過,在那個接近絕望的時代,選擇篤信宗教可能有其原因,書中實際上用另一種方式告訴讀者這一點。


百合花茁壯的生命力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百合花茁壯的生命力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百合花:在舊約中,所羅門王曾在《雅歌》中將其描述為「谷中的百合花」,而《列王紀》和《以賽亞書》中也有類似的描繪。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一種「扎根於土地,結出美好果實」的意象,就像這些孩子在艱難的環境中成長,期望他們也能茁壯成長。


位於孤兒院裡的大樹︳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位於孤兒院裡的大樹︳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書中多處出現同一棵樹,這讓人聯想到伊甸園中立於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兩棵樹。一棵是分別善惡之樹,象徵著考驗;另一棵是生命之樹,代表著永生,也可視為上帝與人之間立下的約定。因此,書中反覆出現的樹,以及最後被一隻黑鷹帶走,這隻鷹似乎暗暗對應了納粹德國國徽上的帝國鷹,預示著被極權統治奪走的許多生命


筆尖變成了托拉指針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筆尖變成了托拉指針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托拉指針:布魯卡所使用的墨水筆,在故事的結尾,竟變成了一支托拉指針。這銀色的小手,又稱Yad或Torah Pointer,是猶太教中用來指讀希伯來經文的神聖器具,其食指總是筆直地指向前方。然而,在這故事中,這支小手卻指向了一列駛往特雷布林卡集中營的死亡列車。

讀經跟禱告明明是信徒與上帝建立聯繫的橋樑,是在面對試探時尋求力量,或在軟弱時獲得支持的方式。偏偏這本該指向寧靜與希望的動作,卻無情地揭示了那些孩子們悲慘的命運——他們年輕的生命即將被殘酷地剝奪。在這樣的處境下,禱告還能祈求什麼?面對即將降臨的恐怖,任何言語似乎都顯得蒼白無力。這個意象巧妙地將神聖與世俗、希望與絕望、信仰與現實殘酷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畫面。


破碎成六角星的窗戶玻璃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破碎成六角星的窗戶玻璃 ︳圖片來源《布魯卡日記》


大衛之星:大衛之星是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的代表符號。在書中,它首先以破碎成六角星的窗戶玻璃出現,接著出現在山谷的蜂巢和餵飼鳥類的穀物排列中;然而在描述兒童法庭那一段落,原是寫真理不只在權威的一方,老師傷害了孩子的心該拿出真誠道歉、即使是老師、院長同樣該接受孩子的評分,出錯的話便帶到兒童法庭接受審判吧。插畫部份的「評分信封」則藏了大衛之星,此處似語帶相關:納粹德國將猶太人評為劣等民族,最終將他們推向滅亡的舉動,這些惡行受到審判了嗎?正義得到伸張了嗎?同樣,將惡人提上了法座,但這過錯怎樣也無法彌補。我想作者有意書寫這層深意,對於追求人間公義,還有深深的遺憾,留給了我們許多思考的空間。


整體來說,《布魯卡的日記》跟齊米雷絲卡其他的作品非常不一樣,她此前好幾部作品例如《一半一半》、《心的房子》、《上學的路》、《親愛的女兒》都是圍繞在一個概念上打轉,有時是哲學層面也有視覺層面的延展,但感覺是小品,像詩篇、像散文。《布魯卡的日記》則有一整段歷史支撐,這也是理解柯札克醫生這人物時,不能忽略的部份。回頭我還會找機會讀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 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相信跟這部繪本放一起對讀,能對柯札克醫生以及當時的處境有更深的理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繪本原力的沙龍
23會員
57內容數
繪本原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28
維多利亞時期兒童文學插畫界有三大巨匠:分別是Walter Crane、Randolph Caldecott以及Kate Greenaway。這一篇我們將聚焦於Walter Crane的藝術生涯和貢獻。
Thumbnail
2024/10/28
維多利亞時期兒童文學插畫界有三大巨匠:分別是Walter Crane、Randolph Caldecott以及Kate Greenaway。這一篇我們將聚焦於Walter Crane的藝術生涯和貢獻。
Thumbnail
2024/10/17
1846年,愛德華·利爾出版了《荒誕書》,這本作品成為荒誕文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種通過刻意偏離本意,甚至以生造詞彙來製造滑稽效果。這本書源於利爾早年在諾斯利莊園工作時,為娛樂德比伯爵的孩子們而創作的附有插圖的詼諧韻文和故事。《荒誕書》直到創作15年後才正式結集出版。
Thumbnail
2024/10/17
1846年,愛德華·利爾出版了《荒誕書》,這本作品成為荒誕文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種通過刻意偏離本意,甚至以生造詞彙來製造滑稽效果。這本書源於利爾早年在諾斯利莊園工作時,為娛樂德比伯爵的孩子們而創作的附有插圖的詼諧韻文和故事。《荒誕書》直到創作15年後才正式結集出版。
Thumbnail
2024/10/06
最近因為讀了《六便士之歌》(Songs for sixpence - story of John Newbery)而重新回顧了兒童文學之父 約翰· 紐伯瑞(John Newbery)的一生。
Thumbnail
2024/10/06
最近因為讀了《六便士之歌》(Songs for sixpence - story of John Newbery)而重新回顧了兒童文學之父 約翰· 紐伯瑞(John Newbery)的一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這篇繪本故事描述了一個充滿感謝與愛的故事,主角波兒是一個勇敢和樂觀的女孩,內容豐富且貼心附上注音,適合2~6歲的孩子,非常適合親子共讀。作者姚念廣熱血系兒童文學家,目前已經出第7本書了,也保持著一貫的笑容與親切,相信你看了後,會跟學姊一樣,帶孩子探索新的世界,重新找回從小喜歡閱讀的自己。
Thumbnail
這篇繪本故事描述了一個充滿感謝與愛的故事,主角波兒是一個勇敢和樂觀的女孩,內容豐富且貼心附上注音,適合2~6歲的孩子,非常適合親子共讀。作者姚念廣熱血系兒童文學家,目前已經出第7本書了,也保持著一貫的笑容與親切,相信你看了後,會跟學姊一樣,帶孩子探索新的世界,重新找回從小喜歡閱讀的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面對孩子想要留舊東西的議題,作者通過一個小品故事,表達了對孩子們情感和記憶的重視,以及父母身上塑造孩子的模型,這對教育和家庭價值觀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面對孩子想要留舊東西的議題,作者通過一個小品故事,表達了對孩子們情感和記憶的重視,以及父母身上塑造孩子的模型,這對教育和家庭價值觀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Thumbnail
💛熟悉我的朋友看到這本書書名或許有點奇怪, 我怎麼會介紹一本教養書呢? 畢竟,我沒有孩子, 沒有孩子的人怎麼寫教養書的心得呢? 我不確定別人有沒有辦法, 但是於我而言, 我很有資格寫這本教養書的心得, 畢竟,作者花小姐是我超過十年的好友, 她的兩個孩子也是從出生看到現在, 所
Thumbnail
💛熟悉我的朋友看到這本書書名或許有點奇怪, 我怎麼會介紹一本教養書呢? 畢竟,我沒有孩子, 沒有孩子的人怎麼寫教養書的心得呢? 我不確定別人有沒有辦法, 但是於我而言, 我很有資格寫這本教養書的心得, 畢竟,作者花小姐是我超過十年的好友, 她的兩個孩子也是從出生看到現在, 所
Thumbnail
因為最近的虐童事件,讓我想起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作品《當我再次是個孩子》,之前就一直很想分享這本書,不過一頭團團轉在育兒、工作、家事與生活間,所以才一拖再拖。必須先說,不管是否為人父母,人人都可以讀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所有人,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小小孩...
Thumbnail
因為最近的虐童事件,讓我想起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作品《當我再次是個孩子》,之前就一直很想分享這本書,不過一頭團團轉在育兒、工作、家事與生活間,所以才一拖再拖。必須先說,不管是否為人父母,人人都可以讀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所有人,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小小孩...
Thumbnail
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默默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並且展現出創意和獨立的一面。孩子的內部世界需要被尊重和理解,而大人們也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傾聽,以促進孩子的自主成長。
Thumbnail
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默默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並且展現出創意和獨立的一面。孩子的內部世界需要被尊重和理解,而大人們也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傾聽,以促進孩子的自主成長。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可以教育小朋友,讓小朋友能有為他人服務的精神。作者芭芭拉•庫尼的曾祖父從德國移民來到曼哈頓,曾經要求她”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而主角艾莉絲確實做了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此外,翻譯的人方素珍是輔大教育心理學系畢業,喜歡旅行和圖畫書。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可以教育小朋友,讓小朋友能有為他人服務的精神。作者芭芭拉•庫尼的曾祖父從德國移民來到曼哈頓,曾經要求她”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而主角艾莉絲確實做了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此外,翻譯的人方素珍是輔大教育心理學系畢業,喜歡旅行和圖畫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