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12.12:首爾之春》——鏡頭下的政治動盪與社會意義

2024/04/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韓國電影《12.12:首爾之春》(서울의봄)以真人真事改篇而成,香港曾經短暫上映,這是一部深刻探討韓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電影,它重塑了1979年12月12日在韓國發生的政變,我們以2小時電影經驗了一場9小時的政變,讓我們不僅看到韓國近代民主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對韓國民主化進程的一次重大考驗的反思,令我們對當代政治和社會狀態帶來深層的思考。

政治動盪的背景與影響

《12.12:首爾之春》的敘事起點設定在1979年朴正熙總統被暗殺後的政治真空期,總統遭刺殺後,韓國政壇出現權力真空,一如不少發展中國家一樣,軍人介入了政治,全斗煥將軍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標誌著另一個權力結構的開始。電影透過角色的對話和事件的發展,把這一夜的細膩描繪不僅再現了當晚的緊張與不確定感,更深刻地展示了權力如何在不穩定中被重新配置,揭示政變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並影響著韓國的政治格局。

社會學的視角:權力、抗爭與轉型

政變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一場社會動盪的開始,全斗煥和盧泰愚等角色的塑造,展現了在極端政治動盪期間,別有用心的人在制度失效後如何被權力腐蝕。同時也反映了在高壓政治環境下,個體的道德選擇和人性的掙扎,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看到普羅大眾、知識份子和學生在政治動盪期間的無奈與恐懼,不同情感的交集可以說是個人命運的描繪、對民主理想的渴望與追求,以及對整個社會道德底線的一種探究。

《12.12:首爾之春》不僅記錄了一次政治事件,從電影中一幕又一幕的角色對話和行動,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例如權力集中造成社會不公,從而影響百姓的生活,市民在種種不公平下出現了抗爭意識,全斗煥和他的軍政府形象,便成為了對權威主義的批判。

民主化進程的映照

電影的背景設置在韓國民主化最關鍵時刻,展示了抗爭與社會轉型的複雜性,這一場政變直接影響了韓國後來的民主軌跡。觀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不同角色的力量和限制,彼此的互動和衝突反映了在極端政治壓力下,個體和群體如何尋求生存與變革的出路,有時不禁在自問民主與權力又是如何作出平衡,其實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連續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努力中逐步推進的。

結語

《12.12:首爾之春》是一部透過精湛的敘事來表達政治與社會深度交織的作品,令我們可以思考政治權力如何形塑社會結構、國家未來及個人命運的電影,在探討歷史背景之餘,更可以提醒我們當代仍要面對不同的政治與社會問題,從歷史中使我們避免復蹈其轍,為我們提供了反思現代政治動態的重要視角。

0會員
4內容數
我是一個來自香港的大專社會科學教師, 喜歡以戲論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