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參加MOA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日本食農研修團記旅.1
位在靜岡的三島市佐野市民農園已有12年的歷史,由注重健康城市概念的市長推動,持續多年。
在可眺望富士山山景的坡地上,有 八十幾個小型園圃可供個人耕作(分為25和40米平方兩種大小),用有機方式栽種自己喜歡的蔬菜、花卉、作物,另外還有5個500平方米的團體園圃,供團體使用,再加上兩個1000平方米的體驗農園,供夏秋時馬鈴薯、落花生採收讓一般市民參與大型活動。
租期是每年更新,最長可達五年,五年後需要再抽籤加入,原本是採用認養制,但是很快就供不應求開始排隊,租金分為每年24000和31000日圓兩種(個人園圃),很快吸引了周遭的居民而滿租。
三島市佐野農園特殊的是,相較於一般市民農園多半只提供土地,讓人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耕作,佐野農園限定以有機的方式栽培,並提供堆肥製作、耕耘方式的指導,對於使用的資材和肥料也有一定的限制。
新進者可以選擇A方案,得到更多的輔導和栽培知識,有經驗的人則可以選擇B方案,自己以有機方式耕作。但成員皆可以使用農機具、手工具,也可以一起參與推廣活動、研修,讓這裡也成為農業知識交流的小小創育中心。
所謂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健康,也包括「當下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因此市民農園很重要的部分,在於社會面、心理面的交流,幾乎扮演著社工服務的功能。農場有一名長駐的農藝技工,他會負責以機具規模化犁田,指導堆肥操作、栽培知識,但某種程度,我發現他感覺更有所謂綠色療癒、綠社工的特質,聽他娓娓道來,除了農業知識外,關注的更是感性的層面。
人們透過種菜,長時間接觸後,互相產生關係,牽絆的擴大,以食物為媒介,產生正向的交流。一開始參加者以60-70歲退休族為主,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30-40歲的增加,類似半農半X的模式。MOA的河野先生說,尤其是鄰近住宅區的人們,與這個市民農園的關係密切,有三、四成的成員來自周邊這個三千多人的住宅區,大家享受居住在有開闊自然環境的城郊,田地不用受農藥的影響,也幾乎不用買菜。
這樣市民農園與住宅區的搭配,實在相得益彰,實在也促成了房地產價值的提升。有的小孩吃媽媽種的蔬菜,從幼年一直到高中,長者、家庭間彼此交流食材,人們即使不是以務農為業,也因為這樣的參與,成為一種食農教育,更能了解蔬菜種植的過程,不浪費,享受當地、當季飲食。
2050年,日本國家政策預計達到1/4面積為有機生產的目標(目前跟台灣一樣,有機栽種的土地都驚人的不到1%),就糧食安全的角度,日本也應該要提高自給率,不是只從外來進口食物,或是主流農業也是依賴進口化肥,雖然得到異常高產,但也往往破壞了環境和土壤。
當然,健康城市推行的方法有很多,有些縣市可能會用增加醫療設施等不同方式去達成。但是以設立有機市民農園的方式,也有可能是一種預防醫療、促進健康人際互動、活化地方產業文化的方式。
三島市的市民農園的模式即使在日本都不算普遍,市政府以提供1.4公頃的公有地作為50年的長期使用,並投入一名農藝技工、相關行政管理人力,以及興建管理棟設施之後,所形成與擾動的效益卻具體而延續,可複製到各社區。
心得:相較於在台灣,台南這幾年在登革熱下,許多舊市區的市民菜園被消滅,變成停車場,而住在城市近郊的居民,往往想要享受鄉間環境,卻有無人機噴灑農藥之健康隱憂。台灣在城郊住宅區、保護區周邊的公有地,似可參考此有機市民農園模式,強化配套措施,克服問題,擴大台灣的有機無毒農業地帶。
這需要有首長很強的政治意志(political will),以及市民團體的活力在背後支持。
同行農友因為有接手陽明山地帶退休老農釋出的土地,近年已經有用市民農園模式經營,他期待這些來耕作的人,若干年以後會出去建立自己的園地,到時候回來,辦個聚會一家一菜來交流,又是一種教學相長。市民農園可以用私人的土地辦,但不容諱言的是,以公有地、公有資源投入的方式,較容易支持駐點維護、教育人力,才能讓市民農園欣欣向榮。而另外一個考量是,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得很快,十幾年前自己種菜、一畝田也曾是受城市人歡迎的休閒生活風尚,但現在大家幾乎都轉為露營咖,週末往戶外跑。市民農園的方式,還能吸引得到參與族群嗎?這也有待在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