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庫」於民 好好飲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何藏「庫」於民劈頭就談飲飲食食?層次那麼「低」。況且在這個年代,把數以(十)萬計的recipe甚致烹調過程錄影儲存,只是繁瑣簡單的技術操作,有甚麼值得書寫?


近日觀賞日本動畫《迷宮飯》(ダンジョン飯)(1)之後,愈加深信飲飲食食並非微不足道。設想一下:飲食失調,食不甘味,弄得一腔鬱怨、營養不良,如何鬥長命,談志業夢想?起步階段避免過高陳義,好好餵飽自己,實不為過。

再進一步:港人逃難到異地,是否應忘了故土,切斷一切往昔羈絆,以後專心吃麵包馬鈴薯?或者不惜工本經營物流,令遠方超市貨架與香港無異(前提是富裕到這個地步)?還是審時度勢,廁身各種張力,既變通亦執著?烹調得有香港原味,談何容易?那處是水土大不同的異域,recipe再詳盡不等於條件齊備開煮即成。

飲食背後蘊涵身份議題與異地生活取捨,並不單純。

最後,一起用餐,席間總是附帶不少餐桌故事,往往充斥老街典故野史傳說。吃喝飲食之際,同時附帶其他文化題目、社交功能,還有更便宜方便的備份嗎?

老火鍋 新食材 心有不甘

「把那頭肥牛犢牽來宰了,讓我們吃喝慶祝吧。」

聖經‧路加福音 15:23 (新漢語譯本)

有一回遠赴一個英倫家聚。是夜幾個港人家庭一起火鍋,赴會前我負責到超市買牛肋骨……牛肋骨與港式火鍋何干?問個明白,他們要買的是所謂牛小排(short ribs)。英國的short ribs塊頭很大,連絡骨頭的肉份量甚多。到達家聚場地,家主友人先用利刀將骨肉分離,再把肉「雙飛」切片……很面善啊,這一碟不就是火鍋店常見的「手切鮮牛」嗎?那夜沒有港式機切雪花肥牛片,但手切鮮牛一樣令大家盡興。

在異地重獲香港滋味,還有甚麼方式?有旅英港人YouTuber曾經在其channel中(2),研究如何在柱侯醬、南乳及腐乳等傳統醬料都缺席的情況下,利用英國本地買到的Marmite(馬麥醬)、Red Miso(紅麵豉或紅味噌)、Tahini(芝麻醬)等醬料,烹調港式風味羊腩煲及炆牛腩;至於配菜,就用Artichoke(雅枝竹/菜薊)代替竹筍等等。那不是對等替換,而是如何做出接近的味道與質感,是早前沒有醬料或拒絕使用某地產品的權宜之計。移英港人漸增,也許市場已茁壯成形,聽聞現在不少傳統醬料食材已進駐英倫,可以在唐人街以外的地方找到。

日光之下無新事,我們的父執輩早年逃難來港,也曾走過相似的路。父執輩扎根香港之際,或多或少堅持保留一些獨特的家鄉食品,諸如筍蝦、大良牛乳、西瓜酸、血蚶、嗆蟹等,別人欣賞與否也甘之如飴。同時,市面陸續出現了各種因時制宜的飲食方式,例如中廚西廚混為一談,孕育出「不倫不類」的茶餐廳,沖出「奇奇怪怪」的港式奶茶等。另一邊箱,戰後在香港釀造醬油的父執輩,也曾經歷50年代韓戰爆發,香港因禁運而無法進口中國黃豆的困境。長輩沒有坐以待斃,後來香港的醬園轉用美國及加拿大黃豆,業務得以繼續(3)。父執輩未必人人有意識在香港「為故鄉存一個備份」,卻在飲食這個環節上,既變通亦執著,無意間植根本土,拓展了原有的飲食版圖,成就了我們珍惜的新、好味道,變作遺產留給我們。

重溫父執輩實踐過的變通與執著,遇上香港人離散之際,啟發筆者:替港飲港食留一個備份,不一定是把乾炒牛河「完美」重現在曼徹斯特。成本固然要考慮,況且留住這個味道,並非為了炫耀我在異地多麼有門路,更是為了要活得好/不那麼早死!即使只還原了60%又何妨?人在異鄉,竭力重現喜愛的乾炒牛河,見同路人,一齊享受,圍爐打氣!兩者都要兼顧。

前文強調:「香港備份」不是出土文物,它應該具備生氣/活力,可以在異地重啟。我們不單備份recipe這種死物,還保留賴以重啟的精神態度。甚麼精神態度?縱使筆者喜歡吃麵包馬鈴薯,只是仍心有戚戚焉:難度找不到柱侯醬南乳腐乳,我們就要甘心放棄羊腩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香港破罐子破摔,我們固然被無力感壓得很痛,難度就甘心讓香港被凌辱被摧毀,以後做一隻等待宰殺的「鵪鶉」嗎?

祭祭五臟廟,看似無足輕重,但認真煮食,煮出我們在香港嘗過的味道,不輕言放棄,或可煮出一片天。You are what you eat,觸及的不單是物質世界,應該包括我們可以用作重啟備份的「心有不甘」,進一步成了You are how you cook。

惑而從師終可解

千字虛言,如何實踐?我不知道。離散方興未艾,也許港飲港食會在海外茁壯成長,再創新猷(英倫港式鴛鴦?);或淪落至橘生淮北爲枳。穩當一點,不如問:有沒有類似案例,可供學習參考?其實案例近在咫尺。香港本土有甚麼離鄉別井的群體,在此寄居或植根?他們日常如何飲飲食食?

看看印(度)巴(基斯坦)裔群體。他們的飲食習慣、禁忌等與我們有較大分別,接近一點的,有祖籍泰國、越南的香港人。更近在咫尺的,是潮汕及江浙(普遍歸類、泛稱為上海人)人士,人數更多,飲食文化同樣有其特色。當中重要一點:對上述群族而言,飲食不單具有社交功能,更演變成謀生技藝;不單可以謀生,更加成為香港人日常飲食文化一部份。我們會呼朋喝友去「打冷」、光顧「三六九」吃鱔糊小籠飽、享用泰式咖哩時沾一塊印度薄餅……打開香港人的冰箱,會找到甚麼泰越潮汕江浙的醬料及食材?原來我們早已「協助」他們藏「庫」於民,做好備份。

插一句題外話。拜託!別奢言香港人要「向離散的『猶太人』學習」。猶太人有其複雜的歷史宗教脈絡,照辦煮碗難度甚高。上述群體同樣有其複雜的歷史文化脈絡,但我們對其實況有多一點了解,他們在粵語群體佔主流的香港如何飲食、如何凝聚、如何經營,我們有近距離的觀察及認知,甚至根本是其中一份子。

文字尾聲,如何把recipe儲起來、攝錄下來,甚至連帶飲食故事,筆者都不置一言,因為那個備份早已存在於雲端,只是鬆散一點而已,何用操心?反而一些老生常談,互勉好好飲食、勤奮經營,更有意義。有朝一日,港飲港食成為歐陸飲食文化組成一部分,不足為奇。大家不妨Google一下德國咖哩香腸(Currywurst,德國香腸配上咖哩茄醬)(4)的源起,這種南亞味道進入歐洲人肚子的歷史,為甚麼不會重演?到時,就會出現「外國勢力」協助港人藏「庫」於民。

再進一步,飲食的場所(簡稱食肆)若經營得好,就是一個好場地、聚腳點,成為其他藏「庫」於民項目的物質基礎。

人莫強如喫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

聖經‧傳道書2:24

 

(也許……待續)

 

註:

(1) 《Delicious in Dungeon | Official Anime Trailer 1》 https://youtu.be/9O3Rgriketo

(2) 〈廚職背遊梁芷靈 BackpaCooking〉 https://www.youtube.com/@BackpaCooking

(3) 《悅和醬園三代人|荃灣起家的本地良醬》 https://www.andthen.hk/learn/25768_悅和醬園-三代紮根香港-本地良醬/

(4) 《Currywurst》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rrywurst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節日期間,用冷僻字標新/標奇立異,逗趣起哄,無傷大雅,只是太煞有介事植入各種民族自豪聲頻,總有點使人皺眉。
當我的故鄉 – 香港 – 正面臨被逐步瓦解摧毀,我們可否依樣畫葫蘆,為香港存一個備份,好待劫後復修;或將來在異地重啟?
我們遠離這塊土地了,還可以從甚麼途徑,累積、親灸種種「無用之用」素材?平日不覺其厚重,今天突然感到愈來愈遙不可及了。流散之際,我們要捨棄甚麼?同時封存甚麼留給後來者?
《辭海》上架之際,雖然文化大革命已成過去,但貫穿《辭海》的內文,還是沿襲文革那一套紅得很的意識形態詞彙。透過版本比較,或者能一窺時代輪廓,觀察在洪流中,我們曾經如何行正路或走歪途。
辯論員表現參差,尚有可觀、辯題固步自封、評判發言常帶驚喜。
節日期間,用冷僻字標新/標奇立異,逗趣起哄,無傷大雅,只是太煞有介事植入各種民族自豪聲頻,總有點使人皺眉。
當我的故鄉 – 香港 – 正面臨被逐步瓦解摧毀,我們可否依樣畫葫蘆,為香港存一個備份,好待劫後復修;或將來在異地重啟?
我們遠離這塊土地了,還可以從甚麼途徑,累積、親灸種種「無用之用」素材?平日不覺其厚重,今天突然感到愈來愈遙不可及了。流散之際,我們要捨棄甚麼?同時封存甚麼留給後來者?
《辭海》上架之際,雖然文化大革命已成過去,但貫穿《辭海》的內文,還是沿襲文革那一套紅得很的意識形態詞彙。透過版本比較,或者能一窺時代輪廓,觀察在洪流中,我們曾經如何行正路或走歪途。
辯論員表現參差,尚有可觀、辯題固步自封、評判發言常帶驚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迷宮飯》裡頭,迷宮宛如小型社會的縮影,在這裡不是吃、就是被吃,因此,食物比起「好吃不好吃」,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看著眼前「擁有」的背後,必須不停嘗試的意義。如果說飢餓是人類共同有的本色,那麼吃與吃之間的「旅程」,隨時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麼,你在這一餐之後,又蛻變成什麼樣的大人了呢?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Thumbnail
《迷宮飯》是一部充滿奇思妙想的動漫作品,將RPG故事結合現實世界的人性光明與黑暗面。作者九井諒子嘗試著帶領觀眾思考金錢、名譽利益對生活造成的影響等現實議題。這部作品不僅提供了情緒感動,也探討了人生哲理,讓人深思。
Thumbnail
身為外食族,這一波通膨真的是震撼到我了。 我以前覺得在國外自己料理食物非常省錢,但台灣是美食天堂,外食便宜又美味,餐餐自己煮的動力是什麼呢? 衛生?健康?
Thumbnail
我把吃飯分成兩種,「生存」與「生活」。聊聊我最近迷上的「東港飯湯」,還有我對平民美食的熱愛。
Thumbnail
《開動了!日本料理小知識放題》介紹了日本傳統美食,包括從前菜到甜點,並透過有趣的故事和知識讓讀者更瞭解日本料理的奧妙。值得挑戰你的味蕾和大腦的極限!
Thumbnail
多年來,我們習慣把一個托盤裡放幾道小菜與湯與飯~一汁三菜~具有這樣結構的簡餐稱作定食,雖然這是源自於日式定食,在市場上卻一直也是中餐、或異國簡餐的用餐模式之一,疫情後,因餐飲缺工、物料成本上漲、消費力緊縮等因素,採用定食結構的料理越來越多,各式麵食、麻辣燙、南洋料理
Thumbnail
新的吃番~ 料理的項目居然是迷宮裡面的魔物,作者真的腦洞大開,不過我還是看得很開心就是了哈哈哈。
Thumbnail
也許不是每一道都令人立刻食指大開,但絕對是你前所未見、且躍躍欲試的獨門絕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迷宮飯》裡頭,迷宮宛如小型社會的縮影,在這裡不是吃、就是被吃,因此,食物比起「好吃不好吃」,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看著眼前「擁有」的背後,必須不停嘗試的意義。如果說飢餓是人類共同有的本色,那麼吃與吃之間的「旅程」,隨時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麼,你在這一餐之後,又蛻變成什麼樣的大人了呢?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Thumbnail
《迷宮飯》是一部充滿奇思妙想的動漫作品,將RPG故事結合現實世界的人性光明與黑暗面。作者九井諒子嘗試著帶領觀眾思考金錢、名譽利益對生活造成的影響等現實議題。這部作品不僅提供了情緒感動,也探討了人生哲理,讓人深思。
Thumbnail
身為外食族,這一波通膨真的是震撼到我了。 我以前覺得在國外自己料理食物非常省錢,但台灣是美食天堂,外食便宜又美味,餐餐自己煮的動力是什麼呢? 衛生?健康?
Thumbnail
我把吃飯分成兩種,「生存」與「生活」。聊聊我最近迷上的「東港飯湯」,還有我對平民美食的熱愛。
Thumbnail
《開動了!日本料理小知識放題》介紹了日本傳統美食,包括從前菜到甜點,並透過有趣的故事和知識讓讀者更瞭解日本料理的奧妙。值得挑戰你的味蕾和大腦的極限!
Thumbnail
多年來,我們習慣把一個托盤裡放幾道小菜與湯與飯~一汁三菜~具有這樣結構的簡餐稱作定食,雖然這是源自於日式定食,在市場上卻一直也是中餐、或異國簡餐的用餐模式之一,疫情後,因餐飲缺工、物料成本上漲、消費力緊縮等因素,採用定食結構的料理越來越多,各式麵食、麻辣燙、南洋料理
Thumbnail
新的吃番~ 料理的項目居然是迷宮裡面的魔物,作者真的腦洞大開,不過我還是看得很開心就是了哈哈哈。
Thumbnail
也許不是每一道都令人立刻食指大開,但絕對是你前所未見、且躍躍欲試的獨門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