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選舉制度:深入探討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選舉制度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前陣子的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就跟以前的總統大選一樣,只要一講到統獨的議題、還有我們兩岸的關係,都會有一股濃厚的火藥味,當然隨著年齡層的變化,這個火藥味也越來越低。但問題來啦!我們臺灣可以選總統,淪陷區的災胞們可以選主席嗎?一般的印象都是不行嘛!但這集我們就來介紹,他們的選舉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兩岸人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到底有什麽區別吧!韭菜也有選舉,想不到吧?(彩條) 

中國的選舉制度

話說中國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但卻很少有像現在,這樣民主選舉的傳統。這對於淪陷區來說,要推動民主化是真的很困難。


從中國古代的歷史可以看到,官員的選拔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推薦跟考試。隋唐以後,中國建立了科舉制度,這讓古代中國的政府,有了一個完整的文官系統,其實這也是當時中國繁榮的文化基礎。


但是近代以來,這種從上而下的選拔制度,跟西方以民主選舉為核心,從下而上的政治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衝突,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而從清朝晚期開始,發現這一套科舉選拔制度,似乎敵不過西方列強,所以也引發了中國現代的國家轉型。


但畢竟中國還是那個中國,不會因為你突然想變就變。由於缺少民主選舉的文化傳統,以及相關的法治概念,這種國家轉型的過程,是非常困難跟漫長的。就拿中華民國「兩蔣」時代來說,雖然形式上效仿了西方的民主制,但實際上卻還是一個威權體制,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選舉,要到退守臺灣40多年以後,才開始真正推行。


民主不只是一種形式,也不單單只有投票,又或是開開黨內會議就算沒事了,也不是不去問問老百姓的想法,就隨便做決定。更不是用某一個黨派的意見,就代表我們所有人。在民主的制度下,反對黨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能夠幫助不同的群體,讓這些人有發聲的機會,這是很棒的事情,雖然有沒有效就是另外一回事(彩條)但有了反對黨,就可以有效地限制政治權力,讓那些擁有權力的人,不能隨意濫用權力。

臺灣的選舉制度

那我們說回臺灣的選舉制度,臺灣的選舉制度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日本(日治)時代。1935年4月,臺灣總督府正式發布,地方制度改革相關的法令,確立了選舉制度;同年的11月22日,臺灣正式舉行了第一次民主選舉。這次的選舉選出了,一半的市會議員,以及街庄協議會的會員,另一半則由州知事派任,當時已經實行了部份的基層選舉。


雖然這場選舉不是「真普選」,在投票權上設了很多門檻,像是女性無法投票、男性的稅額需要超過一定額度。但作為統治者的日本政府,沒有把投票當成做做樣子的過水流程,相反的,日本政府非常積極的推廣投票,甚至還辦了模擬選舉,手把手地教導民眾如何投票。最後,全臺灣(部分地方)的投票率,竟然高達了 92%。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946年展開了各級民意代表選舉,現在的選舉制度跟架構,則是來自《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其中「人民之權利義務」相關章節,有寫到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權。而憲法也在總統、國會、地方自治制度,以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法源依據。


那說到臺灣選舉,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中壢事件」。簡單說就是1977年,中華民國舉行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被控作票,中壢市的市民,火就整個起來了,他們包圍桃園縣警察局中壢分局、放火燒毀警察局,警方發射催淚瓦斯、開槍打死了青年的著名事件。由於中壢事件的教訓,桃園縣投票所全部重新開票,最後許信良以22萬票對13萬票,贏了國民黨提名的歐憲瑜,高票當選桃園縣長,事件才逐漸平息。


中華民國在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通過選舉這個脈絡可以看到,臺灣在選舉這個民主方式裡面,不斷的抗爭、不斷成長。實現選擇自己的行政官員、立法委員,總統跟執政黨。


直接民選國家元首、國會、公投,被支持者視為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社會開放、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以及公僕表現的重要檢核方式。民眾可以依照表現,來決定公僕適不適任,能不能繼續代表我們來執政。

淪陷區的選舉制度

雖然匪共在淪陷區,牢牢控制了執政的地位,但其實他也知道獨裁不是個好東西,所以也一直用「民主」的概念,來粉飾他政權的合法性。


淪陷區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前,農村還是屬於公有制,也就是說所有東西都是公家的,包括土地、牛、羊,小到碗筷,甚至是你身上穿的衣服,這都不是你的。種出來的糧食穀物都是公家的,不屬於個人,村幹部會統計每個人的「工分」,年底會根據工分來分配糧、油、布料,這些生活的物資。所以常常會有人,一整年下來還沒辦法滿足最低工分的要求,欠公家的工分。人民淪為了農奴,其中人民公社更是政府、經濟組織跟社會基層的複合體。這個時候的人吃不飽、穿不暖,物質匱乏就不用去想選舉的事。


改革開放以後,在1987年訂定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1990年頒布《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讓村委會跟居委會選舉,提供了法源上的依據,讓個人在法律上,可以擁有選舉權跟被選舉權。2002年中共召開,黨第1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後,鄉鎮長直接選舉,被定調成為了政策的重要路線。


政治性的人大選舉,從1979年頒佈《選舉法》才開始。1980年底,整個淪陷區,2760個縣級單位的人代會,有2755個採取直接選舉,創下了空前的歷史紀錄。《選舉法》歷經修訂顯示,中共有意識地主導人代會選舉。這個人代會的選舉,實際上也可以當成中共「以黨領政」、「黨管幹部」的人事任命跟調配,一直被中共給牢牢控制著。


直到1987年,湖北省潛(ㄑ一ㄢˊ)江市的一位老師,姚立法自行參選,淪陷區才第一次出現,公民自主競選人大代表的個案,雖然他們只是居民而已(彩條)第一次有來自體制外的社會菁英,試圖激發自主性參與政治的行動。 


姚哥從1987年開始,先後四次自薦參選,潛江市的人大代表,最後在1998年高票當選,在1999年到2004年1月5日之間,擔任潛江市的人大代表。在這期間姚哥組織農民學習《選舉法》,以及自薦人大代表的細節等等,並在2003年推舉40位,自薦村民參與人大代表的競選。在總人口不到100萬的潛江市,居然有32位自薦的候選人參選,比今天我們的屏東縣,參選議員的人還多。不過最後還是因為地方政府,怕這些人不受政府控制,透過行政手段強行非法操作,導致32名候選人,沒有一個人當選。


姚哥的傳奇故事,被前淪陷區的央視記者朱淩寫成了書,《我反對:一個人大代表的參政傳奇》,在2006年10月成功出版,但在12月初,被淪陷區中宣部禁止再版。2011年2月以後,姚哥突然被管控起來,無法自由活動,因為這個法律是走得通的,所以當局不希望,他去傳播選舉法的訊息。之後他想要出門買個菜,都還要事先申請,有時還有專人陪同專車接送。


另外一個案例是2003年11月,北京郵電大學的講師許志永,他也獨立參選人大代表,還真的成功當選了,北京市海澱區的人大代表,並在2008年連任。當選期間他倡導公民權,要求中共當局,給國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要求官員公佈財產,並懲治腐敗。但結果你知道的,2014年1月2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為名,判許哥4年的有期徒刑。 2023年4月10日,又用「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許哥14年的有期徒刑。


上面兩位是專家學者,當選人大代表以後的遭遇,下面我們來講講一般基層民衆的參選故事。2011年5月,江西新余鋼鐵廠區,人大代表選舉,一位小工人劉萍,覺得我作為一個普通工人,面對不公平想要維權太難了,所以有了競選人大代表的想法,並得到很多市民跟同事的支持。她開始在公開場所演講,從事競選相關活動。5月12日,萍姐就被­警方警告並帶走,失蹤了一個星期。5月14日,江西省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選舉工作指導組辦公室表示,萍姐沒被列為候選人,是因為聯名推薦她的人數不夠。但萍姐表示,正式聯名推薦的人數有15人,超過法定的10人以上。之後這15個人,就都被警方找去泡茶聊天了。


像萍姐這樣被剝奪資格的情況,在目前的淪陷區很常見。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獨立候選人出來競選,要從選舉委員會那邊,拿到一份《推薦表》,再找至少10個,有資格的選民聯名推薦;那什麽是「有資格的選民」呢!?只要你年滿18歲、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在選期登記以後,才能成爲「有資格的選民」。但就算你有這份推薦表,當局也會動員他一切能動用的力量,包括居委會在內的基層所有機構,來威脅跟恐嚇,阻擋選民在推薦表上簽字;即使得到了表格、得到了聯名簽字,他們還可以找到別的理由,比如說,曾經被警方訓誡過、你不熱愛共產黨等等之類的,來阻止你參加選舉活動。但實際上法律上寫的很清楚,選舉委員會根本沒有這個權利。


在獨立候選人事件以後,萍姐參加並組織了很多,關於普及選舉的活動,但卻時常受到官方騷擾。2013年,劉萍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隨後罪名被改為「非法集會」、「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以及「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最後法院在2014年,6月18日以「尋釁滋事」、「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以及「擾亂公共秩序」三項罪名,判處劉萍有期徒刑6年零6個月。其實做節目做到了現在,真的覺得這個國家好像很脆弱,很容易就被顛覆了一樣。


萍姐的遭遇不是個案。更多的獨立參選人的消息,在淪陷區被禁止報導。自從姚立法當選人大代表的事跡,被海內外媒體報導以後,中宣部就下達,要求媒體不能報導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內部下達,連獨立候選人這個說法都不能提。2011年中宣部下的文件,前新余縣選舉委員會,提前舉行了選舉,是淪陷區媒體罕見報導了,人大代表的競選活動,媒體才能聚焦在失業的劉萍,競選獨立人大代表的事件。


之後的2016年,廣東惠州的維權活動家,肖育輝在1月公開宣佈,參加人大代表選舉,他透過自媒體跟論壇發表政見,宣講選舉的知識,鼓勵網民進行選民登記跟參與投票,受到當地民衆普遍的支持。在獲得足夠的推薦人以後,在正式報名之前,被當地的公安警告,說有刑事犯罪的人,不能參加人大選舉,只要報名參選了,就很快會有刑事犯罪。肖哥就放棄了報名,開票時的肖哥,依然在中共的選票裡,「另選他人」的選項中得了票。至於有多少票呢?反正也不會計票,這也就不重要了。當年10月,肖哥被以信用卡詐騙的罪名,被判關押了9個月,隔年被判刑9個月,緩刑一年。


「另選他人」是淪陷區,選舉制度裡面的一種投票方式,選民可以在正式候選人名單以外,投票給其他的候選人,只要在選票「另選他人」一欄裡面,寫上名字跟身份證字號。這個機制讓獨立候選人,有了參與選舉的可能。但你要登記成選民、要拿到選票,就要經歷選舉委員會設的重重關卡。


法律上賦予中國大陸的公民,選舉跟被選舉的權利,實際操作上,「組織安排」人大代表卻是潛規則,代表候選人通常都經過多輪「組織醞釀」,在職業、性別、年齡、文化、民族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篩選,沒篩選掉的人會被行政手段,甚至司法手段加以排除。簡單來說,你只要不是共產黨認可的人,選舉就沒有你的份。所以人代會的選舉,實際上也可以視為,中共「以黨領政」、「黨管幹部」的人事任命跟調配。


基層直選就已經這樣了,省人大、全國人大這種間接選舉,公民就更難參與了,那更不用說國家主席的選舉了。好!我們來簡單總結以下兩岸的選舉。


臺灣在100年前的日本時代,就開始有基層直選,到了2000年,可以用直選的方式,選出總統跟立法委員;可以用選票來決定政權跟政黨;還可以用全民公投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的爭議問題。不論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其他黨派,都需要透過服務社會,來取得選民的支持,否則就會失去政權。


從臺灣的民主實踐可以看出,雖然選舉一度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黑金政治」、買票賄選等等,但整體來看,競爭激烈的民主選舉制度,經過了多次風波以後,逐漸成熟並變得更加穩定。


更重要的是,臺灣的選民對選舉的態度,也從激動到理性、從狂熱到平和,這種成熟是民主選舉,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經過兩次政黨輪替的經驗,臺灣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期望降低了,他們更注重整體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單個政治人物。


選民對候選人的評價,慢慢變成放在具體政策,和是不是真心為當地服務上面,而不是看他們的政黨。以往選舉的身份問題,「本省人」跟「外省人」的爭議,正在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選民對候選人不同政策建議時,利益分析跟理性思考。


而淪陷區的人大代表直選,只能在縣級以下進行,選舉運作大概還停留在,臺灣戒嚴時期的狀態,民間可能也在醞釀「中壢事件」,縣級以上的人大選舉,採用間接選舉,公民沒有參與權;淪陷區的選舉,完全淪為中共加強政權,對社會管理的工具。


那至於臺灣的選舉,有沒有可以引領淪陷區,作為選舉的參考呢?絕對是有的,可以試著開展更有競爭性的選舉,這不僅有利改進地方治理,減少腐敗,而且還能夠促進中共,長期倡導的「黨內民主」,以及「密切聯繫群眾」路線的落實。但至於現在的中共,有沒有真正想要落實這件事情呢?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文字用看的太累嗎?我們用說的給你聽!

86會員
112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美2020選後台灣應盤點兩岸關係:力爭和而不戰格局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Thumbnail
avatar
Simon Chang
2024-04-08
兩岸統一是唯一選擇,必然結果無論從歴史的角度,還是從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兩岸統一都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必然的結果。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兩岸統一將不可避免地實現。 首先,歴史的長河證明了兩岸統一的必然性。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歴史和文明,統一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和歴史使命。
avatar
Lx Morjina
2024-01-18
20231214中磊/燁輝~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觀光股只有未來沒有現在~從航空股、散裝航運談兩岸觀光選後對等開放傾銷已經是中國目前維繫全球貿易的基礎手段 中國的粗鋼產量占全球的50%,汽車產量占全球的30%以上,因此低價出口攻勢,可能導致全球市場狀況惡化。降價也在向下游蔓延 中國內卷化最快的五個行業是醫療器械、積體電路、農用化工、化學製品和鋼鐵 完全驗證本蛙觀點:散裝貨輪的需求及景氣,反而會相對蓬勃發展
Thumbnail
avatar
井底之蛙
2023-12-13
【央廣】兩岸新聞導報:大選中的國籍戶籍與資格本所許惠菁律師接受央廣【兩岸新聞導報】採訪, 臺灣年底的總統和立法委員的選舉,幾乎天天都有新的議題, 從最早的郭台銘總統參選人選擇的副手賴佩霞的雙重國籍, 到後來民眾黨原本想將中國籍配偶徐春嬰列入民眾黨不分區的立委名單, 每個議題,都涉及到國籍的討論。許律師將在節目後半小時討論與國籍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avatar
知言法律事務所
2023-12-01
總統大選該知道的政治議題:兩岸關係、九二共識、選民意識、政黨輪替即將到來的2024總統大選,本篇文章將分析《天下》近期公佈的最大規模民意調查,帶你頗析選民關注的主要政治議題,以及不同政黨支持者之間的看法差異。 總統大選政治議題1:兩岸關係 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開戰的風險感到擔憂,約46%的受訪者擔心台灣與中國在未來五年內發生戰爭,而有52.8%表示不擔心。 不
Thumbnail
avatar
甲霸盈盈
2023-11-29
三黨總統參選人兩岸政策的未來挑戰台海能否安全?兩岸能否和平?上述問題的答案,向來是中國大陸說的才算。換言之,兩岸政府能不能展開政治對話或雙方人民能不能進行文化、經濟等交流,以上的主導權及決定權皆在北京政府,而不是台灣單方面即能影響或作成決定。
Thumbnail
avatar
姚中原教授
2023-07-09
全球關注台海穩定 蔡英文:和平是兩岸唯一選項台海和平穩定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也將是2024總統大選的主旋律。 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強調,維持台海安穩現狀是全球共識,和平是兩岸間的唯一選項。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都提出了「和平論」。蔡英文表示,台灣雖身處風險中,但不是風險製造者,而是負責任的風險管控者。戰爭不是選項,
Thumbnail
avatar
股市鴿|存股|現金流|時事
2023-05-21
重回1990年代的兩岸04: 為什麼 台灣有人選擇親共?近幾年更令人驚訝的是,曾經在中國被共產黨打敗,父母家族在中國被抄家勞改, 或者在兩蔣時代被鼓勵教育反共的老-輩世代, 仍然有一部分的人,而且不在少數。 他們寧願台灣的社會被破壞, 並且刻意的忽略其實覆巢之下無完卵, 如何去解釋這些人愛共產黨勝過於愛自己國家和人民的情況?!
Thumbnail
avatar
侘人說新聞
2022-08-08
重回1990年代的兩岸02-- 每個人都得選擇聯電創辦人曹先生的一席話應該會驚醒很多夢中人, 但這是另外一篇文章,我會再談的,它牽涉的不只是經濟的領域,而是文化社會的領域。
Thumbnail
avatar
侘人說新聞
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