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趁著清明連假,安排了個較長的假期。
直到假期過了一半,才發覺自己似乎掉入另一種忙碌,忘了什麼才是好好地休息。在發覺這情況後,除了反思,也想寫下來,與每個停不下來的人分享。
發現
第一天抵達當地後,因為忘記調整手機的時區設定,差點因時間誤差而沒能搭上車。再加上要去的數個地點電車班次少,錯過就是下個小時以後的事情。
所以不斷查詢最近的班次,並確認場所是否公休,要如何抵達,如何轉車等等。幾天下來,除了發現手機耗電快速,也注意到自己看著手機的頻率變得很高。
然而,過往的旅行習慣是半天只安排一個目的地,其餘的時間就交給當下,看遇到了什麼,便順其自然。更多時候,喜歡散步、坐在咖啡廳裡閱讀或觀察人們。
這次,依然是半天安排一個目的地,但卻發現自己的步伐變得極快,有種來此一晃,看過便閃人,即使終於看到期待已久的事物,也沒有多待,不同於過往的閒散。也因為發現步伐快速,整個人顯得急匆匆,就連用餐都比平日進食的速度快上許多。
甚至在地震後,有近半天的時間,都在與家人、同事追蹤狀態。當時我其實在古蹟裡,但心神都放在手機訊息上。但,我到底在忙什麼?急什麼?
覺知
靜靜地反思了好一回後,我發現自己:不習慣慢下來,同時也擔心浪費了重要的時間。在進入休假前,平日與週末都處於緊湊狀態,有將近一個月。把行事曆攤開來,不難看到將近滿版的安排。
於是在整個人緊繃的情況下,我沒能真正地鬆開,去接受旅行所帶來的各種遭遇。
此外,對我而言,這是難得的休長假,即便休假前後包夾的是工作收穫階段性成果的關鍵期。不過這是我的原本以為,然而事實是有股內心聲音,會時不時告訴自己:「如果這段時間不好好休息,面對接下來連續三週的忙碌,該怎麼辦」。
我所覺察到的情緒是緊繃與擔憂,前者讓我僵化,時不時透過手機來代償背後隱藏的不安;後者則讓我活在未來而非當下,於是當下的所見所聞都有疏離感,少了原先的期待與興奮。
調整
在前述的覺察後,我第一個冒出的念頭是「該怎麼辦?」。
我很清楚自己無法完全抹滅緊繃與擔憂,因為情緒會產生都有其原因,如果我不去正視核心原因,只是單純地透過大肆購物、吃喝、酒精等來安撫自己,那麼矛盾的感受依然會持續存在,甚至聲音會更加放大。
於是我做了幾件事情:首先,在每個有所覺察的當下,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並且做幾次深呼吸。透過控制自己的身體調節,先向急匆匆的節奏喊煞車,一次就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呼吸,其他的思緒都先放著。
而走過這過程後,因為專注改變了,讓腦袋裡的雜訊音量也隨之降低。再來,可以走路就不搭車,讓身體的活動多過於思緒的活躍。也因為要移動,於會把注意力放在路況上,沒精力去想太多。
最後,是每天結束前,透過音樂來建立自己的反思時刻。即便不是每次都寫下來,而跟著音樂的緩慢節奏、歌詞的投射,讓當天的各種思緒可以有所整理,然後為這一天做個收束。
總結
整體而言,還在緩緩調整中。
即便旅途過了一半,我才有所發現與覺察,但我仍然感謝自己的有所發現與察覺,因為這才有機會做出改變,讓難得的長假有更好地發揮,而這份收穫也能作為未來的借鏡和學習。
實際上穩定與平靜一直都在,只是當我們被其他情緒左右時,就動盪地再也看不見本來就存在心中的那份穩定與平靜。
希望這個短短的反思,能夠對停不下來的人們有些幫助,
也祝福讀到這裡的你有美好的連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