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花那葉皆穿越漫長時空而來:讀《橫斷臺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橫斷臺灣》是台大森林所游旨价博士的第二本作品,愛登山的他與我們注視著同一座高山島嶼的獨特山林,卻問出了少有人思考的有趣問題:臺灣高山上的植物究竟從何處而來?

難道高山植物不是一路從平地長上去的?

我一開始總覺得這不太像是問題,植物不就是一路從平地長上去的?如果你的想法與我類似,那麼恭喜你,歡迎加入門外漢的行列!事實上,不同海拔之間的植物物種確實有明顯的區隔,許多台灣高山植物與其平地鄰居之間少有關聯,卻反倒能在中國西南的「橫斷山」區域找到與其一脈相承的物種,這正是所謂的「間斷分布」(disjunct distribution),也是《橫斷臺灣》試圖為讀者們拼湊出的Big Picture。從杜鵑、小檗到美麗樟櫟林的身世之謎,這趟探索之旅不只將游旨价從中央山脈帶到遠方的橫斷山,更從最新的學術成果回溯百年前鹿野忠雄、早田文藏等日籍博物學者神話般的驚鴻一瞥,不管從字面還是實際上都可以說是貫穿古今中外、上窮碧落下黃泉了。

杜鵑的回憶

對不登山的我來說,雖然與《橫斷臺灣》中的植物們同居一島,在平常生活中卻少有交集,就算曾偶然在山上與之擦肩而過,但大多是「相見不相識」。真正讓我與其產生連結的關鍵,其實是游旨价本人在書中現身的片段。在〈傾靡歐美的喜馬拉雅杜鵑花〉一篇中,游旨价在數千公里以外的雲南大雪山,看到一株當地的高山杜鵑:

大雪山埡口的山地杜鵑花,葉片厚實,邊緣反捲,葉表像是上了一層薄薄的透明漆(實則是植物葉表之上的蠟質角質層),而葉背則布滿灰色的絨毛,種種形態都讓我聯想到台灣高山上的山地杜鵑花⋯⋯玉山杜鵑或其他山地杜鵑的花芽在綻放前也是這般被密實的鱗片覆蓋。唯有如此才能保護嬌嫩的花芽免受春寒傷害⋯⋯

游旨价對杜鵑葉片的構造不只是來自學理上的了解,更源於自己大學時期登山的趣事。某次攀登著名的聖稜線,他為了伸展肢體,竟不小心將雙腳插入了一叢玉山杜鵑,沒想到這叢杜鵑居然成功阻隔高山上不停歇的冷風,為他帶來一絲溫暖。正是這些有趣的片段,讓《橫斷臺灣》對植物的描述超過了文獻與研究,成為讀者可以體驗的演化奇蹟。連我也想起小時候曾經在校園內摘下帶著厚厚絨毛的杜鵑葉片,企圖將其黏貼在同學衣物上惡作劇。而這本書正讓我回憶起當年拿著植物時,那個好奇、興奮的自己。

小結

在閱讀《橫斷臺灣》的過程中,我時時想到《島嶼歷史超展開》一書,兩者討論的對象南轅北轍,但對於「臺灣」的看法實則一致。臺灣孤懸於中國邊緣,雖是大陸的界限所在,卻能讓來自亞洲大陸的訪客取得相對獨立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也作為跳板,成為大陸與太平洋諸島的連結橋梁。鄭芝龍、林鳳等早期來臺漢人所看重的特點,竟然與《橫斷臺灣》勾勒出的杜鵑、小檗等植物發展脈絡若合符節。對當代生活在臺灣的島民們,我們所傳承者究竟何物,所發展者又是何物,而又能以何物連結世界,這或許正是值得思索之處。

有人曾對我說,居住在臺灣這座島嶼,不時會有一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是的,這座孤懸海中的島嶼,的確也曾令我感到孤單。但我藉由山地植物的生命,理解到島嶼並不孤單,它不是生物演化的死胡同,當然也不會是旅程的終點。


本文原刊於:【讀者舉手】那花那葉皆穿越漫長時空而來:讀《橫斷臺灣》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飽讀終日的沙龍
19會員
56內容數
飽讀終日固然好,有時也需帶點餓。 但若有機會能吃飽,誰真的想stay hungry?
飽讀終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因為我正是機器人,我名叫丹尼爾.奧利瓦(Daneel Olivaw)。──艾西莫夫(Issac Asimov),《基地與地球》 當艾西莫夫讓自己「機器人」系列的主角在兩萬年後的「基地」系列現身,許多讀者肯定既驚且喜,喜的是與這位虛構作品中的老友重逢,卻也驚疑這具近乎不朽的機器人究竟是如何度過時間長
Thumbnail
2025/04/17
因為我正是機器人,我名叫丹尼爾.奧利瓦(Daneel Olivaw)。──艾西莫夫(Issac Asimov),《基地與地球》 當艾西莫夫讓自己「機器人」系列的主角在兩萬年後的「基地」系列現身,許多讀者肯定既驚且喜,喜的是與這位虛構作品中的老友重逢,卻也驚疑這具近乎不朽的機器人究竟是如何度過時間長
Thumbnail
2025/04/02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的《偷書賊》可說是一個異數,從全書的開頭,他便向讀者揭露了一項人盡皆知,卻時常視若無睹的真相:無論中間如何發展,只要是「人類」的故事都將走向共通的結局──死亡......
Thumbnail
2025/04/02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的《偷書賊》可說是一個異數,從全書的開頭,他便向讀者揭露了一項人盡皆知,卻時常視若無睹的真相:無論中間如何發展,只要是「人類」的故事都將走向共通的結局──死亡......
Thumbnail
2025/03/26
在這趟充滿磨難的旅程終點,並沒有什麼珍貴寶藏,也沒有顯赫名聲。格得只是單純擁抱了亟欲擺脫的過去,他總算明白如今的自己正是由過去蛻變而來,而光是要辨識出過去內心的黑影,便需鼓起超乎常人的勇氣。「格得」,這一聲既熟悉又陌生的叫喚,不多不少,圓滿了自己...
Thumbnail
2025/03/26
在這趟充滿磨難的旅程終點,並沒有什麼珍貴寶藏,也沒有顯赫名聲。格得只是單純擁抱了亟欲擺脫的過去,他總算明白如今的自己正是由過去蛻變而來,而光是要辨識出過去內心的黑影,便需鼓起超乎常人的勇氣。「格得」,這一聲既熟悉又陌生的叫喚,不多不少,圓滿了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是一種高山植物,它的花朵會變色的,讓人好生喜歡。查閱資料才得知,在當地民間已有較長時期的藥用歷史。但即使不做藥用,作為花卉栽培也是極具觀賞性的。
Thumbnail
這是一種高山植物,它的花朵會變色的,讓人好生喜歡。查閱資料才得知,在當地民間已有較長時期的藥用歷史。但即使不做藥用,作為花卉栽培也是極具觀賞性的。
Thumbnail
6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臺灣地方特色的書籍,橫跨東南西北、從飲食聊到建築、自文學連接歷史,通通集合在這次的選書中。 誠摯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紙上走讀臺灣,挖掘日常中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6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臺灣地方特色的書籍,橫跨東南西北、從飲食聊到建築、自文學連接歷史,通通集合在這次的選書中。 誠摯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紙上走讀臺灣,挖掘日常中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這應該是植物特色大揭密的最後一集了,真的很高興有人喜歡我這種奇奇怪怪(?)的系列。本文介紹了臺灣原生植物棋盤腳、倒地鈴和金線蓮,包括它們的生長環境、特色和用途。以及他們在漫畫《採集人的野帳》中的戲分。
Thumbnail
這應該是植物特色大揭密的最後一集了,真的很高興有人喜歡我這種奇奇怪怪(?)的系列。本文介紹了臺灣原生植物棋盤腳、倒地鈴和金線蓮,包括它們的生長環境、特色和用途。以及他們在漫畫《採集人的野帳》中的戲分。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