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的科技向來都不是為了滿足以往的需求……
為什麼我在電子書平台上購買的電子書不能下載到自己的環境隨意處置?
買紙本書,我可以隨著自己高興借人、送人,放在家裡任何地方想讀就讀,不會像電子書一樣受到平台的限制;其實就像買 DVD、CD 一樣,同樣也不會受到影音平台的限制。
但為什麼隨著網路高度的發展,反而這些限制越來越多呢?
這個話題已經爭論很久了。首先,我的想法是,如果你不滿意電子書對於「所屬權」的概念,其實完全可以回頭擁抱紙本書;但我相信會選擇跨入電子書環境的人,一定各自都有理由。
數位的成本和傳統不一樣
電子書和數位影音一樣,成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便利度也不同):平台需要提供儲存空間、檔案下載要花費頻寬、分享給他人也會重複產生成本。實體書借朋友同樣有運送與保存的開銷。
在網路世界裡,我們用電子郵件取代紙本信件,用瀏覽器閱讀(替代報紙或雜誌)、用網路社群取代實體社群、用 YouTube 取代傳統電視節目……每件事在數位環境中運作方式都和實體世界不一樣。

書籍、DVD、CD、黑膠唱片……這些傳統媒材的社群都在線下,交易的行為也在線下,完全和線上、社群、雲端使用是兩個環境。
如果你堅持用紙本的邏輯思考電子書,只想用自己「看得見」的成本去計算,那我會建議還是回到紙本世界,因為那更符合你對「擁有」的理解。
實際成本往往比你想的多,可以砍掉這些服務,但體驗也會打折。就像手機裡的 App,多數時候並不是你「永久擁有」的東西;隨著時間,手機升級、App 也更新,維護與開發都要花錢。看不慣串流電影,你隨時能回頭去買 DVD、CD。日本至今仍有人每天逛 CD 店,這也沒什麼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新環境找到新的價值。你完全可以用原本的思維看待一切,不必勉強自己跨越那道鴻溝。
情懷可以依舊,不需要和科技同步
日韓有一些和科技反其道而行的店家,例如有那種專門坐下來聆聽享受黑膠的店,也有那種專門看 DVD 的咖啡廳、或是 CD 唱片交換店;這些店家代表了一群對於傳統情懷的支持者,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電子書、OTT、線上串流音樂……它們本來就是進化的泡麵,不吃泡麵的人也不需要硬逼自己去接受那樣的東西。
或許再過幾年,CD 又會像黑膠一樣成為時尚,紙本書也可能被潮人視為品味象徵。到時候,如果你收藏了幾本好書,還可能為你帶來一點收入。
除非你真的不滿現狀,而且已經準備好要擁抱網路世界了,否則別逼自己跨出熟悉的舒適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