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夠遠,就是一種眼界……
你的眼界,決定了你的選擇;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道路;而你的道路,決定了你的命運。
從前有兩個年輕人,一起在鄉下務農。每天的生活,不外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其中一人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安安穩穩過日子就好。他看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心想:「只要今年收成不差,我就滿足了。」
另一人卻時常抬頭望向遠方。他想知道,田地之外的城市是什麼樣子?外國人如何生活?新的農耕方式能不能讓莊稼更快成長?
後來,他鼓起勇氣走出村子,帶回了新的知識與工具。幾年後,他不僅改善了自己的農田,還幫助村子裡的人一起致富。
這兩個人最大的差別,不是出身、不是努力,而是「眼界」。
有人會說:「我喜歡過著簡單的生活。」
我理解化繁為簡的真諦,但那必須是你已經有足夠的高度;若見識不足,所謂的「不要」往往其實是「不能」。很多人把「不能」當作「不要」,這其實就是在逃避現實。
眼界就是看的事情夠不夠多
在我這一輩或更年長的一輩,許多人是靠著「吃過洋墨水」、出國留學而拓展眼界。在那個資訊封閉的年代,父母若把小孩送出國,他們就能比同齡人獲得更多見識。
但在今天,隨著網路、自媒體、AI 的高度發展,現代人擴充眼界已不必一定漂洋過海或翻山越嶺,而是能在日常裡慢慢養成「讓自己看得更廣」的習慣。閱讀、紀錄片、線上課程、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這些都像是在腦海裡打開一扇又一扇窗,讓更多智慧與經驗灑進來。
- 眼界大的人,看世界;眼界小的人,只看自己。
- 眼界廣的人,懂得選擇;眼界窄的人,困在習慣裡。
- 眼界遠的人,看的是未來;眼界近的人,只在乎眼前。
當你願意多看一點、多聽一點、多走遠一點,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學會面對失敗,也會因此開啟更多人生的可能。
當眼界不足,判斷往往草率
舉個例子,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說,她想把手機上的備忘錄從 iCloud 轉為離線模式,也就是完全不使用雲端同步。
我聽了很驚訝。因為我巴不得把所有常用資料都放到雲端,好讓我能在不同設備之間無縫接續工作。為什麼有人會反其道而行?
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她覺得雲端資料不安全,容易被竊。
事實上,以 iPhone 備忘錄來說,透過 iCloud 同步,加上裝置密碼或 Face ID,再配合 iCloud 的兩步驟驗證,安全性已經很高。若開啟「進階資料保護」,備忘錄甚至會被端對端加密,連 Apple 也看不到。
但她把「雲端資料庫」和「雲端硬碟」搞混了,以為常聽到的「雲端硬碟被駭」等同於 iCloud 同步資料會外洩。於是,她選擇放回 Local,卻沒想到手機若是遺失、損壞或沒備份,資料才是真正面臨「一去不回」。
這就是典型的:在未理解全貌前就急著做決定。而急著做決定的背後,往往是因為「缺乏選擇」,而真正的根源,就是「眼界不足、資訊落後」。
真正的見識:看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最近在搭捷運上班的路上零零碎碎的讀了《見識》與《跨能致勝》兩本書,裡面談到許多共通的觀點。
我們常以為,人生勝利組靠的是聰明與努力,但現實往往提醒我們:聰明決定下限,見識才決定上限。
見識的價值,不在於知道多少,而在於能不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唯有不斷拓展視野,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高遠。
更重要的是,眼界不只是「知道更多」,而是 跨越邊界的勇氣。真正卓越的人,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專精於單一領域,而是願意多方探索,從不同經驗裡汲取養分。廣度帶來洞見,狹窄只會帶來重複。
在 AI 時代,當機器擅長於專精,人類更需要憑藉跨界的思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優勢。
兩本書都給我差不多的啟示:
- 努力很重要,但沒有見識與廣度,努力只會讓人更快迷路。
- 唯有眼界開闊、敢於跨界的人,才能真正決定自己的人生路。
《見識》(吳軍,高寶,2018),可惜沒有電子版本,我是和朋友借來讀的,希望高寶出版社也能把它電子化。《跨能致勝》(David Epstein,采實文化 2020),有電子版,推薦給想深入閱讀的人。